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经鼻蝶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自2002年来对37例病人行经鼻蝶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17例。女20例:年龄23~79岁.平均48岁。泌乳素腺瘤15例,生长激素腺瘤6例.非泌乳性腺瘤16例。头痛11例,视力减退37例.闭经泌乳13例,肢端肥大4例。垂体瘤卒中9例.均出现术前视力、视野障碍。术前均行MRI确定蝶窦界限.估计蝶窦的对称性和通气情况,辨认蝶窦与鞍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并评价适合动脉内机械取栓的急性栓塞性脑梗死动物模型。方法:血流临时阻断凝血酶注入法制作急性栓塞性脑梗死模型,利用颅内动脉取栓装置行机械性取栓。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经颅多普勒及病理检查来评价模型建立的效果,比较模型建立前后表观弥散系数(ADC)、大脑中动脉流速(Vmca)变化情况。结果:DSA显示制模的成功率为83%。栓塞6 h DWI显示梗塞灶,24 h病理检查TTC染色可见梗死区。取栓后颈总动脉再通率为80%,栓塞前后、取栓前后Vmca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与非治疗组6 h Vm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取栓组ADC值呈上升趋势,非治疗组ADC值下降,两组24 h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稳定,重复性好,适用于颅内动脉取栓装置的实验研究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文作者的研究目的是评估过去10年内收治的200例听神经瘤病人行伽玛刀治疗后的效果和伽玛刀治疗在听神经治疗中的地位。 方法 共随访153例病人,随访时间从1年到10年不等。用计算机软件分析随访的影像并测量肿瘤大小。用问卷方式进行临床随访。96例病人用伽玛刀作为原发治疗,57例病人行显微手术后再行伽玛刀治疗。肿瘤体积从0.02至18.3cm3。在用伽玛刀作为原发治疗的病例组中,有78例(81%)肿瘤缩小,12例(12%)无变化,6例(6%)体积增大。其中7例体积缩小超过75%。在行显微手术后再行伽玛刀治疗的病例组中,37例(65%)体…  相似文献   
4.
伽玛刀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附3 094例随访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较长时间随访 ,评估立体定向伽玛刀 (γ 刀 )放射手术对颅脑疾病的疗效。方法 :用 1 5Tesla磁共振仪、CT定位或联合DSA定位脑动静脉畸形 (AVM ) ,并和γ plan计算机联网 ,γ plan 4 0版剂量规划系统作治疗方案设计、剂量规划 ,并用Leksellγ 刀对 30 94例不同类型的颅内疾病包括肿瘤、血管畸形及功能性疾病等实施放射手术、病种达 2 0余种 ,年龄 1 1~ 86岁 ,周边剂量 9~ 75Gy ,中心剂量 18~ 5 0Gy ,等剂量曲线 30 %~90 % ,靶点数 1~ 12个。结果 :随访 31~ 72个月 ,统计结果表明 ,γ 刀疗效是确切的 ,且无明显远期并发症。脑动静脉畸形闭塞率可达 97 3% ,体积越小 ,周边照射剂量越大 ,闭塞越早。颅内肿瘤的生长控制率 ,良性肿瘤≥ 88 8% ,恶性肿瘤≥ 6 6 7% ,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有效率均≥ 90 0 %。结论 :γ 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较常规开颅手术安全 ,痛苦少 ,有效率高 ,是治疗颅内疾病一种较好的方法。严格掌握治疗指征 ,精确定位 ,合理剂量规划 ,并对整个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 ,可确保疗效 ,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三例椎管内肿瘤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无疑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不重视神经系统的检查与定位诊断,一味依赖影像诊断也往往会导致误诊漏诊。现报告3例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错误。1 病例报告 例1 因神经系统检查遗漏体征而出现定位错误,未重视既往史而出现定位错误。 男性患者,28岁,因右下肢乏力,跛行,下半身发麻4个月,加重伴大、小便轻度功能障碍半月而入院。