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染性骨不连是骨科治疗中一大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病灶清除,石膏外固定,等待骨感染控制并稳定后3~6月始能做内固定或自体骨移植等治疗,不但治疗时间长,邻近关节功能障碍明显,而且仍有相当多的失败率.近些年来采用带血管的肌骨瓣或骨皮瓣移植,手术复杂,创伤大,而且存在植入骨不连接甚至感染的可能.1998年3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骨外固定治疗感染性骨不连18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对34例(45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20~75岁,平均40岁。采用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国际诊断标准进行疾病诊断,随访平均3年。【结果】术后疗效根据Merled Aubigneand Postel评分标准。术后除了2例患者外,病人有轻微疼痛或者无疼痛,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了平均45.5度。对于关节纤维强直的患者,术后髋关节屈曲改善了平均57.3度。对于术前活动范围局限在室内的10例患者,9例活动范围明显得到改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强直性脊柱患者术后行走功能较其它疾病的患者要差。术后无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断裂以及脱位发生。异位骨化发生率15.6%(7髋),但对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明显缓解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但与其它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很高的骨化性肌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内侧副韧带是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它是具有限制膝关节在伸直和屈曲位时所受外翻应力的膝关节静力结构,它的损伤是膝关节中常见的一种严重损伤,常因早期未及时治疗,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关节不稳,从而影响膝关节的活动和功能。晚期韧带损伤进行重建的方法很多,多采用自体肌腱修复,创伤大,远期效果不理想。我院自1900至1997年间采用人工碳纤维对10例陈旧性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进行修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复习体外冲击波的治疗原理,探讨体外冲击波重建骨组织结构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①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0/2007与体外冲击波重建骨组织结构相关文献.②收集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2000-01/2007-09收治,利用液电式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的6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Ficat分期I、II、Ⅲ期患者,其中双侧发病者43例,单侧发病者21例;应用激素者52例,有外伤史者12例.③结合文献和作者的治疗体会,阐述体外冲击波重建骨组织结构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①作者治疗体会:6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经冲击波治疗和4~6次,56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为87.5%;经2~4年随访观察无复发,36例3年后复查表现患侧股骨头密度略增高,无股骨头进一步塌陷现象.②结合文献讨论:冲击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理可能包括刺激血管再生、诱导骨生长、改变组织结构及重建骨骼等,其优势在于损伤轻微,一般采用简单麻醉或不必麻醉,治疗时间短、风险小,无需特殊的术后处理,且术后恢复较快,治疗费用远低于开放式手术.结论:体外冲击波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促进破坏区愈合有确切疗效,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提供了一种非侵袭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苏学涛  赵栋  王景贵 《中国医药》2012,7(8):1016-1018
目的 调查髌骨运动轨迹的异常改变与髌骨软化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临床诊断为髌骨软化症的患者60例,共计79侧膝关节,摄屈膝30°轴位片及侧位片,进行髌骨高度、髌骨指数、髌骨厚度、适应角、髌股关节指数、外侧髌骨角、髌骨倾斜角、股沟角、髌骨外侧偏移率测量,并与对照组(60例膝关节无症状的志愿者)相应数据进行比较.同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相关性方程.结果 髌骨软化组股沟角、髌股关节指数、外侧髌骨角、髌骨倾斜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7°±6°)比(132°±4°),P <0.05;(1.05±0.23)比(1.49±0.22),P<0.01;(7.6°±2.4°)比(5.3°±2.3°),P<0.05;(10.8°±2.7°)比(14.6°±3.3°),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反映髌骨轨迹异常改变的9个指标中第一主成分有5个指标,它们反映髌骨软化症患病程度的系数依次为髌股关节指数、外侧髌骨角、髌骨指数、股沟角和髌骨高度.结论 髌股关节对合关系及髌骨运动轨迹的异常改变与髌骨软化症存在密切相关性,髌骨在屈膝30°位时更易向外侧脱位,对临床上怀疑髌骨软化症的患者应行屈膝30°位轴位片及侧位片拍摄,以便早期作出诊断,及时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LISS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8年4月,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复杂骨折31例.其中男24例,女7例;年龄16。70岁,平均45.1岁;左侧12例,右侧19例,交通伤16例,高处坠落伤6例.其他9例:27例患者为AO—C型,4例为AO—B型;受伤至手术时间2~24d,平均10.1d,均采用LISS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6~32个月,平均16.4个月,仅有1例浅表感染,1例患者出现6。内翻畸形,无深部感染,无深静脉血栓.无骨折复位丢失及骨折不愈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27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LISS可以更好地保护软组织.更少地破坏骨折部位的血供,因此可用于治疗复杂平台骨折。  相似文献   
7.
人体的椎间盘随着年龄增长,会发生退行性改变。变性的椎间盘很容易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向周围突出,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根据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膨出、突出和脱出三种类型。当颈椎和腰椎的椎间盘向后突出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就会分别引起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8.
巩腾  苏学涛  夏群  王景贵 《武警医学》2017,28(11):1147-1150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tenotic myelopathy,CSM)患者行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影响术后颈肩轴性痛(postoperative axial pain,PAP)病程长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2至2010-02,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和天津市天津医院因颈椎管狭窄行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减压,联合连续节段开门侧Centerpiece微型板钉固定患者344例,其中出现32例PAP患者,平均随访3年以上,根据PAP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2~5个月较快和6~16个月内较慢恢复组,比较PAP两组术后6个月门轴侧骨槽融合率,日本矫形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JOA)增长率、末次随访较首发PAP疼痛(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矫正值,术后即刻较术前颈椎屈伸度、曲度和椎管矢径矫正值,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患者术前颈椎曲度、椎管矢径、颈椎屈伸度和术后门轴侧骨槽融合率对PAP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 32例PAP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其中21例PAP术后2.8~4.8个月缓解,11例PAP术后6.9~15.5个月恢复,PAP较快改善组骨槽融合率高于较慢恢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8,P=0.04),门轴侧骨槽融合率系预测PAP病程长短的危险因素(OR=4.9619,P=0.0465)。结论 门轴侧骨槽愈合率显著提高并获尽早确切融合,有助于缩短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后PAP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9.
10.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89例应用日本产脉冲式ND.YAG激光治疗仪(波长1064nm)进行治疗,其中68例得到6个月以上随访,男46例,女22例,平均年龄41岁。结果优28例,良27例,差13例;优良率80.88%。结论PLDD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随着年龄增大治疗优良率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