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回顾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部位骨巨细胞瘤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肿瘤复发情况,分析影响局部复发因素.[方法] 2003年9月~2009年9月收治35例单发骨巨细胞瘤患者,男19例,女16例;发病年龄21~45岁,平均28.6岁;Campanicci分级:Ⅰ级13例,Ⅱ级18例,Ⅲ级4例.对于Campanicci Ⅰ~Ⅱ级,治疗方法A:开窗病灶刮除+气动磨钻打磨+电刀烧灼+95%酒精烧灼+植骨(自体髂骨或与人工骨混合植骨);方法B:开窗病灶刮除+气动磨钻打磨+电刀烧灼+95%酒精烧灼+骨水泥充填.CampanicciⅢ级,方法C:关节置换.[结果]本组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 ~72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复发6例,复发率为17.14%;Campanicci Ⅰ~Ⅱ级复发率16.13%,CampanicciⅢ级复发率25%;方法A组复发率17.65%,B组复发率15.38%,C组复发率20%.[结论]病灶刮除植骨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基本方法,人工关节置换能够迅速恢复关节功能,术式选择要慎重;局部病灶残留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随访尽早发现复发,利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疗效,观察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该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稳定。平均骨折愈合时间29周(12~32周),按照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72例,良19例,可14例,差4例。结论应用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前妥善治疗并存病,术后正确进行功能练习,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的理论依据以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12组(每组10只),各对照组分别行胸10椎板切除,不损伤硬膜及脊髓后0、1、2、3、7和11周,实验组分别于胸10椎板切除后行Allen's法(60gcm)损伤脊髓(导致截瘫)后0、1、2、3、、7和11周,检测血钙(Ca)、血磷(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肱骨外科颈部、股骨粗隆部、胫骨平台部松质骨骨密度(BMD)改变情况。 结果:实验组( ALP术后1及3周低于对照组(P<0.05);7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血磷(P)术后1、2周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血钙(Ca)术后1~3周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然后逐渐降至略高于正常。实验组肱骨 BMD术后3、7及11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以3周时最低;实验组股骨BMD术后7周时低于对照组(P<0.05),11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胫骨BMD术后 7及11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7与11周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截瘫后血液生化指标改变,损伤平面上下均继发骨质疏松,损伤平面上骨密度恢复较早。  相似文献   
4.
大鼠截瘫平面上下骨细胞及基质纤维结构改变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截瘫平面上下骨细胞、基质纤维结构改变情况,为临床研究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动物为体重300~320g,4~5月龄雄性Wistar大鼠30只。对照组仅行胸10椎板切除不破坏硬膜,不损伤脊髓,实验组大鼠于胸10椎体水平切除椎板不破坏硬膜,行Allen’s(60 gcm)法损伤脊髓,造成截瘫模型,观察肱骨外科颈、胫骨平台部骨细胞、基质纤维改变情况。结果 实验组7周肱骨、胫骨骨细胞与骨陷窝均严重分离,异染色质趋边凝聚,细胞器肿胀空化。骨小管数目减少,形态不清晰,骨基质胶原蛋白分泌减少,纤维数目减少,排列连接紊乱。肱骨骨细胞结构11周实验组较7周实验组有所恢复。纤维排列分布、骨小管形态较7周时清晰。胫骨骨细胞结构11周实验组较7周实验组加重,仅个别细胞结构有恢复迹象,纤维排列分布、骨小管形态较7周紊乱。结论 截瘫大鼠继发骨质疏松,损伤平面上下骨质超微结构改变显著,平面以上较以下有较早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其它部位。是生育期妇女常见良性病,却具有侵袭,种植的特点。主要引起不孕(50%以上)、痛经、慢性盆腔痛。主要用激素和外科手术治疗,但效果很有限。EM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传统的病因学说包括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经血逆流学说等。虽然这些学说解释了一些EM的发生,但难以解释其全部现象。近年来EM的病因学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就免疫学机制,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其他因子等与EM发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重建钢板或尺骨钢板治疗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否为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或尺骨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5例尺骨鹰嘴粉碎性骨折,其中2例同时合并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1例合并桡骨小头骨折肘关节前脱位.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6个月,平均20个月.骨折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拉力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21例踝关节旋前外旋型Ⅲ、Ⅳ度骨折所致下胫腓联合分离,经拉力螺钉固定治疗的效果。在踝关节水平以上2.0~4.0cm处,以后外向前内25°~30°用1枚3.5 mm或4.5 mm拉力螺钉经3层皮质固定下胫腓联合;若腓骨骨折位置较高,可选择2枚拉力螺钉固定。术后8周左右局麻透视下取出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术后每6~8周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且术后12个月以上时取出其余固定物。结果所有患者均获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骨折X线愈合平均时间为16.5周(12~20周),未出现螺钉切出、断裂、下胫腓联合取钉后再分离。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足踝功能评分,结果优1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结论拉力螺钉是治疗踝关节旋前外旋型Ⅲ、Ⅳ度骨折所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较好内固定物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外周血白介素-1(IL-1)及β2防御素(HBD-2)水平,探讨他们在胎膜早破中的作用,分析其与羊膜腔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42例胎膜早破患者分别测定外周血IL-1及HBD-2水平,与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根据胎膜病理诊断结果,实验组进一步分出组织学绒毛膜炎组(HCA)和非组织学绒毛膜炎组(非HCA组),比较两组间HBD-2及IL-1水平。结果 42名胎膜早破患者中,病理证实胎膜早破无感染者(非HCA)24例,感染者(HCA)18例。HCA组IL-1水平与非HC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HCA组IL-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非HCA组的IL-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CA组HBD水平与非HC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HCA组HB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非HCA组的HB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均数直观图观察到,随着胎膜早破的出现,感染的发生,IL-1、HBD水平均有升高的趋势。通过ROC曲线观察,当IL-1以80.22pg/ml为分界点时,诊断HCA的敏感性为0.78,特异性为0.75;当HBD以474.79ng/L为分界点时,诊断HCA的敏感性为0.67,特异性为0.79。结论胎膜早破患者外周血IL-1、HBD-2水平有预测和诊断HCA的可能,其升高在HCA患者中有统计学意义,为临床HCA的诊断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探讨手术技巧,分析并发症发生原因。方法 2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均获随访平均18.5个月,199例骨性愈合,内固定失败11例,其中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8例,更换内固定3例。疗效按Harris评分评定:优161例,良18例,可19例,差12例,优良率85.2%。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正确理解使用原理、重视操作技巧、合理功能练习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钛板结合自体棘突植骨单开门椎管成形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应用微型钛板结合自体棘突植骨单开门椎管成形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17例疗效,男11例,女6例;年龄542010年10月应用微型钛板结合自体棘突植骨单开门椎管成形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17例疗效,男11例,女6例;年龄5471岁,平均56.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71岁,平均56.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4 d,平均6.3 d。[结果]本组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14 d,平均6.3 d。[结果]本组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8.2±1.7)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3.5±1.8)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7.2%。[结论]应用微型钛板结合自体棘突植骨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操作简单,出血少,固定可靠,患者恢复快,轴性症状相对较少,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较好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