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吉奥联合铂类治疗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均经病理学诊断的不能手术的或术后复发转移曾接受过化疗的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替吉奥治疗,对照组给予紫杉醇治疗,两组同时联合铂类化疗4程。比较分析两组用药后疗效(PR+SD)、毒副作用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治疗组:无CR病例、PR 8例(20%)、SD 20例(50%)、PD 12例(30%)、(CR+PR/40)8例(20%)、DCR(CR+PR+SD/40)28例(70%),KPS评分提高10分24例(60%),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大部分为1~2级,未因不良反应而停药;对照组:无CR病例、PR 18例(45%)、SD 14例(35%)、PD 8例(20%)、(CR+PR/40)18例(45%),DCR(CR+PR+SD/40)32例(80%),KPS评分提高10分26例(65%),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大部分为1~3级,有1例因不良反应而停药,两组比较除毒副反应P<0.05(χ2=-2.082,P=0.037),其余均P>0.05(χ2=-0.799,P=0.4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铂类治疗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肯定,同时能提高生存质量,且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是一种眼压病理性升高,引起视乳头损坏和视野缺损的严重眼疾,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病,防止的重点是降低眼压,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术后如果患者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将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术后及时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关青光眼疾病知识及生活指导,对术后的康复、防止疾病复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替莫唑胺联合贝伐单抗对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放疗的临床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将我院2010 年10 月~2011 年3 月被确诊为脑恶性胶质瘤且术后接受放疗的84 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 例,化疗前两组均接受放疗治疗,放疗后治疗组采用替莫唑胺与贝伐单抗联合治疗,对照组接受替尼泊甙联合洛莫司汀治疗。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有效率为66.7%,两组有效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95.2%,对照组为81.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的肝肾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疲乏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 个月,3 年生存率为37.2%,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1 个月,3 年生存率为13.0%,经Log-rank 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莫唑胺联合贝伐单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疗效确切,神经毒性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损伤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分为实验组(添加丁苯酞软胶囊)和对照组(未添加丁苯酞软胶囊),所有患者均采用Fenton法测定血清活性氧(ROS)水平和ELISA法检测患者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治疗后1周实验组患者的血清ROS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实验组患者的血清T-AO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清T-AOC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周后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能通过减少ROS,提高机体总抗氧化能力,达到对神经元的保护,从而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单用或联合替吉奥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8月-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HCC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TACE联合替吉奥口服,对照组仅行TACE。观察2组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生存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运用Logrank检验。结果有效率:治疗组63.3%,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6,P=0.020);疾病控制率:治疗组86.7%,对照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08,P=0.000)。1年生存率:治疗组77.3%,对照组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3,P=0.032);2年生存率:治疗组34.8%,对照组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28)。治疗组、对照组不良反应轻微,主要是恶心呕吐、腹泻和骨髓抑制,为1、2级,对症治疗可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TACE术对中晚期HCC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煎剂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病例条件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接受复方中药煎剂治疗的30例列入观察组,接受湿润烧伤膏治疗的30例列入对照组。结果两相有效率、治愈率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χ^2=5.455,Z=-1.971,P〈0.05)。结论复方中药煎剂能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溃疡创面的换药效果,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换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建设是医院科技发展、学科建设、提升医院知名度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某大型综合性医院实验室现状的调研分析,针对科研实验室长期以来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及科研经费、科技人员严重不足的现状,建议搭建中心实验室平台,加强统一管理,以科研项目带动实验室建设,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实验室成为人才培养、科研产出的基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1个中国汉族单纯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amal kinesigenic dykinesia,PKD)大家系中定位其致病基因所在区域.方法 用商业化的ABI微卫星试剂盒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用Linkage和Genehunter等软件对基因分型的结果 进行参数和非参数连锁分析,并在最可能的阳性区域内进一步选择微卫星位点进行精细定位和单倍型分析.验证全基因组扫描结果 并缩小单纯型PKD家系的新位点区域.结果 全基因组扫描在D3S1580处得到最大的两点LOD值1.75(θ=0);精细定位在D3S3669处得到最大的LOD值2.82(θ=0),NPL值9.83.单倍型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D3S1314和D3S1265之间约10.2 cM大小的区域.结论 该单纯型PKD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3q28-29的D3S1314和D3S1265之间10.2 cM区域,是一个新的PKD致病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特征及遗传特点。方法对6个中国汉族PKD家系共122名成员进行随访,包括患者26例,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遗传特点、辅助检查及预后。结果本组6个家系共有患者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男:女=2.25:1)。患者发病年龄为4~30岁,均以突然运动诱发,表现为肢体的不能控制的肌张力障碍、舞蹈、投掷样动作等,每次发作约持续几秒到十几秒,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1min,平均每天发作数次,不伴意识障碍。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头颅影像学检查等均无阳性发现。多数患者可自然缓解,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6个家系中4个家系有连续2代以上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个家系只有一代患者,且均为同胞兄弟/姐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家系内比较,发现4个显性遗传家系均有子代较父代发病年龄提前、发作频率增加、病程延长等现象,提示存在遗传早现(anticipation)。结论PKD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常染色体遗传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具有遗传和临床异质性(heterogeneity)。中国汉族人群中显性遗传的PKD家系存在遗传早现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髋部手术的麻醉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髋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组(B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0例.B组和G组分别采用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完成手术,术后2组患者均行电子自控静脉泵吗啡镇痛.记录2组患者术后0、3、6、12、24和48 h的活动和静息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吗啡用量及术后48 h内呕吐、瘙痒和尿潴留发生的例数.结果:B组患者在术后0、3、6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显著低于G组(P<0.05);B组术后第1天、第2天的吗啡用量,术中异丙酚及芬太尼用量均少于G组(P< 0.05);2组患者瘙痒、恶心呕吐、术后咽痛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腰丛-骶旁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髋部手术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减少阿片类用药的同时,降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