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及与原发灶病理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表现及其与原发灶病理类型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报告空洞型肺转移瘤40例131枚,分析其CT表现并与原发灶病理类型进行对比。结果:全部空洞瘤灶均与肺多发实性结节共存。共有泡样空洞41枚,不规则空洞33枚,囊样空洞26枚,小环形空洞31枚。壁厚度均匀者61枚,不均匀者70枚。瘤灶直径<15mm者44枚,15-25mm者66枚,25-40mm者17枚,>40mm者4枚。洞壁厚度<4mm者69枚,4-15mm者44枚,>15mm者18枚。空洞型瘤灶多见于腺瘤(22例)与鳞癌(13例),二者在CT表现上各有一定特征。空洞型瘤灶的发生与其在肺内的部位无关。结论:空洞型肺转移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并与原发灶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TNM分期的PET/CT成像表现特点与血清VEGF蛋白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53例肺癌患者治疗前,对其进行PET/CT检查,再用酶联免疫夹心法检测血清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肺癌的T分期和转移(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PET/CT表现特征与血清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经PET/CT成像分析.其中T1 11例、T2 9例、T3 18例、T4 1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22例,9例患者有远处转移.肺癌患者的血清VEGF表达的平均水平为(378.02±180.79)ng/L,与正常健康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的低T分期(T1与T2)患者中,血清VEGF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低T分期(T1与T2)患者与高T分期(T3与T4)患者中的血清VEGF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纵隔淋巴结转移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为(561.50±104.55)ng/L.与非淋巴结转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P〈0.05):远处转移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为(614.11±158.81)ng/L.血清VEGF的表达明显与远处转移相关(t=5.30,P〈0.05)。结论:1)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呈高表达;2)肺癌患者VEGF的表达水平与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3)随着肺癌TNM分期增加,血清VEGF蛋白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显示的颈部动脉常见病变;与DSA比较,明确3DCE—MRA诊断颈部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741例超声多普勒怀疑颈部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3DCE—MRA成像,并根据其病变表现总结分类;206例患者同时行DSA检查,将颈部动脉分为颈总、颈内、颈外、锁骨下及椎动脉5个部位,由2位放射学专家独立评估DSA及3DCE—MRA血管资料。结果 36.71%病例(272/741)显示无异常,63.29%(469/741)显示颈部动脉有病变,共计827段,其中动脉粥样斑块占34.22%(283段),动脉狭窄占34.46%(285段),动脉闭塞占3.39%(28段),动脉发育纤细占14.87%(123段);动脉开口变异占3.87%(32段),动脉扭曲占3.63%(30段),动脉瘤占0.72%(6段),动脉夹层占1.21%(10段),肿瘤包绕或推压动脉占1.45%(12段),术后复查占2.18%(18段)。对206例的412段血管与DSA比较,3DCE—MRA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主要是对动脉粥样斑块(256段与283段)和动脉狭窄(258段与285段)存在一定的高估。但对412段血管整个样本,两种方法在同一部位诊断各种血管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以DSA为标准,3DCE—MRA诊断颈部5个部位血管病变的准确度分别为:锁骨下动脉99.51%,颈外动脉98.54%,颈总动脉96.60%,颈内动脉96.36%,椎动脉93.93%;诊断各部位动脉斑块、血管狭窄、血管闭塞的准确度分别为97.71%、97.62%及100%。结论 3DCE—MRA是有效可靠的颈部动脉病变诊断方法,能基本替代DSA。  相似文献   
4.
