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4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丙戊酸钠治疗对血清瘦素、体重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服用丙戊酸钠(VPA)抗癫痫治疗的患者,15%~70%的成人可发生体重增加[1-2],而瘦素在体重和能量平衡的调节中起重要影响,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VPA引起的体重改变可能与瘦素有关。探讨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对血清瘦素的影响,该影响与患者体重改变的相关性,以及瘦素的可能机制。方法以丙戊酸钠治疗超过3个月的33例癫痫患者为治疗组,20例未经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患者作为对照组来比较,检测患者体重、身高、血清瘦素水平,比较两组的体重指数(BMI)、血清瘦素水平。结果丙戊酸钠治疗组的血清瘦素(8.8503±4.7924)ug/ml与对照组(2.8490±1.3962)ug/ml比较有增高,治疗组BMI(23.7202±2.5182)高于对照组(20.8468±1.6815)。结论丙戊酸钠治疗可能引起血清瘦素、体重指数增高,很可能通过诱导导致瘦素抵抗的机制之一,从而导致患者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2.
率先在国内应用PCR技术扩增Wilson病(WD)基因内部D13S301位点的微卫星多态,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对80名正常中国人进行了检测,结果具有12种不同长度的等位片段,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883,表明该位点在中国人群中具有长度多态性及较高的应用价值。应用该位点对10个WD家系进行连锁分析,在24名无症状个体中检出12名基因携带者,7名正常纯合子及2名症状前患者,进一步证实该位点可用于WD的症状前诊断及杂合子筛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亚低温(33℃)对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DS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即刻亚低温组,采用尼氏体亚甲蓝特殊染色观察存活神经元、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TUNEL染色)检测及电镜观察脑缺血后大鼠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常温缺血组海马CA1区存活的锥体细胞数目减少(P<0.01);与常温缺血组相比,亚低温缺血组海马CA1区存活的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亚低温缺血组大鼠海马CA1区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少于常温缺血组(P<0.01)。结论 脑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很可能通过凋亡途径,亚低温对缺血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与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
意识障碍病人动态脑电图监测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病人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的价值。方法:对47例意识障碍病人的AEEG监测结果及临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EEG慢波型意识障碍34例中死亡2例,β型意识障碍5例中死亡2例,暴发抑制3例、平坦波4例及α型意识障碍1例均死亡。结论:EEG监测对判断意识障碍病人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SIH )是一组病因不明 ,以体位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现将我院自 1998年 4月~ 2 0 0 1年7月收治的 13例 SIH结合脑脊液 (CSF)、CT、MRI影像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复习文献。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3例 ,男性 5例 ,女性 8例 ;年龄 34±12 .4岁 (18~ 6 7岁 )。发病至就诊时间 5 .3± 3.6天 (9h~ 30天 )。本组患者急性起病 10例 ,亚急性起病 3例。 2例有 1年和 7年的头痛史。13例均表现为额部、枕部疼痛或伴颈痛 ,与体位关系密切。坐站时症状加剧 ,平卧时明显减轻或消失。伴恶心呕吐 4例 ,伴头晕…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iNOS表达、NO产生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探讨亚低温的神经保护机制,用大鼠短暂全脑缺血模型,采用Nissl染色观察存活神经元、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x-水平和TUNEL染色结合电子显微镜观察检测凋亡神经元。结果显示:常温缺血组额叶皮质iNOS表达、NOx-水平增高,出现凋亡神经元;低温缺血组iNOS表达、NOx-水平明显低于常温缺血组,未检测到凋亡神经元。上述结果提示,脑缺血后iNOS来源的NO参与了神经元的凋亡过程,亚低温可减少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后iNOS诱导的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缺血再灌流脑区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和小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组织中NOS的活性。结果大鼠脑缺血后5min,各脑区结构型NOS(cNOS)活性明显升高,持续到脑缺血30min,脑缺血30-60开始下降,诱导型NOS(iNOS)活性在脑缺血后10-15min开始升高,并持以脑缺血60min;脑缺血30min再灌注15min,各脑区cNOS和iNOS活性明显高于缺血  相似文献   
8.
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的关系,本文检测了37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20例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并将酶活性与脑CT梗塞灶大小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和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的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酶活性降低程度与脑CT梗塞灶大小呈显著负相关性(r=-0.58,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推导出局部脑血流量丧失指数(rCBFLI)的计算公式,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的资料推导对脑血流量丧失比率的计算方法。方法与结果分析31例一侧和1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TCD检查资料,推导出MCA狭窄的狭窄指数(STI)公式:STI=1-[正常平均血流速度Vm0÷狭窄处平均血流速度Vm1]·[狭窄后脉动指数PI1÷正常脉动指数PI0]],并推导出(PI1÷PI0)可能等于(狭窄后血流量Q1÷正常血流量Q0),则:局部脑血流量丧失指数(rCBFLI)=[1-(Q1÷Q0)]·100%=[1-(PI1÷PI0)]·100%。采用rCBFLI 公式计算出31例一侧MCA狭窄后的rCBFLI。采用Pearson法统计分析,得出31例一侧MCA狭窄的rCBFLI、STI与狭窄处平均血流速度(Vm1)相关系数分别为r=0.76(P<0.001)和r=0.83(P<0.001);将55侧MCA狭窄的rCBFLI值分别与Vm、STI比较,相关系数分别为r=0.76(P<0.01)和r=0.81(P<0.001)。结论推荐rCBFLI作为评估颅内某支动脉狭窄后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下降程度的指标之一,结合STI指数观察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改良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介绍一种简便可靠的插线法,可用于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MCA)闭塞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结扎并游离颈外动脉,用2-0丝线悬吊翼腭动脉,用插入端蘸不饱和聚酯的白色鱼线从颈外动脉切口处插入,经颈内动脉,可逆性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随后进行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亚甲蓝染色以观察模型的可靠性,将此改良法与经典的Longa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大鼠MCA阻断2h后进行再灌注,模型成功则出现Horner’s征阳性、神经病学评分≥1分,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亚甲蓝染色提示MCA供血区神经元大量缺失。与经典的Longa法模型对比,改良模型的成功率高、死亡率低。结论 该改良模型简便可靠,稳定性好,是研究MCA局灶脑缺血再灌注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