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生素联合应用对D-检验阳性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D-检验检测方法按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规定标准进行,最小抑菌浓度琼脂平板稀释法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结果 37株D-检验阳性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与头孢唑啉、左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与头孢唑啉、阿米卡星联合用药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1.0、2.0、4.0mg/L。结论对于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为了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提供病原菌的耐药表型检测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细菌室应当作D检验检测。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的实际具体情况,再结合经验用药的临床疗效,选择正确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炎性患者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此类感染。方法:统计分析近三年来我院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炎性患者宫颈粘膜上皮细胞及分泌物衣原体、支原体检测情况及耐药现状。结果:8310例患者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总阳性率为52%。单纯感染UU对强力霉素(DOX)、克拉霉素(CLA)和美满霉素(MIN)等抗菌药物敏感率较高,敏感率分别为90.21%、89.60%和88.60%;混合感染UU+Mh对红霉素(ERY)、罗红霉素(ROX)、阿奇霉素(AZI)、环丙沙星(CIP)、氧氟沙星(OFL)等均高度耐药,耐药率依次为98.24%、97.37%、89.0%、84.65%、83.00%;对JOS、DOX、MIN较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81.14%、78.07%、76.75%。结论:单纯感染UU者可首选DOX、CLA和MIN治疗,混合感染UU+Mh者可选JOS、DOX和MIN3种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必要时也可联合使用敏感药物,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为了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建议临床医生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应重视治疗效果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1型糖尿病(1-DM)和2型糖尿病(2-DM)大鼠肺组织脂联素受体(AdipoRl和AdipoR2)的表达情况。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1一DM组(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高剂量链脲佐菌素建模,普通饮食,8周后处死)、72h组(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高剂量链脲佐菌素建模,普通饮食,72h后处死)、2-DM组(高脂饮食配合一次性腹腔内注射低剂量链脲佐菌素建模,8周后处死)和对照组(一次性腹腔内注射等容量枸橼酸缓冲液,普通饮食)。分别检测血清胰岛素和脂联素水平以及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AdipoRl和AdipoR2的表达,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DM组和2-DM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2-DM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1-DM组(P〈0.05);1-DM组和2-DM组肺组织AdipoRl表达及S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72h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一DM组和2-DM组肺组织有基膜增厚、血管堵塞等病理学改变。结论肺组织脂联素受体表达以AdipoRl为主,高血糖可引起肺损伤、肺AdipoRl表达及SOD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应用RNA干扰阻断Ryanodine受体2(RyR2)合成是否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有保护作用.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并建立I/R模型.应用RNA干扰技术阻断RyR2表达,分别检测对照组、RNA干扰组、I/R模型组、RNA干扰+IYR模型组细胞凋亡率、RyR2 mRNA、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培养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R组细胞发生明显凋亡和损伤(60.1%比5.5%.P<0.05),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显著上升(平均荧光强度21.2比7.6,P<0.05),RyR2表达变化不明显(20.1比22.7,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平均荧光强度37.2比85.1,P<0.05).相对于I/R组,siRNA干预组细胞RyR2表达显著下降(6.8比20.1,P<0.05),LDH水平、凋亡率、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均有明显下降(上清LDH为48 IU/L比125 IU/L,Annexin V阳性细胞31.2%比60.1%,钙离子浓度为平均荧光强度8.6比21.2,均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55.8比37.2,P<0.05).结论 在大鼠原代心肌细胞中RyR2基因沉默对心肌I/R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观察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rhu TNFR: Fc) 对脂多糖 (LPS) 诱导的休克大鼠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rhu TNFR: Fc组、LPS组和rhu TNFR: Fc + LPS组, 监测各组大鼠平均动脉压 (MAP) 计算其死亡率, 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含量和活性; 观察小肠病理形态变化。结果表明, 对照组和rhu TNFR: Fc组大鼠全部存活, MAP无变化, TNF-α含量和活性均维持较低水平; LPS组大鼠死亡率为83%, TNF-α含量和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 rhu TNFR: Fc + LPS组大鼠死亡率33%, TNF-α含量升高, 其活性较LPS组明显降低, rhu TNFR: Fc还能降低LPS所致的MDA含量和MPO活性的升高并减轻LPS所致的肠病理性损伤。因此rhu TNFR: Fc对LPS诱导的休克大鼠的肠损伤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主要是竞争性结合TNF-α, 减低TNF-α活性以及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gG1Fc段融合蛋白(rhuTNFR:Fc)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静脉注射LPS建立大鼠急性肾损伤模型。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rhuTNFR:Fc组、LPS组和rhuTNFR:Fc+LPS组。监测各组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情况,血液尿素氮(BUN)及肌酐(Cr)水平,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同时检测血清TNF—α含量及其生物活性,并测定肾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rhuTNFR:Fc预处理能显著降低TNF-α生物活性,改善肾功能,减轻LPS所致病理损伤及MPO活力的增高,但对组织MDA含量及SOD活力无明显影响。结论rhuTNFR:Fc预处理可以部分减轻LPS引起的大鼠急性肾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冬凌草甲素(Ori)在体内外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Ori(0、6.25、12.5、25、50和100 μmol/L)处理结直肠癌细胞SW-1116及其建立的裸鼠移植瘤模型,CCK-8法检测Ori对SW-1116细胞的抗增殖效应;流式细胞仪检测Ori处理SW-1116后细胞周期的改变及细胞的凋亡;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Ori诱导SW-1116细胞衰老;软琼脂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Ori对SW-1116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观察Ori对SW-1116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 Ori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SW-1116生长抑制、细胞周期阻滞、凋亡、衰老和克隆形成能力.Ori还显著抑制SW-1116裸鼠移植瘤的生长,随着Ori剂量的增加裸鼠移植瘤中的细胞凋亡与衰老增加.结论 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Ori具有抗结直肠癌的活性,可能成为治疗结直肠癌的一个新的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T细胞早期活化信号的转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是一种脂类介质 ,可由多种细胞分泌。PAF除能引起血小板凝集外 ,还能活化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PAF对T细胞的活化亦有调节作用 ,例如 ,PAF可抑制由PHA或CD3McAb诱导的T细胞增殖、IL 2和IL 4的合成、IL 2R(CD2 5 )的表达[1] 。本实验通过分别观察PAF对CD3McAb和PMA/iono mycin诱导的T细胞活化的作用 ,研究PAF对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是否与其对早期信号转导过程的调节有关。材料和方法淋巴细胞的制备和培养 :利用Ficoll Hypaque(Biochrom)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和E花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创伤性休克大鼠模型,比较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创伤性休克大鼠各脏器的表达,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股骨创伤法建立大鼠创伤性休克模型,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大鼠各脏器TNF-α和核转录因子(NF-κB)p65表达的情况。结果各脏器TNF-α表达水平在创伤后有显著差异。结论TNF-α在创伤性休克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在不同脏器存在着显著差异,在临床上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