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抢救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 organicpesticide poisoning,AOPP)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我院自200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76例重度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随机分为血液灌流组50例(HP组),非血液灌流组26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阿托品、解磷定等综合治疗,HP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或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HP组平均住院时间,胆碱脂酶活力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HP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灌流或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能有效清除体内的毒物,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治疗时加强血液灌流的各项护理工作,是顺利进行血液灌流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改变输液操作程序对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用的给药途径.控制静脉穿刺时患儿躁动不合作,提高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是减少护患纠纷,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的保证.我科在临床实践中,改变原有输液操作程序,提高了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变静脉输液操作程序对不合作小儿静脉穿刺的影响。方法:对在本中心接受输液而且不合作的小儿150例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四肢的浅静脉输液,由专人操作。实验组:选择静脉后,先上夹板固定上下关节,再消毒皮肤,静脉穿刺固定头皮针后,再加强夹板固定。对照组按常规操作进行:即选择静脉后,消毒皮肤,穿刺成功后固定头皮针,然后用夹板固定。结果:实验组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 88,P<0.05),改变输液操作程序能明显提高不合作小儿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结论:改变输液操作程序.时采用四肢浅静脉输液的不合作小儿,可以控制关节扭动,避免或减少穿刺时或者固定时针头刺穿静脉致穿刺失败,从而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一针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层级培训的方法和效果,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根据护士不同学历层次(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专)分阶段进行规范化培训,初级责任护士晋升高级责任护士、护士晋升护师之前必须完成护士规范化培训.急诊科护士除完成护士规范化培训外,还接受相应专科的业务核心能力培训,并通过医院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的资格认证.结果 实施护士层级培训后,病房护理质量评分由92.60分提高到98.36分;消毒隔离质量评分由93.32分提高到96.26分;护理文件质量评分由92.23分提高到98.26分,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达100%,护理记录书写返修率为零;教学质量评分由90.55分提高到95.76分,专科护理技术考核合格率达100%;患者与家属满意度由75.90%上升到90.27%;医生满意度由72.59%上升到92.36%.结论 护士层级培训能很好地开发人力资源,增加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热情,提高专科护士和护理组长的协调能力及管理水平,有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整体上提高了急诊科护理管理效率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SWOT分析法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运用SWOT分析法评估急诊风险管理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挑战或威胁因素并加以细化分析,从而制订相应对策.结果 急诊科护理质控分数、护士急救能力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有明显改善,护理差错和投诉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 SWOT分析法用于指导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防范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心脏破裂早期救治及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破裂的早期救治原则及护理。方法:对21例心脏破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场开胸手术6例,急诊手术15例。结果:死亡3例,2例合并脑死亡放弃治疗,16例康复出院。结论:对胸部外伤心脏破裂患者早期救治及正确护理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病人抑郁焦虑心理的影响.方法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心肌梗死病人实施宣教、娱乐疗法、药物疗法等护理干预前后情绪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心肌梗死病人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心理,与国内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护理干预后症状明显改善(P<0.01).结论 对心肌梗死病人应实施常规的、多层次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急诊就诊患者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知状况及防控行为.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急诊就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1.25%的被调查者能够正确判断甲型H1N1流感是呼吸道传染病.居民对于"经常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和"不去人群拥挤的场所"可以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知晓率比较高,分别为87.45%和79.85%;而对"避免接触流感症状或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患者"和"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等预防措施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28.14%和38.02%.76.05%的人认为甲型H1N1流感"有所控制,但仍在扩散";66.23%的人会主动佩戴口罩;在出现流感样症状的调查对象中,86.79%的人及时就医并配合医院做相关检查,80.21%的人外出时主动佩戴过口罩;但是也有20.05%的人坚持上班/上学,19.79%外出时不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手帕遮住口鼻的人数较少,仅为7.22%;对健康类相关信息高度关注者为11.79%、高度关注洗手者为14.83%、高度关注开窗通风者16.35%.结论 应加强急诊患者甲型H1N1流感的健康教育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9.
放置口咽通气管吸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诊外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中心负压吸引,观察组给予放置口咽通气管,吸痰管经口咽通气道插入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鼻/口腔插入吸痰管吸痰。结果 采用口咽通气管吸痰后SpO2回升明显、呼吸频率减慢、肺部痰鸣音减弱或消失、吸痰间隔时间延长,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及气道黏膜损伤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既能快速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又能减少气道黏膜的损伤,在急诊抢救中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实施健康教育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 9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就诊次数及用药途径.结果 观察组患儿其发作次数、就诊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口服用药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发作次数、就诊次数,提高用药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