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已有多种临床手段治疗子宫肌瘤,但大多数为侵入性方法。近年来,MR引导下聚焦超声术(MRgFUS)作为子宫肌瘤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在国外已成研究热点,且应用前景广阔,而在国内报道甚少,作者对这一新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头颈部双能量去骨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dual energy bone remov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DEBR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 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及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3DRA)为金标准。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怀疑颅内动脉瘤且均行双能量头颈部CTA、DSA及3DRA的患者。根据载瘤血管位置将颅内动脉分为16个区域, 逐一观察动脉瘤存在情况, 测量动脉瘤各种径线长度, 比较其与DSA/3DRA的一致性。根据动脉瘤最大径分为4组:无, < 3 mm, 3~5 mm, ≥ 5 mm; 分别评价DEBR CTA对动脉瘤大小的评价效果。  结果  8例患者DEBR CTA共发现9个动脉瘤, 全部经过DSA证实。DSA/3DRA及DEBR CTA测量的最大径线分别为(5.2±5.1)和(5.7±5.6)mm, 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2例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动脉瘤的2条远端供血动脉未被DEBR CTA显示。DEBR CTA评价≥ 5 mm动脉瘤最大径的准确性达100%;1例DEBR CTA评价为 < 3 mm的动脉瘤, DSA/3DRA评价为3~5 mm。  结论  DEBR CTA能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 与DSA/3DR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DEBR CTA可能会漏诊接近颅底动脉瘤的远端细小供血动脉并且低估接近颅底的小动脉瘤的大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MRgFUS)治疗子宫肌瘤后发生即刻子宫内膜损伤和3个月后内膜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科筛查、北京万柳美中宜和妇儿医院行MRgFUS的66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后即刻内膜损伤组与未损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3个月子宫内膜损伤的相关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探讨年龄、治疗前体积、子宫肌瘤是否多发、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型、T2WI信号强度、治疗耗时是否是治疗后即刻子宫内膜损伤和3个月后内膜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 66例患者中,41例(62.1%)治疗后即刻子宫内膜无损伤,4例(6.1%)为1级损伤,5 例(7.6%)为2级损伤,16例(24.2%)为3级损伤;49 例(74.2%)治疗后3个月内无损伤,5 例(7.6%)为1级损伤,2 例(3.0%)为2级损伤,10 例(15.2%)为3级损伤。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宫肌瘤FIGO分型与治疗后即刻子宫内膜损伤(B=-0.121,SE=0.045,β=-0.326,t=-2.670,P=0.010)和3个月后子宫内膜损伤(B=-0.125,SE=0.042,β=-0.375,t=-2.989,P=0.004)显著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型是治疗后即刻子宫内膜损伤[OR=0.518(0.307~0.873),P=0.014]和3个月子宫内膜损伤[OR=0.456(0.253~0.824),P=0.009]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RgFUS治疗子宫肌瘤引起的子宫内膜损伤可控,FIGO分型是治疗后即刻子宫内膜损伤与3个月后子宫内膜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术是近年来医学领域新兴的研究热点,其技术发展迅速,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应用价值不断提高.作者对这一新技术原理、目前的临床应用及新技术进展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静脉成像显示双侧肾上腺静脉的图像质量, 并对肾上腺静脉解剖及变异进行形态学观察。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双侧肾上腺形态大致正常的患者腹部增强CT图像, 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或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显示双侧肾上腺静脉, 评价图像质量, 并分别描述肾上腺静脉解剖位置、变异及与左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关系。  结果  以MIP或MPR技术评价图像质量, 左肾上腺静脉97例(97%)为1级, 1例(1%)为2级, 2例(2%)为3级; 右肾上腺静脉52例(52%)为1级, 19例(19%)为2级, 29(29%)例为3级。左肾上腺静脉均为1支; 91%与膈下静脉汇合后汇入左肾静脉; 左肾上腺静脉平均直径(3.6±0.6)mm(2.4~4.5 mm); 左肾上腺静脉与左肾静脉形成交角, 平均为(121.9±16.0)°(150~58°)。2例发现右侧双支肾上腺静脉; 67例(94%)右肾上腺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4例(6%)汇入右副肝静脉; 右肾上腺静脉平均直径(3.2±0.5)mm(1.9~4.0 mm); 右肾上腺静脉与下腔静脉形成交角, 平均为(75.3±16.6)°(90~35°)。  结论  多排螺旋CT双侧肾上腺静脉成像结合MIP和MPR技术可清晰显示大部分肾上腺静脉, 尤其是左肾上腺静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双源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回顾性心电门控胸腹联合主动脉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的显示及放射剂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0年11月本院行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患者45例, 其中回顾性心电门控胸部联合腹部扫描患者23例, 常规无心电门控主动脉CTA扫描患者22例, 比较两种不同扫描方式主动脉根部、主动脉弓、腹主动脉起始部、主动脉分叉部位的主动脉强化CT值, 比较两种不同扫描方式升主动脉部位图像噪音。