4年前及2年前,患者曾先后二次在外院行右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回顾、评估我们的放射外科治疗颅咽管瘤经验。方法1994年2月~2000年12月我们共治疗14例原发性或继发性颅咽管瘤病人,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3~44岁,成人2例,儿童12例。所有病人均采用U型或C型Leksell伽玛刀治疗,平均最小剂量为14Gy(11~20Gy),平均最大剂量为29Gy(24~40Gy);治疗体积0.1~26.5cm3。视交叉的剂量低于8Gy,脑干剂量低于14Gy。其中1例病人曾采用传统放射治疗。结果随访6~86个月,所有病人均存活且无再复发,仅2例病人需再次治疗。结论颅咽管瘤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因其生长部位邻近下丘脑-垂体轴,使得即使采用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在儿童的发病率极低,最佳治疗手段是血管内治疗。本文作者报道了治疗7例儿童DAVF的体会。 方法 7例儿童分别用微弹簧圈、篮式组织胶、可脱性球囊和真丝线段栓塞,详细记录病人的病史、影像学资料和栓塞过程。 结果 3例新生儿首发症状为充血性心力衰竭;4例儿童(10个月~10岁)首发症状为静脉高压征,主要表现为癫痫、脑积水和前囟突出。栓塞途径包括经动脉、经静脉和开颅暴露硬脑膜直接穿刺。每个病人的栓塞次数从1次到13次不等。所有病人症状在每次栓塞治疗后均显著改善。3例心衰病人症状改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垂体腺瘤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估伽玛刀(γ-刀)治疗对功能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32例功能性垂体腺瘤病人,用1.5T磁共振和γ-plan计算机联网定位,LekaseⅡ,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肿瘤直径4-37mm,平均14mm,处方剂量11-35Gy,平均26.4Gy。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35-57个月,获随访118例(89.4%),肿瘤消失78例(66.1%),缩小32例(27.1%),肿瘤增大1例;激素值恢复正常74例(62.7%)。较术前下降26例(22.0%)。临床症状改善108例(91.5%),症状加重6例(5.1%)。结论 γ-刀是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否则γ-刀治疗后有可能加重症状,产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评价局部溶栓与机械碎栓治疗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资料与治疗效果。方法对7例静脉窦血栓病人经股静脉穿刺,将微导管选择性插入已闭塞的静脉窦内。6例行静脉窦局部灌注尿激酶或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1例采用球囊机械碎栓术;3例伴脑皮质或深部静脉血栓者同时经颈动脉给予溶栓药。结果造影示6例已闭塞的静脉窦部分再通,1例无明显再通;3例侧支静脉回流增多。1例溶栓后原有脑内血肿增大,导致偏瘫加重;1例术后发生无症状出血性静脉梗死。随访10个月~3年,6例mRankin评分0~1分,1例mRankin评分2分。结论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静脉窦血栓,静脉窦完全再通率低,但血管部分再通及侧支静脉回流增多,可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制一种自制的血管内止血带(过去曾用球囊导管代替),探讨血管内止血带的止血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我们设计的血管内止血带置入大白兔右侧颈总动脉充盈球囊以阻断动脉腔内血流,随机将32只大白兔分为A组(阻断1h)和B组(阻断2h),采用测定体外和动脉腔内球囊内压力并通过肉眼及组织学动态观察其对管壁的影响;同顾总结过去临床采用血管内止血带救治邻近颈部及躯干动脉损伤34例.结果 经病理检查,血管内止血带对动脉内膜与中层影响主要表现为炎性水肿与炎性细胞浸润,阻断1h组在14 d内恢复正常;2h组,对管壁影响明显,部分内弹力膜拉直与断裂,21 d才能恢复.阻断时间越长,对管壁影响越大;34例均应用血管内止血带止血成功,止血效果好,无缺血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止血带是抢救邻近颈部及躯干大血管损伤及其晚期并发症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手术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