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自1879年Ehrich首先发现了MC,迄今已近2个世纪。人们对MC的各种生物功能和特点,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近一年来,对MC脱颗粒的机制研究也较为透彻,但对其脱颗粒的途径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对MC特异性脱颗粒的过程进行了电镜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霉酚酸对趋化性细胞因子I-TAC的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探讨霉酚酸(MPA)对趋化性细胞因子I-TAC的表达及其功能的影响。分别在IFN-γ加入之前、同时、之后加MPA于培养的ECV-304细胞中,以RT-PCR检测其I-TAC mRNA的表达水平。PBMC经不同浓度MPA(10、100、1 000ng/ml)处理12 h后,采用微迁移板技术观察MPA对I-TAC趋化作用的影响。MTT法测定不同浓度MPA(10、100、1 000ng/ml)对I-TAC促PBMC增殖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加入MPA处理的各组,其I-TAC/GAPDH比值均显著地小于对照组(P<0.01),而MPA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PA处理组PBMC的迁移指数和MTT试验的A值与相应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这些结果提示,MPA对I-TAC在内皮细胞上表达及其趋化、促增殖功能具有抑制作用。MPA的这些新发现的功能可能是霉酚酸酯(MMF)抗移植排斥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微量巨细胞病毒郭永建,黄妙辉,何爱华,吴丽瑟,戴赓孙,苏东辉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megalovirus,HCMV)是先天性感染以及免疫机能受损患者严重感染并致死亡的主要病原。临床上急需早期、快速、敏感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三氧化二砷及胸腺因子D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及胸腺因子D(TFD)以及干扰素α-2b(IFNα-2b)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对该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以HepG2.2.2.15细胞株为模型,应用酶联吸附法(ELISA)观察As2O3和TFD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伺对HepG2.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水平的影响,计算药物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毒性作用,计算细胞的存活率和治疗指数(TI)。采用DNA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epG2.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的HBVDNA含量变化,初步探讨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以临床治疗乙肝首选药物IFNα-2b为对照,综合评价As2O3和。TFD的体外抗HBV效果。结果 在As2O3、TFD以及IFNα-2b的分别作用下,HepG2.2.2.15细胞分泌的HbsAg、HBeAg量减少,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DNA斑点杂交结果显示As2O3和IFNα-2b对HBVDNA的抑制呈剂量依赖关系,TFD对HBVDNA则无明显抑制。结论 As2O3、TFD及IFNα-2b在体外具有较显著的抗HBV作用,As2O3和IFNα-2b对HBV的抑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BVDNA的复制实现,TFD则可能是作用于病毒的转录、翻译和蛋白合成环节。As2O3对HBV的抑制作用较TFD,IFNα-2b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抗凝血酶原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凝血酶原抗体(aPT)是一种抗磷脂抗体(aPL),与凝血酶原(PT)的结合大部分为低亲和力。其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呈一定的相关性,与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有关。aPT识别凝血酶原的表位尚不明确;检测方法一般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相似文献   
6.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 ,近年来 ,尽管在临床医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仍较差。胶质瘤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探讨胶质瘤免疫逃逸的机制对于研究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进一步提出并改进胶质瘤的治疗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就胶质瘤免疫逃逸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 胶质瘤通过表达非经典MHC I类分子的途径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histo compatibilitycomplex ,MHC )是指一组编码MHC抗原或MHC分子的基因系统 ,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个人类遗传多态性系统。人类的MHC称为人…  相似文献   
7.
Clone20系由S.minesota R595死菌免疫Balb/c小鼠制备的IgM类单克隆抗体,曾报告它对脂多糖中的末端αKCD特异。本文报告采用ELISA显示,Clone20能和LPS的毒性成分类脂A结合。用Clone20免疫的小鼠淋巴细胞制备杂交瘤并筛选出4个分泌抗独特型抗体的细胞株,编码为Clone47-50。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鲎抗脂多糖因子 (L AL F)对 D-氨基半乳糖增敏的小鼠败血症休克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以及 L AL F对内毒素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 (NO)和白介素- 10 (IL- 10 )的影响。 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 E.coli O5 5∶ B5脂多糖 (L PS)及 D-氨基半乳糖建立败血症休克模型。治疗组小鼠接受 L AL F与 L PS预混合液 ,或 L AL F在 L PS攻击 3h后给予 ;对照组分别给予单独 L PS或在 L PS攻击 3h后给予实验缓冲液。体外实验 :用培养液 RPMI16 4 0收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分别给予单独 L PS、L AL F与 L PS预混合液处理 ,以及 L AL F在 L PS孵育 30 min、12 0 min后给予 ,在间隔不同时间后 ,收集培养上清 ,分别用比色法和 EL ISA法检测NO及 IL - 10浓度。 结果 体内实验表明 ,L AL F与 L PS体外预混合后可明显改善小鼠的生存率 ,L AL F在 L PS攻击之后给予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体外实验表明 ,L AL F可明显降低 L 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释放 NO,这种抑制效应以 L AL F与 L PS体外预混合时最强 ,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同时还发现 L AL F的抑制效应较另一内毒素中和蛋白 -多粘菌素 B(PMB)强。与 NO不同 ,无论 L AL F是与 L PS预混合还是在 L PS孵育之后加入 ,L AL F均能增加 L PS诱导 IL-10的生成。在相同浓  相似文献   
9.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家族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从而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属于模式识别受体(PRRs)。目前关于TLR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的免疫调节作用所进行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些资料。深入探讨TLR家族在中枢系统的慢性炎症中的作用,将有助于揭示阿尔茨海默病等常见病的发病机理及寻求其防治新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将对内毒素具有特异吸附能力的 DEZ 凝胶填充色谱柱,并发展成一种以亲和色谱原理为基础的新型去热原工艺。该工艺可应用于热原不合格的生物制品及待去热原的某些生化药品。DEZ 凝胶对内毒素吸附容量大且能反复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