采用3分制评分方法, 对主动脉根部及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比较两种不同扫描方式主动脉根部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并比较两种不同扫描方式的有效放射剂量。  结果  回顾性比较心电门控胸部联合腹部及常规无心电门控血管造影主动脉4个不同部位的CT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主动脉根部分别为(280.8±63.4)和(329.3±43.2)HU, 主动脉弓分别为(288.9±60.9)和(320.7±47.6)HU, 腹主动脉起始部分别为(267.2±65.1)和(315.4±43.5)HU, 主动脉分叉分别为(293.3±75.2)和(322.7±45.8)HU, 均P > 0.05;常规无心电门控主动脉CTA扫描图像噪音(11.8±2.5)HU小于回顾性心电门控胸部联合腹部扫描的(19.3±4.8)HU, P=0.002。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胸部联合腹部扫描, 主动脉根部及冠状动脉主要分支有较高的可评价率, 主动脉根部100%(23/23), 冠状动脉83%(19/23);明显高于常规无心电门控主动脉CTA扫描, 主动脉根部5%(1/22), 冠状动脉0%(0/22), P < 0.001。回顾性心电门控胸部联合腹部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明显高于常规无心电门控主动脉CTA扫描(P=0.038)。  结论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胸部联合腹部主动脉CTA扫描, 可以使全主动脉得到良好的强化, 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根部, 并可评价冠状动脉, 有效射线剂量高于无心电门控主动脉CTA。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咽及食管异物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影像征像及诊断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临床证实的急诊下咽及食管异物患者的临床及MSCT图像资料, 观察MSCT图像上食管异物的位置、形态, 测量异物的最长径以及异物中心距离环状软骨下缘的距离, 并观察食管边缘清晰程度、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以及有无气肿并发症。  结果  MSCT能清晰显示所有患者下咽或食管异物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25例患者异物位置以食管上段及食管下咽交界处为主。食管异物平均长度为(20.4±7.4)mm(5.4~42.0 mm), 异物中心距离环状软骨下缘平均约(13.1±17.0)mm(-5.0~30.0 mm)。  结论  MSCT可从异物位置、大小、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及有无其他并发症多个方面为临床异物取出提供清晰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2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胸痛.1个月前胸闷,当地医院X线胸片示右第6后肋变细,左侧胸水,穿刺抽出淡红色稍浑浊液体,乳糜试验及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阳性(+),按不规则结核治疗半个月后好转,求诊我院.既往曾于2005年突发右锁骨骨折,于外院术中发现锁骨变细、变黑,病理不详,取髂骨移植于锁骨.体检:有锁骨及髂区手术瘢痕,左下肺呼吸音偏低.实验室检查阴性.抽出血性胸水,黎氏试验、乳糜试验阳性(+),胸水病理:见增生的间皮细胞及炎细胞,未见瘤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检查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 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图像纹理参数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放化疗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并根据其预后分为疾病进展组和疾病稳定组。采用TexRAD软件对两组患者放化疗前T2WI、DWI序列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得到空间尺度滤波器(spatial scale filter,SSF)半径值为2、4、6的图像纹理参数。比较两组患者图像纹理参数差异,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图像纹理参数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放化疗疗效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图像纹理参数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性能。  结果  共12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疾病进展组46例,疾病稳定组75例。T2WI序列图像中,疾病进展组与疾病稳定组患者的图像纹理参数均值(SSF2、SSF4、SSF6)、偏度(SSF2、SSF4)、熵(SSF4、SSF6)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DWI序列图像中,疾病进展组与疾病稳定组患者的图像纹理参数均值(SSF2、SSF4、SSF6)、偏度(SSF4、SSF6)、峰度(SSF2、SSF4)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WI序列图像纹理参数均值(SSF2、SSF4、SSF6)及DWI序列图像纹理参数均值(SSF2、SSF6)、熵(SSF2、SSF4、SSF6)、偏度(SSF4、SSF6)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化疗疗效具有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图像纹理参数均值(T2WI-SSF2、T2WI-SSF4、T2WI-SSF6、DWI-SSF2、DWI-SSF6)、偏度(DWI-SSF6)可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化疗后的疾病进展,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625~0.746。其中,均值(T2WI-SSF4)的预测效能最高(AUC:0.746),其次为均值(T2WI-SSF2,AUC:0.725)、均值(T2WI-SSF6,AUC:0.703)。  结论  基线MRI检查T2WI、DWI图像纹理参数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化疗疗效具有相关性,其均值、偏度可预测宫颈鳞状细胞癌放化疗后疾病进展,且以均值的预测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