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以其极高的空间分辨力,一直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此项技术存在侵袭性,检查费用高且时间长,以及1%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缺陷。近年来,随着16层螺旋CT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的影像质量明显提高,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mutiple plane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透视(volume rendering,VR)和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等重建方法提供二维和三维图像,从而清晰地显示动脉瘤自身的形态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颅内肿瘤3 7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颅内肿瘤发病规律,探索其流行病学特点,以期增加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从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对1988~2000年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3740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肿瘤高发年龄段为31~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肿瘤发生部位以幕上最为多见,约占总病例数的79.87%(2987/3740).组织病理学类型依次为神经上皮肿瘤(32.01%)、脑膜瘤(22.06%)、垂体腺瘤(18.40%)、转移瘤(6.63%)及其他各类肿瘤,其中垂体腺瘤和蛛网膜囊肿的发病率高于文献报道.结论颅内肿瘤在发病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病理分型、部位等方面均有规律性可循.随着影像学和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颅内肿瘤的病理学分类统计资料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脊髓血管畸形的DSA分析及血管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栓塞治疗价值。方法:16例脊髓血管畸形病人做了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后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根据DSA显示的异常血管的部位、形态、分布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情况将其分为三型:髓内动静脉畸形4例;髓周动静脉瘘4例;硬脊膜动静脉瘘8例。栓塞治疗后,13例获得较满意效果,2例无变化。在2个月至3年的随访期间,13例临床症状有改善。结论: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可靠依据,可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栓塞治疗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并与当前血管成像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方法对40例病人(80个颈动脉)进行了CTA和DSA检查,两项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CTA对轻度(狭窄程度:0~29%)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显示得非常好,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接近100%。在明确经DSA测量狭窄程度>50%的狭窄时,CTA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91%。CTA在鉴别狭窄程度为50%~69%或70%~99%时的特异度高,而敏感度较低,分别为65%和73%。CTA同时可以检出DSA不能发现的所有类型的斑块。结论64层CTA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可发现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溃疡,而DSA只能显示狭窄。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DSA评价和栓塞治疗(附12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颈动脉海绵窦瘘诊断的价值,并通过对其血管造影表现的分析,指导栓塞治疗。方法 12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进行DSA检查,每例患者均行超选择颈内、外动脉造影,同时将本组病例分为4类。结果 12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中,A型瘘88例;B型瘘11例;C型瘘23例;D型瘘12例。88例直接瘘造影确定瘘口位置,瘘口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I段5例;Ⅱ段29例;Ⅲ段11例;Ⅳ段34例;Ⅴ段9例。根据DSA表现,102例采用经股动脉途径栓塞,22例经眼上静脉途径。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较好地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位置和大小,同时,可以有效地评价Willis环功能,为其栓塞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CCF的治疗中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最理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价值,并与当前血管成像的金标准DSA进行比较。方法对40例病人(80个颈动脉)进行了CTA和DSA检查,两项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1周,并将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CTA对轻度(狭窄程度:0-29%)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闭塞显示得非常好,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接近100%。在明确经DSA测量狭窄程度〉50%的狭窄时,CTA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91%。CTA在鉴别狭窄程度为50%-69%或70%~99%时的特异度高,而敏感度较低.分别为65%和73%。CTA同时可以检出DSA不能发现的所有类型的斑块。结论64层CTA在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方面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可发现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溃疡,而DSA只能显示狭窄。  相似文献   
7.
三维影像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3D-CTA,MRA和3D-DSA在动脉瘤致密填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检出72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60枚.研究并比较CTA,MR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 60枚栓塞的动脉瘤中50枚致密填塞,10枚为大于95%填塞,5枚为大于90%填塞.3D-CTA对动脉瘤测量值比2D-DSA大,3D-DSA比2D-DSA大.结论 动脉瘤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在3D影像指导下可提高动脉瘤的致密填塞率.但是3D影像的测量值要大于2D影像的测量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环湖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共52例,根据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钻颅上矢状窦溶栓的治疗,同时均口服华法林并持续6~12个月。结果27例轻症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22例重症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3例重症患者行钻颅上矢状窦溶栓术,均痊愈。结论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的特点,可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针对分型选择不同的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栓塞相结合治疗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结合栓塞治疗30例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其中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16例,基底动脉中段9例,基底动脉起始部5例.结果 30例中,25例致密栓塞,5例部分栓塞.仅2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临床随访20例,随访期3~6个月,无血栓栓塞症状发生.22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19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末显影,载瘤动脉通畅;3例动脉瘤颈有残留.结论 Neuroform颅内支架使用方便、安全,适用于颅内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特别适用于迂曲的脑血管.  相似文献   
10.
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胶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内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胶质肿瘤临床、影像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胶质肿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7例,年龄6-56岁,平均33.8岁。结果:神经节神经胶质瘤8例,肿瘤位于额叶4例,颞叶1例,额颞叶2例,桥脑1例。CT为低等密度,MRT1WI为低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位于幕上脑室,促纤维增生性节细胞胶质瘤4例,均为囊性,MR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结论: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胶质肿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合病史多数情况下可见出术前倾向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