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D26与造血干细胞归巢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范娅涵  赵树铭 《重庆医学》2007,36(24):2507-2509
白细胞分化抗原CD26,即二肽酶IV(dipeptidyl—peptidaseⅣ,DPPⅣ),是一种糖蛋白分子,分布于多种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胞浆中,具有高度保守的蛋白水解酶活性,其天然底物在体内执行多种重要功能。另外,CD26还是一种细胞膜受体、共刺激分子,参与机体免疫调节、细胞迁移、细胞黏附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EPO对人CD34+脐血干细胞表面 CD26 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经MACS-CD34+免疫磁珠分选并采用EPO处理后培养的人CD34+脐血干细胞,通过与酶底物反应榆测人CD34+脐血造血干细胞表面CD26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经EPO 100 U/ml和EPO 200 U/ml 18h培养后的CD34+脐血造血于细胞群中CD26+细胞比例明显上升,其酶活性亦明显升高.结论 EPO可上调CD34+脐血于细胞表面CD26的表达并增强其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3.
检验医学五年制本科学生临床输血学教学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检验医学高等人才进入临床工作.目前在各级医院输血科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是检验专业毕业生.检验五年制本科教学在完善检验医学教学的基础上又强化临床医学教学,培养了具有较全面和扎实的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理论知识的高级检验医生.输血是临床各科,尤其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实施输血治疗时,必须根据患者病情权衡输血的治疗作用和风险,掌握输血适应证,为患者选择适宜的血液成分或制品和输血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输血的治疗作用.输血科医生应担负指导临床用血和具备这样的能力.检验五年制本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初步做到正确、安全、有效地应用临床输血检验知识为患者服务,胜任输血科、血站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成为合格的输血工作者[1].针对检验五年制本科学生的特点,对于临床输血学教学作者有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CD26酶催化结构域制备多克隆抗体。方法应用RT-PCR技术以人白细胞mRNA为模板,扩增获取编码CD26催化结构域的基因序列,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后,转化BL21感受态细菌,经IPTG诱导表达得到his-CD26融合蛋白;亲和层析柱纯化并经Western-blot鉴定后,用此重组蛋白免疫2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获取免疫血清共180 ml,经蛋白A柱纯化及抗原抗体亲和纯化后,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blot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抗体效价及特异性鉴定。结果构建出PET32a/CD26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获得高效表达,经his亲合层析纯化后蛋白量达2.3 mg/ml;制备的多抗血清纯化后效价达256 000,经Western-blot证明能特异性的识别CD26重组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能特异的结合于H9细胞。结论成功制备了能特异性识别CD26的多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方法,快速定量检测人血IgM抗-A抗体.方法 通过制备A型红细胞膜蛋白作为捕获抗原,采用棋盘滴定实验筛选出最佳抗原抗体工作浓度,建立人血IgM型抗-A抗体定量检测方法.结果 所构建的间接ELISA定量检测方法检测下限为0.02 μg/mL;批内变异系数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通过ROC曲线分析,当临界D(450)为0.259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47,检测灵敏度为87.7%,特异性为100%.采用本研究自建的ELISA检测57例B型血浆标本的IgM型抗-A抗体浓度为(1.71±1.95) μg/mL,定量结果与经典半定量效价评分呈正相关(r =0.71,P<0.01).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血IgM型抗-A抗体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重庆地区无偿献血者丙肝病毒感染及对献血者招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献血者招募模式正在从有偿献血到单位组织献血,进而到完全无偿献血的模式转变。有关真正的无偿献血者中丙型肝炎感染的资料还较少报道。本研究对重庆地区2003年的首次献血者进行丙型肝炎感染及病毒分型的调查,共有13620份血清标本进行ELISA丙型肝炎抗体检测,其中抗体阳性标本再经RT—PCR扩增HCVRNA的核心区/&区片段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发现,HCV抗体阳性率为0.49%(67/13620),其中在40—49岁年龄段的阳性率(0.86%)最高;高学历人群和大城市生活人群的阳性率相对为高。丙肝病毒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在22份基因分型阳性标本中有基因型1b,2a,3a和3b等四种,分别占4(18%)、5(23%)、9(41)和4(18%),以基因型3(包括3a和3b)为流行。结论: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较低;由于本地及周边地区静注毒品人群中丙型肝炎感染以基因型3为主,提示可能在献血人群中有静注吸毒者的存在。