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Rh-献血者RHD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PCR技术对郑州市 12 8例献血者Rh基因结构进行研究。结果 完全存在 2 6例 (2 0 .3% ) ,完全缺失 79例 (6 1.7% ) ,部分缺失 2 3例(18.0 % ) ,完全存在者可通过吸收放散实验及家系调查证实是否为弱D。结论 RHD基因存在高度多态性 ,在临床输血中应慎重。  相似文献   
2.
DNA基因芯片在中华骨髓库HLA组织配型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应用DNA基因芯片对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血样进行HLA—A、B、DR分型检测,探讨基因芯片应用于中华骨髓库建库的可行性。方法常规提取血样DNA,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合成PER引物,对A、B、DR位点进行PCR扩增,电泳检测合格的扩增产物经纯化、点片、固定制成DNA芯片,用荧光标记探针杂交,激光扫描提取数据,专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得到2000份分型结果,用目前建库常用的分型试剂对4%随机抽样复核,符合率100%;进行基因频率统计分析,结果与以往资料报告接近。结论HLA基因芯片是一项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高通量、规范化、低价格是其显著优点,比较适合大规模集中化检测的实验室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本站使用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ELISA试剂的批内和批间变异,以评价ELISA试剂在本站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方法室内质控品与血液检测标本在相同的检测条件下进行检测,按相同批次的试剂盒计算其批内CV;按相同批次的室内质控品不同批次的试剂盒计算其批间CV。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酶联免疫诊断试剂盒,每种试剂均采用进口试剂与国产试剂同时进行检测。国产试剂的批内变异为:8.1%~17%,批间变异为:6.6%~19%;进口试剂的批内变异为:5.7%~12.2%,批间变异为:6.5%~8.3%。结论所使用的国产与进口试剂的批内和批间差异均控制在20%以内,能满足《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弱RhCe型家系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弱RhCe抗原遗传背景。方法 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检测先证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RhD、C、c、E、e抗原 ,用PCR SSP方法检测RH基因。观察Rh血型基因的构成和抗原表达情况。结果 父亲带有弱RhCe抗原和正常的RhcE抗原 ,基因型为RHCe/RHcE ;母亲有正常RhCe抗原 ,基因型为RHCe/RHCe ;先证者有与父亲相同的弱RhCe抗原 ,基因型为RHCe/RHCe ;哥哥和弟弟都仅有RhcE抗原 ,基因型为RHcE/RHCe ;姐姐有正常的RhcE和RhCe抗原 ,基因型为RHcE/RHCe。结论 我国人群中RHCE基因存在有无效的RHCe基因和弱RHCe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5.
献血者,女,27岁,郑州市荥阳人。于2005年3月26日在流动采血点献血时初定血型为0型,该献血者采血后复检时,正定为0型,反定为B型,正反定型不符。经吸收、放散、唾液血型物质试验以及对其家系进行调查,确认该献血者血型为Bm亚型。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部分RhD(一)献血者RhD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hD(-)本省无关供血者中RhD的构成情况。方法:采用PCR-SSP法对80名常规血清学RhD(-)本省供血者RhD基因外显子2、3、4、5、6、7、9、10和内含子4及RhCE内含子4的特异性片段进行扩增。结果:80名RhD(-)供血者中RhD基因完全缺失53例,占66.2%;RhD基因部分缺失7例,占8.7%,其中大部分为3-9外显子缺失;RhD基因完整存在20例,占25%。结论:本省常规血清学RhD(-)无关供血者RhD基因存在高度多态性,提示本省人群RhD(-)特征有多种遗传机制,目前在白种人群中使用的DNA鉴定Rh血型的方法不适合我国人群,临床上应采用适合我国人群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洗涤血小板的制备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浓缩血小板(PC)因其中有一定量的血浆、白细胞、红细胞,用于临床输血时会出现如荨麻疹、发热、GVHD等不良反应,长期输注还可引起一些免疫反应。改用输注洗涤血小板(WPC),则可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同时也为需长期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减少输注无效的发生提供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和评价血清学和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基因分型技术对RhD-先证者及家系成员Rh血型分型和遗传背景分析的效果.方法 对RhD-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采用血清学分型技术检测其RhD、C、c、E、e抗原;采用PCR-SSP基因分型技术检测其RHD、RHCE基因.结果 先证者家系成员Rh表型正常,...  相似文献   
9.
腮腺包块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36例腮腺包块的临床分析,提高腮腺包块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985~2004年收治的136例腮腺包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112例,恶性肿瘤18例,其它病变6例。所有包块均行手术治疗,对恶性肿瘤术后进行放化疗。结果:128例腮腺包块经手术治愈,3例良性肿瘤及5例恶性肿瘤复发。结论:腮腺包块的正确诊断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IgM、IgG抗-E和抗-Jk^a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临床输血工作中,意外抗体是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多数情况下抗体性质比较单一,混合抗体较为少见。笔者在工作中发现1例因IgM、IgG抗-E和抗-Jk^a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