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疗设备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的检查费用下调和高值耗材附加收费的封顶限制及药品加成的即将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同时也造成医院收入大幅下降。作为设备管理部门,如何从医疗设备配置和管理等方面来引导、配合事关医院生存和患者福祉的医疗服务结构调整,是新形势下的新挑战。通过探讨提出从严格控制医疗设备购置费用、优化医疗设备配置、保证常规医疗设备和提高管理水平等4个方面争取找到一条使病患和医院双方共赢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临床急性原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分别进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患者均完成VR、MIP、SSD处理,并对照手术或介入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发现7例动静脉畸形,23例共24个动脉瘤,其中21例为单个动脉瘤,1例为两个动脉瘤,1例合并有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直径最小2.0 mm,最大20 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DSA检查发现25个动脉瘤,MSCTA的吻合率为96%.[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以帮助原发性SAH患者查找病因,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灶面积与餐后血糖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的管理、降低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入选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6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对患者进行头颅MR检查.按最大梗死灶平面直径分为3组,各组均有患者62例(≥5.0 cm、2.1~5.0 cm、0.5~2 cm),比较各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1周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sugar,PBS1)、2周餐后血糖(PBS2)的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各组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病、LDL-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餐后血糖(PBS1和PBS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面积脑卒中患者年龄高、餐后高血糖明显,且应激状态过后仍存在餐后高血糖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90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使用ABCD评分方法,将TIA患者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中等风险组(3~4分)、高风险组(5~6分),分析我院103例TIA患者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结果根据ABCD评分法,高、中、低风险组之间,90 d内发生脑梗死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D评分能够有效的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以及对于TIA的分级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我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住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 收集2007年7月~2009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129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血糖等生化指标,对患者进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血糖等生化指标检查。结果 本组129例TIA患者中,糖代谢异常72例(55.8%),其中糖尿病35例(27.1%),糖调节受损37例(28.7%);正常糖耐量57例(44.2%)。前循环TIA患者58例,糖代谢异常31例(53.4%);后循环TIA患者71例,糖代谢异常41例(57.7%),前后循环TIA患者糖代谢异常的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TIA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比例较高,前、后循环TIA患者的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别,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可以更准确地发现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6.
罗韶辉  王玉凯 《广西医学》2006,28(2):213-214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13例发病后12 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0 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溶栓前1例为TIMI 1,12例为TIMI 0.溶栓后1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2例未再通.10例患者结果良好;3例不良结果;其中2例死亡.发病6 h内IAT组与发病6~12 h内IAT组疗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7例发病后6小时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4h及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溶栓前2例为TIMI 1,25例为TIMI 0.溶栓后2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6例未再通.23例患者结果良好;4例不良结果;其中1例死亡.发病3h内IAT组与发病3~6hIAT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发病3h内IAT组疗效较好.结论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尽早作IAT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尿激酶(Urokinase)动脉内溶栓(IAT)治疗基底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26例发病后12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4h及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 溶栓前2例为TIMI 1,24例为TIMI 0.溶栓后22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4例未再通.20例患者结果良好,6例不良结果,其中4例死亡.发病6h内IAT组与发病6~12h内IAT组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TCD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TCD组在此基础上予以TCD持续监测。根据TCD检查血流信号的改变判断血管再通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治疗后3 d内采用CT检查判断有无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0 d、90 d时,TCD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B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TCD组治疗后24 h时血管再通率(78.6%)明显高于对照组(30.8%)(P<0.05),治疗后再通时间[(34.5±10.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5.8±13.6)min](P<0.01)。两组治疗后3d内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TCD持续监测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蛭地龙提取液(extract liquor from hirudo and earthworm,ELHE)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1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5例,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9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静脉给予ELHE(20ml 等渗盐水250ml静滴1次/d,连续2周)。观察2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结果 ELHE组患者经过14d治疗,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19.42±4.15下降为10.35±3.50,APTT、PT分别由(28.1±3.7)s、(12.1±3.4)s延长为(41.8±5.1)s、(19.7±2.2)s,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 ELHE具有明显抗凝、促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