因此,随着献血模式的转变,在献血者的招募中应注意排除吸毒者这一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脐血巨核祖细胞/胃癌SGC7901细胞融合体产生功能性血小板。方法免疫磁珠分选人脐带血CD34+细胞,通过RPMI1640培养基体外静态培养,加入定向分化因子TPO、FL、IL-3、IL-6产生巨核祖细胞;复苏胃癌SGC7901细胞;采用聚乙二醇(PEG)化学融合法制备巨核祖细胞/胃癌SGC7901细胞融合体,HAT筛选系统分选融合细胞,继续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孔上层液中类血小板颗粒表面CD41、CD62p表达,血小板聚集试验、粘附试验检测血小板功能,瑞氏染色观察颗粒形态。结果免疫磁珠分选的CD34+细胞培养7 d可增殖80倍,与胃癌SGC7901细胞株经PEG化学融合法融合成巨核祖细胞/胃癌细胞,融合率为(36.91±1.08)%;融合细胞培养10 d可增殖4倍,产生(6.1±1.21)×106/ml的类血小板颗粒;瑞氏染色后观察,其形态与正常血小板相似。类血小板颗粒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标志CD41及血小板活化后标志CD62p,与正常血小板比较,CD62p在类血小板颗粒中表达略降低:正常血小板(74.11±1.71)%、类血小板颗粒(71.04±1.64)%;CD41表达明显降低:正常血小板(88.83±3.26)%、类血小板颗粒(72.51±2.79)%(t=6.59,P<0.05);聚集试验表明具有正常血小板相似的聚集功能;血小板粘附试验:正常血小板(40.43±1.63%)、类血小板颗粒(35.53±4.06%)。结论通过PEG细胞化学融合法构建的脐带血巨核祖细胞/胃癌SGC7901细胞融合体能产生功能性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孟祥瑾  米红玉  戚超  范娅涵 《西部医学》2020,32(11):1702-1705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肝癌术后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临床输血中的指导作用及对凝血指标和血凝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肝癌术后凝血功能障〖JP2〗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依据常规凝血指标指导临床输血,观察组依据TEG检测结果指导临床输血。比较观察组输血前后TEG〖JP〗检测结果[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α角、凝血综合指数(CI)];比较两组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冷沉淀凝血因子(CRYO)、输注蛋白(PC)、浓缩红细胞(CRC)、出血或渗血时间、出血或渗血量。结果 观察组输血后R、K值均低于输血前,α角、MA、CI值均高于输血前(均P<005)。两组输血前PT、APTT、TT、FI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输血前相比,两组PT、APTT、TT值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输血前相比,两组FIB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CRC、FFB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CRYO、PC使用量均高于对照组,出血或渗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出血或渗血量较对照组减少(均P<005)。结论 肝癌术后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应用TEG指导临床输血可有效改善凝血指标、血凝质量,有助于指导成分输血,合理利用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我站机采室空气、物品表面、采血护士手及使用中消毒液中的细菌检测,了解机采室环境卫生现状,制定相应管理对策。方法 按照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要求,2015年3月~2018年10月每月对我站机采室空气、治疗车台面、采血护士手及使用中消毒液进行采样,送感染控制科进行细菌培养与检测,计算出每份样本的菌落数。结果 连续44个月,共收集空气样本352份,治疗车台面提取物44份、手卫生样本88份及使用中消毒液44份。经细菌培养检测结果显示:机采室空气、治疗车台面及使用中消毒液样本卫生合格率均为100%,采血护士手卫生合格率为95.5%。结论 本血站机采室空气、物品表面及使用中消毒液中细菌限度控制较好,但采血护士手卫生合格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飞机、火车和汽车远距离运输对红细胞悬液质量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组,随机从经飞机、火车、汽车运输的保存了约20d的红细胞悬液中各取10U,作为3个实验组;以未经运输的库存20d的红细胞悬液10U作为对照组。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LDH、Na+、K+和Cl-的浓度,用三波长比色法测定FHb,用血气分析仪检测PO2,并测定红细胞无氧糖酵解率和红细胞渗透脆性,观察各组指标间的差异;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红细胞的形态。结果无氧糖酵解率,飞机、火车2运输组分别为(42.9±5.67)%和(42.2±3.1)%,明显低于汽车运输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0.4±5.9)%和(70.1±7.8)%];FHb在飞机和火车运输组中分别为(1.37±0.21)和(1.28±0.41)mg/ml,明显高于汽车运输组和对照组[(0.37±0.05)和(0.31±0.03)mg/ml];LDH含量和Na+浓度,飞机、火车2运输组明显高于汽车运输组和对照组;飞机运输组PO2明显低于其余各组,其红细胞渗透脆性也明显增加;火车运输组K+浓度明显高于其余各组;Cl-浓度则各组均无明显变化。电镜下,飞机、火车2运输组的棘形红细胞明显增多,边缘不整齐,并有聚集现象;汽车运输组的红细胞多数保持正常形态,少数红细胞呈球形或边缘不整齐;对照组红细胞形态正常呈双凹圆盘状,细胞均匀混悬。结论血液运输方式明显影响血液质量,路况良好的汽车运输方式在一定情况下更优于飞机和火车运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