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老年患者日益增多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各重要脏器逐步老化,生理储备逐渐减少,机体代偿能力下降.在感染、创伤、手术等各种诱因下,极易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导致预后不良.老年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能量代谢障碍,已不能满足疾病对能量代谢的要求,对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老年患者来说,更无法满足机体抵御疾病的高代谢、高应急状态的能量代谢需求.营养支持是否合理被认为是影响多脏器功能障碍老年患者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住院老年患者营养状态的观察后发现,伴有营养障碍的老年患者,其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概率明显增高,预后较差,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2.
Leflunomide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具有明显的抗急、慢性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影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二清乳氢酸脱氢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上方真皮腺体蒂乳房成形术对乳房肥大及乳房假体、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后的乳房畸形进行修复的疗效。方法对36例乳房肥大及乳房假体、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取出后乳房畸形的患者,行携带或不携带Wfiringer乳房水平中隔内上方真皮腺体蒂乳房成形术修复。结果36例患者,术后胸骨上凹至乳头距离为(20.10±1.94)cm,平均上提乳头7.5cm(4~13cm),并且均未出现血肿及乳头、乳晕复合体坏死等并发症。2例发生小段切口裂开(发生率为5.56%),其余均为I期愈合。28例获随访6~18个月,乳头、乳晕感觉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乳房外形满意。结论应用内上方真皮腺体蒂术式可使乳房得到良好的塑形,同时又能充分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血运及感觉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结合脂肪抽吸法的内上方真皮腺体蒂乳房缩小成形术对乳房肥大伴下垂进行修复的疗效.方法 对8例乳房肥大伴下垂的患者,行结合脂肪抽吸法的携带Würinger's乳房水平中隔内上方真皮腺体蒂乳房缩小成形术进行修复.结果 8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血肿及乳头乳晕复合体坏死等并发症.1例发生小段切口裂开.均获随访6~18个月,新乳头乳晕感觉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新乳房外形满意.结论 联合应用脂肪抽吸法和内上方真皮腺体蒂术可使肥大伴下垂的乳房进一步得到良好的塑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是第二代富血小板浓缩制品富血小板纤维蛋白通过低速延时的方法得到的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凝胶,再经过压制后得到的一种具有一定韧性的膜状物,可起到包裹作用,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分化。 颗粒软骨移植:将自体软骨切成1.0-2.0 mm的颗粒状后移植于受区,但术后远期存在移植物吸收、变形等风险,目前国内外关于有效减少颗粒软骨移植后并发症等风险的报道仍然较少。背景:已有学者研究并制备了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以促进自体软硬组织的再生与修复。目的:制备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观察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及自体筋膜包裹颗粒软骨移植术后移植物的组织学改变。 方法:新西兰雄兔12只,均进行以下相同手术流程:制备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取兔左耳软骨组织及右后肢自体筋膜组织,制备成3种移植物:颗粒软骨;自体筋膜包裹颗粒软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包裹颗粒软骨。将移植物分别回植于兔背部皮下,术后4个月取出移植物,进行一般形态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①自体筋膜和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包裹颗粒软骨移植物厚度较颗粒软骨移植物厚,移植物外形较圆润,表面较平整;②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包裹颗粒软骨移植物软骨细胞存活率和再生潜力明显优于另外2种移植物(P < 0.05);其他组织学参数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③结果说明: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包裹颗粒软骨移植能够提高颗粒软骨存活率和移植物塑形效果,减少移植后软骨再吸收。ORCID:0000-0002-4733-9912(杨银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同源异形盒基因在牙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源异形盒基因(Homeobox gene)是一类进化高度保守的DNA序列,编码一类特殊的转录因子,通过可以在控制发育的基因中找到。Homeobox基因编码的蛋白在胚胎发育中参与形成确定位置信息的自身调控和转调控网络系统。本文着重对Homeobox基因在牙齿发育的启动,定位,形态发生和模式的调控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活性引发炎症及感染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其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影响尚无文献报道。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活性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组,每组12只。制备右下腹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处理组于再灌注前腹腔注射1mL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4抑制剂(100μmol/L),分别采集缺血再灌注后1,2,4,6h的皮瓣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取缺血再灌注后1h的皮瓣组织行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的蛋白表达量,并于术后7d计算皮瓣存活比例。结果与结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程度明显改善,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的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术后7d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皮瓣存活比例为(51.70±7.62)%,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组皮瓣存活比例高达(86.56±12.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活化提高移植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8.
内眦赘皮主要表现为内眦间距过宽及睑裂较短,影响眼睛的美感。内眦赘皮矫正术在改善眼部形态、提升面部美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术后术区瘢痕形成及增生一直困扰医生及患者,如何预防或减轻内眦赘皮矫正术后瘢痕仍是临床需解决的难题。因此,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对内眦赘皮矫正术后瘢痕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犬恒牙牙根正常发育过程中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牙根发育过程中的生理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观测犬恒牙牙根发育过程中各组织中凋亡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牙根发育时期在成牙本质细胞、牙髓组织、牙乳头组织、上皮根鞘、牙槽骨组织中有特异性细胞凋亡发生。结论:细胞凋亡在牙根发育过程中的发生具有时空特异性,提示其在牙根形态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悬吊下睑板法辅助修复下睑外翻或退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悬吊下睑睑板治疗各种下睑外翻或退缩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轻度下睑外翻或退缩采用尼龙线在一侧固定于内眦韧带后,向外侧“蛇形”缠绕下睑板,外侧端固定于外眦韧带外上方处悬吊下睑组织的方法修复;对重度下睑外翻或退缩,采用掌长肌腱游离移植辅助治疗瘢痕性下睑外翻的方法,下睑继发创面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结果自2009年5月至2013年9月,共修复各种下睑外翻或退缩15例,其中轻度下睑外翻或退缩8例,重度下睑外翻或退缩7例;所有患者术后下睑外翻均得到矫正,随访6~36个月,均无睑外翻或退缩复发。结论根据患者下睑外翻或退缩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悬吊下睑板的方法辅助治疗下睑外翻或退缩,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