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2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1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35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9篇
中国医学   62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P-DCB)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2月至2019年6月经P-DCB成形术治疗的43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均完成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狭窄率[(12.03±2.15)%]较术前[(86.32±10.26)%]明显降低(P<0.05)。围手术期发生动脉夹层1例,无其他并发症。随访12~16个月,平均13.5个月;症状改善43例,无变化例,症状改善率为95.3%(41/43);全部病人接受DSA或CTA随访,随访狭窄率[(16.1±3.12)%]与术后即刻无统计学差异(P>0.05);5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1.6%。结论 P-DCB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鞍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垂体腺瘤26例(其中无功能垂体腺瘤6例、泌乳素瘤16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4例),拉克囊肿1例,胆脂瘤1例,脑膜瘤1例,颅咽管瘤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27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鼻漏,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后痊愈。无死亡病例。随访3~6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区肿瘤,较单纯的显微镜手术治疗创伤更小,肿瘤全切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治疗的24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临床分级、动脉瘤出血量、部位、形态、瘤颈宽度、血管痉挛程度及术中应用技术等。结果100%栓塞17例,95%栓塞4例,90%栓塞3例。1例患者术中血管痉挛加重致不完全失语。随访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病例,1例患者出现迟发性血管痉挛。结论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两种治疗方式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总结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互补性治疗的6例病例,其中3例先行手术治疗,3例先行介入治疗。3例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1例出现后交通动脉瘤复发,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前交通动脉上发现新的动脉瘤,均行动脉瘤栓塞术补充治疗,1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左侧手术夹闭1年后行右侧后交通动脉瘤颅内支架血管内介入治疗。3例先介入治疗的患者中1例发生栓塞物堵塞载瘤动脉瘤导致大面积脑梗塞,1例发生栓塞物移位,1例发生再出血,均采取开颅手术予以补充治疗,夹闭动脉瘤并取出了栓塞物。结果所有补充治疗均未造成新的病残,其中5例恢复满意,1例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之间既是竞争的关系同时也是互补的关系,两种手术方式都有需要发展的余地同时也有相互结合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布洛芬制剂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表皮生长因子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表皮生长因子(EGFR)的表达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74份膀胱癌标本进行研究。结果正常膀胱粘膜EGFR均为阴性;EGFR在浸润性膀胱癌中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浅表性膀胱癌(P<0.05);EGFR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的增高阳性率逐渐增加(P<0.05)。ECFR阳性病例1、3、5年的生存率低于EGFR阴性者(P<0.01)。结论EGFR与膀胱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关,可作为估计病人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胃组织中bcl 2、p5 3、nm2 3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探讨bcl 2、p5 3、nm2 3基因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对 80例胃癌组织 ,37例不典型增生癌旁组织及 2 0例正常粘膜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bcl 2蛋白在癌旁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阳性率分别为 3%、1 9.2 %、2 1 % ,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高分化胃癌组织阳性率为 78.2 % ,明显高于低分化胃癌组织的 4 8.0 % (P <0 .0 5 ) ;p5 3在高分化胃癌中阳性率为 5 2 % ,明显低于低分化组的87.5 % (P <0 .0 5 ) ;nm2 3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 6 0 % ,明显高于低分化及伴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 (P <0 .0 5 )。p5 3与bcl 2呈明显负相关。 结论 bcl 2、p5 3和nm2 3的表达不仅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等级密切相关 ,还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二羟异黄酮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生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是豆科植物的重要成分.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具有抗肿瘤作用,尤其对人类乳腺癌细胞株及前列腺癌细胞株均具有明显的体外抗肿瘤作用.献表明,二羟异黄酮可以抑制细胞增殖及阻滞细胞周期.本实验初步探讨二羟异黄酮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是困扰成年女性的普遍问题,其中因括约肌功能先天障碍所致者罕见,国内外鲜见报道,笔者曾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18岁。出生时发现尿道口有尿液漏出,无自主排尿。出生后半年行"尿道封闭及膀胱造瘘术"。后患者自行拔除造瘘管,不久再次出现尿道口漏尿,每日需5张尿垫。查体:下腹部见约4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