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中药复方辅助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用药规律。方法 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数据平台,搜索晚期结直肠化疗并中药经方治疗等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剔除低质量文献,罗列组方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高频药物及其性味归经的描述性统计,基于SPSS Statistics 26.0关联规则及因子分析,SPSS Modeler 18.0聚类分析,Cytoscape软件直观网络图,进行数据挖掘整理与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相关文献148篇,处方155首,药物191味,用药总频次1823次,核心中药27味(使用频率 ≥ 10%),以白术所用最广。性味以甘温为首,归经以脾经为最。以置信度95%、支持度15%、提升度 > 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三药组合17组。聚类分析以欧式平方距离24为标准得到潜在聚类方剂3个。结论 中药复方用药以清补健脾,甘温扶正;平解邪毒,调气畅腑;肝脾同调,肺胃同治为规律,正合晚期结直肠癌化疗后脾虚毒恋、痰瘀互结之证。研究归纳出中药辅助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用药组方规律,予以临床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一步探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发病原因。方法研究对象为60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观察组),其中38例有明确诱发因素(饮食突然改变、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30例因上述诱发因素而就诊的患儿(对照1组);30例因隐睾、血管瘤、淋巴管瘤等住院的患儿(对照2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各对照组;对照1组明显高于对照2组(P均<0.05);观察组有诱发因素者明显高于无诱发因素者(P<0.01)。结论饮食改变、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可引发血浆胃动素水平升高;胃动素水平升高可促进肠套叠的发生,亦可能是上述诱发因素诱发肠套叠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律失常的冠心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冠心病组80例,其中合并心律失常组47例,未合并心律失常组33例,正常对照组92例,测定T3、T4、rT3的含量。结果:冠心病组T3水平、T3/rT3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rT3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合并心律失常组T3水平、T3/rT3比值低于未合并心律失常组,rT3水平则明显高于未合并心律失常组。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T3下降、rT3升高使机体处于低T3状态,有利于降低心肌和周围组织的耗氧,是机体的一种保护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P物质(SP)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及其诱发因素(腹泻、饮食改变、上呼吸道感染等)存在时的变化情况,探讨SP的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2年1~6月期间于沧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肠套叠患儿39例(肠套叠患儿组),及同期、同院的有饮食改变、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肠套叠诱发因素的患儿30例(肠套叠诱因组)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幼儿30例为对照(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肠套叠患儿组发病当时和空气灌肠复位后15日的血浆SP水平,同时检测肠套叠诱因组及对照组幼儿的血浆SP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①肠套叠患儿组血浆SP在肠套叠急性期水平(64.887±32.470 pg/ml)较对照组(41.362±24.362 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q检验,Q=4.777,P<0.01),15日后SP水平(50.060±26.083 pg/ml)较发病时明显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配对t检验,T=4.661,P<0.01),15日下降后的S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检验,Q=1.766,P>0.05).②肠套叠诱因组血浆SP水平(59.780±30.567 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q检验,Q=3.517,P<0.05).③肠套叠患儿组中发病前有明确诱因存在者SP水平(72.172±33.352 pg/ml)与无明显诱因存在者(51.879±29.371 pg/ml)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t检验,T=1.899,P<0.05).结论 腹泻、饮食改变、上呼吸道感染等可引发血浆SP升高,而升高的SP促进了肠套叠的发生、发展,肠套叠疾病的急性期SP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可能是上述诱发因素诱发肠套叠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并行第253组淋巴结清扫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手术安全性和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21年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结直肠外科80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保留LCA,并清扫第253组淋巴结.对照组不保留LCA,于肠系膜下动脉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医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内科学两段式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9—12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一科试点两段式教学的116名中医学五年制医学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名。对照组采用传统见习带教模式教学,试验组采用中医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对学生进行临床教学,并使用中医迷你临床演练评估测评量表对2组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比较2组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及满意率。结果 见习前,2组见习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各项目考核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习后,2组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各项目考核成绩高于见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习后试验组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各项目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学生对临床教学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两段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中医迷你临床演练评估教学法进行教学,可提高见习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有利于其更好地掌握中医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Ⅰ期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急性嵌顿性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例急性嵌顿性痔行Ⅰ期PPH手术治疗(Ⅰ期组),另20例急性嵌顿性痔行保守治疗后行Ⅱ期PPH术(Ⅱ期组)作比较分析.结果 Ⅰ期治疗病例预后良好,无严重并发症,与Ⅱ期比较,在疼痛缓解时间、住院及恢复工作时间方面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急性嵌顿痔行Ⅰ期PPH手术安全有效、可行的,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正腹茧症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腹膜疾病,其特征为腹腔内部分或全部脏器被一层膜状物紧密包裹,多造成梗阻性病变,因膜形似蚕茧,故得此名。1978年新加坡学者Foo等~[1]首次对本病进行了10例报道,并命名为"腹茧症",后该名称被医学界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腹茧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临床上存在许多种假说,尚无一种能得到公认。有学者认为腹茧症是一种先天性腹膜畸形,为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膜发生变异所致~[2]。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体检中发现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患者的环境特征、病史资料等,探讨CLT发病的可能因素。方法以2014年6月~2014年12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进行有关甲状腺项目的 6 325名体检者为研究总体,分析CLT患者的患病率,随机挑选CLT患者8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80名,分析CLT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性别、遗传、地域差异、体质量指数、城市生活、体力劳动、学历、家庭收入、慢性扁桃体炎等因素特点,进行Logistic统计分析。结果沧州地区的CLT患病率约为6.01%(95%可信区间5.42%~6.59%),经过分析,性别、遗传、地域差异、慢性扁桃体炎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β=-0.867,χ2=4.689,P=0.030),(β=-0.712,χ2=4.140,P=0.042),(β=0.633,χ2=6.392,P=0.011),(β=1.471,χ2=12.931,P=0.000)。结论沧州地区的CLT患病率约为5.42%~6.59%,慢性扁桃体炎、遗传、沿海地带、女性均是CLT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