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8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凝集素(lactadherin)对新生仔兔在吮乳期及断奶期小肠粘膜发育以及小肠淋巴细胞发育的影响。方法新生仔兔共45只,随机分为母乳组(GB),配方奶组(GF)及配方奶加乳凝集素组(GL,100μg/ml),每组15只,在3w和5w应用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新生仔兔小肠粘膜发育情况,分别在1、2、3、4和5w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小肠CD4+,CD8+,CD25+淋巴细胞发育情况。结果(1)GL组3w空肠绒毛周长、绒毛面积、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均超过GF组,GB组3w空肠绒毛周长及绒毛高度超过GF组;GL组5w空肠和回肠绒毛周长、绒毛面积、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均超过GF组和GB组。(2)5w各组小肠绒毛发生变化,绒毛表面由高密度的手指状变为平滑叶状或舌状,GL组绒毛面积和高度恢复较GB和GF组好。(3)GL组回肠CD4+淋巴细胞发育较GF组好,GB组较GL组好;GL组回肠CD25+淋巴细胞发育较GF组好(P<0.05)。结论乳凝集素对近端空肠粘膜形态发育和小肠CD4+和CD25+淋巴细胞发育有促进作用,并且可能帮助断奶期绒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从脐带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变化的角度来探讨EB病毒对DC表型的影响,以阐明其逃逸宿主免疫的机制。将GM-CSF和IL-4、EB病毒和LPS不同组合对单核细胞来源DC进行刺激培养,利用单染色和三染色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来源DC表面CD14、CD11c、CD1a、HLA-DR、CD86、MR和MHCⅠ类分子。加入EB病毒后,DC表面CD14分子表达的下调不明显,CD1a的表达则随病毒加入时细胞的分化阶段有关;同时EB病毒还影响了加入LPS后HLA-DR和CD86的升高和MR的降低;EB病毒还影响了细胞表面MHCⅠ类分子的表达。因此EB病毒可抑制单核细胞来源DC的分化和成熟,这可能是其逃逸宿主免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D4 +T细胞表面CD15 4的表达在临床上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意义。方法 用全血法标记CD4 +T细胞表面CD15 4的表达 ,借助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了 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和 17例细菌感染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CD4 +T细胞表面CD15 4的表达 ,观察分析其在足月健康新生儿组及足月细菌感染新生儿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两组脐血CD4 +T细胞上的表达分别为 (1 0 8± 1 0 4 ) %和 (6 6 9± 7 87) % ,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足月细菌感染新生儿组 (n =10 )治疗前后CD15 4表达量分别为 (7 70± 9 4 5 ) %和(7 4 6± 7 6 6 ) % ,两者差异没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D15 4在脐血CD4 +T细胞上的表达较低 ,新生儿CD4 +T细胞表面的CD15 4在细菌感染时表达上调 ,CD15 4的表达可作为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胸腺肽-α1对严重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儿童严重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中 ,胸腺肽 α1对提高细胞免疫的功能 ,以及改善预后的作用。方法 :临床表现有多脏器受累的感染病例 11例 ,在原先治疗方案不变下 ,加用胸腺肽 α10 9mg·m-2 ,sc,4~ 6次 ,观察用药后患儿的临床疗效 ,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用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11例患儿经治疗后感染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 ,T细胞亚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降低的CD4+ T细胞明显上升 ,增高的CD8+ T细胞明显降低 ,CD4+ /CD8+ 比值趋于正常。观察期间未见有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胸腺肽 α1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对改善婴儿湿疹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蛋白质部分水解配方(HA)奶粉对湿疹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4月-2008年8月就诊的符合人选条件的90例湿疹婴儿随机分为蛋白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组(HA组,n=60)和普通婴儿配方奶粉组(CMF组,n=30),两组均观察12周.除观察临床症状外,其中52例(HA组36例,CMF组16例)分别于观察日和第12周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 与CMF组相比,HA奶粉可改善湿疹的临床症状,明显升高Th1/Th2比值,应用HA奶粉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奶粉可治疗婴儿湿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体内Th1/Th2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6.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Th1/Th2免疫应答的状况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Th1/Th2免疫应答状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6例MPP急性期患儿和其中9例恢复期及12例健康儿童的血清IFN-γ、IL-4水平.计算IFN/IL-4比值。结果急性期MPP患儿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L-4水平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IFN-γ/IL-4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患儿IFN-γ、IL-4、IFN-γ/IL-4比值均高于急性期患儿.但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MPP患儿存在Th1细胞免疫应答增强.Th2细胞免疫应答减弱,且恢复期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脐血单核细胞(C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和成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来源DC在分化和成熟过程中表型的变化,以探讨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方法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和脂多糖(LPS)的不同组合对单核细胞来源DC进行刺激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DC表面CD11c、CD1a、CD80、CD86、CD40、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结果CD11c阳性细胞和MHCⅠ类分子在CBMC来源DC和PBMC来源DC的表达率非常接近(P>0.05)。CBMC来源的DC上CD40的表达率低于PBMC来源DC[(34.80±7.77)%vs(54.37±9.57)%](P<0.01)。经LPS诱导后,CBMC来源DC上CD80、CD86的表达率都明显低于PBMC来源DC[(3.72±1.63)%vs(7.82±0.81)%、(28.53±4.67)%vs(45.62±5.16)%](均P<0.01)。CBMC来源DC上MHCⅡ类分子的相对荧光强度(RFI)均低于PBMC来源DC(P<0.01)。结论CBMC来源DC上MHCⅡ类分子及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均明显低于PBMC来源DC,可能是造成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及脐带血移植时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CD27分子是记忆型B细胞的表面标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在B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和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的发病机制中都起了重要作用.CVID患者IgD-IgM-CD27+类别转换记忆型B细胞数量降低的发现,以及根据IgD-IgM-CD27+类别转换记忆型B细胞所提出的新的CVID分类方法,对于预测临床并发症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免疫磁珠法纯化B淋巴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梓  陈同辛 《现代免疫学》1996,16(4):235-236,220
应用CD19单克隆抗体包被的多聚苯乙烯磁珠(特异性结合),并用磁珠收集仪(MPC-1)收集细胞,纯化B淋巴细胞26例,得到高纯度的B淋巴细胞,并可获得较高的细胞回收率,应用anti-μ激活对比,证明本方法得到的B淋巴细胞,可保持未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一种以反复感染、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为特征的免疫系统疾病,该病预后差,生存期短。目前认为,根据发病机制,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达到免疫重建是根治该病最为有效的方法,国外已有治疗X连锁高IgM血症、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湿疹一血小板减少一免疫缺陷综合征、白细胞黏附缺陷症等疾病的相关报道,供体来源、移植前预处理等都对移植的成功有很大影响。2006年9月我国已有首例PID患者接受了骨髓移植治疗,希望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PID患者通过骨髓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