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为探讨联合放疗化疗在晚期鼻咽癌治疗中的作用,从1996年6月至1997年12月,对66例经病理证实、初治的晚期(Ⅲ、Ⅳ期)鼻咽癌患者进行放疗加化疗综合治疗。化疗方案:顺铂、氟脲嘧啶或加环磷酰胺。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体外照射治疗后3个月鼻咽原发灶完全消退率为95.5%,颈部转移灶完全消退率为97%半年生存率92.4%,1年生存率84.8%。结果显示放疗加顺铂为主的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近期疗放显著,其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CYP)2D6*10多态性对患者手术后应用曲马多止痛后体内曲马多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方法45例患者于手术后首次静脉注射曲马多100mg,随后采用LC—Ms法测定曲马多及其代谢物O-去甲基曲马多(M1)的血浆浓度,采用非房室模型法计算曲马多和M1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CL、t1/2、MRT、ρmax和tmax)。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患者的CYP2D6*10基因型,即野生型、杂合子和突变型。结果45例患者中CYP2D6*10等位基因的发生频率为51%。与野生型比较,突变型患者体内曲马多的t1/2、MRT延长,AUC增大,CL减少(P均〈0.05)。结论CYP2D6*10基因多态性对术后患者体内曲马多的药动学特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蜂针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等影响,以初步探讨蜂针疗法治疗RA的机理。方法:100例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蜂针疗法加西药治疗组50例,西药对照组50例,疗程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改善TNF-α、IL-1β、抗CCP抗体、RF、ESR、CRP、PLT、Ig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蜂针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蜂针疗法具有抗炎等免疫调节作用,可能通过抑制TNF-α、IL-1β等细胞因子而达到治疗RA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无创正压通气(NIPPV)组(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抗感染、祛痰、平喘、氧疗、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24h后血气分析中PH、PCO2、PO2均较入院时有所改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与入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及CO2潴留,并降低了有创通气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停药1年后随访。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90%,治疗组总有效率97.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能有效地控制症状,并能显著改善肺功能,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冷辉林  蔡龙  辛志强  王征 《江西医药》2009,44(9):859-86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后血液粘度、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及低分子肝素钙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例CPR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复苏术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CPR后1h、24h、48h进行血液流变学、肿瘤坏死因子(TNF-a)检测。结果治疗组与常规复苏组相比,心脏骤停CPR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TNF-a均降低,且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心脏骤停CPR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TNF-a持续升高,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可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TNF-a的持续升高,可提高其抢救成功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2017年全院住院患者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检出情况,并对CRKP的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进行分析。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01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CRKP,采用PHNX10分析其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用琼脂稀释法确定每株待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WHONET5.6软件统计分析CRKP的临床分布,并用PCR法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及其他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该院2017年住院患者共检出23株CRKP,其中神经外科检出12株,重症监护病房(ICU)检出3株,普外科检出2株,干部病房检出2株,骨科、五官科、眼科、泌尿外科各检出1株;标本类型主要为痰(16例),其次为创面;23株CRKP中21株携带blaKPC-2基因;19株同时携带blaKPC-2、blashv-1基因,2株同时携带blaKPC-2、blashv-1、blactx-m-15基因。结论产blaKPC-2是该院CRKP主要原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结核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检测肺结核(T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来探讨其在结核病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原发型肺结核(Ⅰ型,TB)组(15例),血行播散型结核(Ⅱ型,IB)组(15例)、正常对照组(25例)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标记:CD4、CD8、CD3、CD69、CD25、CD16 CD56、CD19.结果 Ⅰ型结核病人的T细胞亚群的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T细胞(Tc)、总T细胞的分布比例与正常对照无显著性差异,而活化的Th,Tc比例都比正常组高(P<0.05).调节性T细胞(Treg)高于正常组(P<0.05),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NKT细胞),B细胞都无显著性差异.Ⅱ型TB组与对照组比较Th减少(P<0.05),Tc增加(P<0.05),总T细胞无差异,NK细胞减少(P<0.05),NKT细胞增加(P<0.05),B细胞无显著性差异,活化Th,Tc和Treg高于Ⅰ型IB组(P<0.05).结论 淋巴细胞亚群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分布失衡,可能与疾病的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通过大样本评价 DNA?TB、SAT?TB 和 Xpert 3 种分子检测方法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医生选择检测方法学时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7 月至 2021 年 9 月在杭 州市胸科医院就诊的 8 929 名患者病历资料,所有 BALF 样本均行涂片、培养、DNA?TB、SAT?TB 和 Xpert 检测,以培养为金标 准,并根据涂片结果评估各检测方法的诊断性能。 部分阳性结核菌株进行利福平表型药敏检测,以评估 Xpert 对利福平耐药 的诊断性能。 结果 涂片的敏感性显著低于 3 种分子检测(P<0.05)。 Xpert(90.3%)检测结核的敏感性高于 DNA?TB(88.3%) 和 SAT?TB(84.3%)(P<0.05)。 涂片阴性组 3 种分子检测(77.6% ~ 85.1%)的敏感性显著低于涂片阳性组(均>95.0%)。 涂片 阴性组 Xpert(85.1%)的敏感性显著高于 DNA?TB(81.9%)和 SAT?TB(77.6%)(P<0.05)。 参考表型药敏,Xpert 检测利福平耐 药性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 89.7%、96.9%、77.1%和 98.8%。 结论 Xpert 检测 BALF 样本具有更高的 敏感性、周转时间短、能同时检测利福平耐药、操作简单、对实验室要求低等优点。 与 DNA?TB 和 SAT?TB 检测相比,在涂片阴 性的 BALF 样本中采用 Xpert 检测对无痰、少痰或乏菌结核患者更有价值,在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百分比,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8例SLE患者(其中活动组18例)及22名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的百分比,同时评估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及检测血抗dsDNA水平,分析相关性。结果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较对照组降低(P〈0.05),以活动组尤为明显,CD4^+CD25^+FOXP3^+Treg的百分比与SLEDAI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同时显示血抗dsDNA阳性组较阴性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的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结论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的百分比在活动期下降为明显,其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