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目的:观察中药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再灌注大鼠模型缺血性卒中后神经功能行为和肌力改善
作用。方法:雄性SD 大鼠( MACO 法) 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80 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高剂量丹红组、低剂
量丹红组及维脑路通组,20 只/组。模型组术后成功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外,丹红大小剂量组依据大鼠的体
重给予腹腔注射,维脑路通组给以0.04g /kg 的剂量腹腔注射给药。对动物的神经功能行为进行Longa 评分法评
分,肌力检测,组间比较采用SNK-q 检验,成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 。结果:
神经功能行为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大鼠的双前肢肌力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使患者尽早恢复吞咽和摄食功能。方法患者入院即进行吞咽功能及摄食训练。在入院时和治疗1个月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吞咽功能及摄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结论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是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跑台训练联合抓小丸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及机制分析。方法 选择SD雄性大鼠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跑台组、抓小丸组、跑台联合抓小丸组,每组15只大鼠。模型组、跑台组、抓小丸组、跑台联合抓小丸组大鼠建立脑梗死模型,对照组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模型组大鼠造模后未进行跑台训练联合抓小丸训练,跑台组进行跑台训练,抓小丸组给予抓小丸训练,联合组给予跑台联合抓小丸训练。分析5组大鼠造模2、3、5周时的抓取成功率、运动实验评分、网屏实验评分、神经功能评分、层粘连蛋白、内皮细胞屏障抗原蛋白阳性表达水平。结果 造模2、3、5周时,模型组的抓取成功率、脑缺血区的层粘连蛋白、内皮细胞屏障抗原蛋白阳性表达水平明显较对照组低,抓小丸组、跑台组、抓小丸联合组明显较模型组高,抓小丸联合组明显较抓小丸组、跑台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抓小丸组与跑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3、5周时,模型组的运动功能评分、网屏实验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抓小丸组、跑台组、抓小丸联合组明显较模型组低,抓小丸联合组明显较抓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CST)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RP)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MRP,观察组在训练前进行CST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治疗后行步行能力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下肢FMA、MBI及TC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步行相关参数比较,观察组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及步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长和步行速度具有正相关性(P〈0.01)。结论:CST结合MRP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已上升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第3位的疾病,脑卒中后的致残率极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由肢残带来的家庭、社会负担,减轻由肢残带来的不必要的医疗开支。临床实践证明脑卒中后的早期及时、合理、有效的肢体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