中晚期肝细胞癌介入治疗的循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Meta-分析不可切除肝细胞癌采用介入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关键词“hapatocellular carcinoma”,“liver cell carcinom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RCT]”和“chemoembolization”,对MEDLINE及CNKI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时间为1990—2003年,采用手工检索予以补充。所有13个RCT,都采用Meta分析整合数据。结果TACE治疗能显著增加总体的1及2年生存率(OR:0.54;95%CI:0.33,0.89;P=0.015)。采用栓塞(TAE)治疗的病人的生存率显著高于那些采用经动脉灌注化疗(TAC)的生存率(OR:0.72;95%CI:0.53,0.98;P=0.039)。结论与对症治疗相比,采用TACE治疗肝癌,能显著增加中晚期病人的1及2年生存率,治疗的关键在于术中栓塞。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照分析18例膝周恶性原发性骨肿瘤患者的术前MR单次激励平面回波扩散加权成像(MR-SSEPI-DWI)和术后标本定点取材的病理资料,计算肿瘤实质、瘤周水肿组织、肿瘤坏死部位及正常肌肉和骨髓组织的ADC值。结果 恶性骨肿瘤肿瘤实质(骨内部分及骨外软组织肿块部分)、瘤周水肿肌肉、瘤周水肿骨髓、肿瘤坏死及正常肌肉和正常骨髓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181±0.236)×10^3mm^2/s(骨内部分)和(1.158±0.259)×10^3mm^2/s(骨外部分)]、(2.347±0.233)×10^3mm^2/s、(1.997±0.119)×10^3mm^2、(2.230±0.208)×10^3mm^2/s、(0.486±0.313)×10^3mm^2/s和(0.483±0.288)×10^3mm^2/s。各不同组织间ADC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F=153.131);其中,肿瘤实质(骨内部分及骨外肿块部分)的ADC值高于正常肌肉(p〈0.05)及正常骨髓组织p〈0.05,低于水肿肌肉及水肿骨髓组织p〈0.05,也低于肿瘤坏死部位p〈0.05。结论 通过MR-SSEPI-DWI计算ADC值的方法,可以定量分析鉴别恶性骨肿瘤的肿瘤实质与瘤周水肿、肿瘤实质与肿瘤坏死部位,从而为确定肿瘤实质的实际浸润范围及估计化疗后肿瘤坏死体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病的MRI表现。方法搜集8例经临床诊断高血压脑病患者,行MR T1WI和T2M检查,其中4例加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血压变化、MRI表现及ADC值变化。结果发病时平均血压199/123mmHg,平均升高25.73%/28.71%;MRI上病变主要呈T1稍低、T2稍高信号,以顶枕叶、小脑半球多见。DWI病变呈等及稍高信号,ADC值较正常平均升高58%。仅1个病灶DWI出现明显高信号,表现扩散系数(ADC)值减低。结论MRI有助于高血压脑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及疗效观察,DWI是将其与急性脑梗死区分开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肌力对脑运动功能区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的影响.方法:对肌力正常的10例志愿者及30例肿瘤位于或邻近手运动功能区的肌力下降的患者进行fMRI检查,刺激方式为手对指运动,共3个周期.经SPM软件处理得出感兴趣区激活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结果:肌力正常的10例志愿者左右手运动功能区激活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各肌力级别间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随着肌力级别的下降,手运动功能区激活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相应地缩小及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覆膜支架治疗食管癌放疗后并发瘘道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食管癌放疗后并发瘘道的患者给予食管覆膜支架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106例患者均一次置入成功,成功率100%;瘘道完全堵塞101例,占95%;18mm内径支架与16、20mm支架在引起并发症方面存在差异(P〉0.05)。87例肺部炎症患者术后完全吸收好转67例,占77%。结论食管覆膜支架置入是食管癌放疗后并发瘘道形成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良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29例腹膜后良性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腹膜后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间叶组织源性肿瘤、5例囊肿及2例胚胎残余组织源性肿瘤的CT资料。结果:肿瘤最大径平均为10.9cm。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整、边界清晰。共有脂肪密度肿块3例,囊性肿块10例,囊实混合性肿块4例,非均匀实质性肿块6例及均匀实质性肿块6例。结论:腹膜后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CT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CT对腹膜后良性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盆腔肿块是指起源于盆腔器官及组织的占位性病变,主要起源于盆腔生殖器官,女性患者多见。本文未包括起源于直肠和乙状结肠的肿块在内。这种盆腔肿块性病变的钡灌肠检查有某些特征性,为临床提供了较好的诊断依据。鉴于有关文献报道甚少,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