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白血病细胞株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及其受体 (VEGFR)KDR ,Flt - 1在急性白血病细胞株NB4、K56 2、HEL ,Jurkat、HL - 6 0 ,THP的基因表达情况 ,为进一步研究急性白血病治疗的抗肿瘤靶点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RT -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 6种急性白血病细胞系肿瘤细胞进行VEGF及其受体的基因型和表型检测。结果   6种白血病细胞系均 ( 1 0 0 % )检测到VEGF基因表达 ,强度不同 ,其中 3种细胞株 ( 50 % )检测到受体Flt- 1基因表达 ,所有细胞株均未检测到受体KDR基因表达 ;6种急性白血病细胞株上清液中VEGF浓度都明显高于对照。结论  VEGF及其受体在白血病细胞表达 ,说明VEGF及其受体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是急性白血病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套体外培养前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原代细胞的方法,并尝试进行难治性白血病克隆的鉴定。方法:采用来源于骨髓的基质细胞HS-5作为滋养层细胞与原代白血病细胞进行双相培养,并通过药敏和凋亡检测进行双相培养体系生物动力学评估。结果:双相滋养层培养体系能够耐受细胞毒药物的毒性;8例前B急淋白血病原代细胞标本在基质滋养层支持下离体72 h存活率20.4%~68.3%不等,与无滋养层支持或基质细胞上清液支持的标本相比存活率有显著性提高;其中1例标本的体外生长与有否滋养层支持无关,怀疑为难治性白血病克隆。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滋养层具有一定的体外支持白血病细胞存活的能力,但存在个体差异,与肿瘤细胞本身生物学特征有关;利用双相培养体系可以在体外早期初步鉴别出难治性白血病克隆并早期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骨质破坏为主的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骨破坏为主的儿童恶性淋巴瘤临床治疗方案和疗效。方法:6例经病理活检,免疫分型和影像学检查后,选择化疗方案,观察疗效。结果:6例患儿经CT和MRI检查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免疫分型为B型,应用MCP方案化疗后1例死亡,5例持续完全缓解(CCR)。结论:以骨质破坏为主的儿童恶性淋巴瘤临床罕见。经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和免疫分型可早期确诊,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可采用MCP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危险程度分组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 lt-1和KDR的表达及与临床表现、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RT-PCR方法检测正常儿童志愿者(20名)及ALL低危组(29例)、难治组(10例)、缓解组(20例)患儿VEGF及其受体表达,同时对不同分组ALL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指标进行参照对比分析。结果难治组患儿VEGF表达[(574.37±208.45)ng/L]高于低危组[(387.93±175.86)ng/L],后者又高于缓解组[(135.80±111.28)ng/L]和正常对照组[(91.16±41.34)ng/L],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受体mRNA的RT-PCR检测结果从高至低依次为难治组、低危组、缓解组、正常对照组;不同分组VEGF及其受体表达结果与临床表现相吻合。结论高表达VEGF及其受体的患儿往往肿瘤负荷增高,尤其是在难治性ALL患儿中尤为明显,因此VEGF及其受体表达检测可能成为疾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嘌呤类药物作用及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遗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梁爱斌综述顾龙君审校目前研究结果表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抗嘌呤代谢药物——6-巯基嘌呤(6-MP)和6-巯代鸟嘌呤(6-TG)均是无内在生物活性的药物,必须通过体内一系列代谢后才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ntin,TPO)水平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45例ITP患者(ITP组)和25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TPO浓度,同时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骨髓涂片法检测治疗前后ITP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和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并根据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疗效情况,将ITP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结果 ITP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计数及巨核细胞计数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O浓间差异无显著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TP组中治疗无效组的TPO浓度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和对照组(P>0.05),而巨核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疗有效组和对照组。结论血清TPO水平在ITP患者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感染性休克目前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大问题,尽管医疗及护理技术在不断地进步,但其总体死亡率仍在不断增长.2008年国际专家们应用循证医学系统方法对近年来相关证据的质量以及建议等级进行再评价,对2004年指南的内容进行了更新和补充,以进一步改善感染性休克的预后.本文针对目前感染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小板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20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相关功能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VTE组血小板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者只占所测基因的23.53%,其中黏附功能有3个基因mRNA表达升高(42.86%,P〈0.05);聚集功能有4个基因mRNA表达升高(26.67%,P〈0.05);释放功能有2个基因mRNA表达升高(12.50%,P〈0.05)。结论:血小板相关因子mRNA表达的差异性提示,在VTE过程中血小板仅发挥少部分功能,支持临床大规模试验所述的不提倡单独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预防VTE的结论,同时也提示静脉血栓形成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骨髓衰竭患者标本中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上海市12家医院血液科1 260例粒缺伴发热骨髓衰竭患者标本中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药敏结果。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分离菌株的药敏情况。采用WHONET5.6软件分析菌株的构成及药敏特点。结果共检出阳性菌17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2株(58.6%),革兰阳性菌72株(41.4%)。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3.8%)、大肠埃希菌(9.2%)、铜绿假单胞菌(6.9%)、缓症链球菌(6.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9%)。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复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耐药率高(60.0%);非发酵菌除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88.2%)以外,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50.0%。检出2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24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60.0%);未检出对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结论粒缺伴发热的骨髓衰竭患者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肠杆菌和非发酵菌常见,且肠杆菌耐药情况较严重。葡萄球菌、肠球菌及肠杆菌的耐药情况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SOCS)基因超甲基化在经典型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220例MPN患者骨髓标本中SOCS1、SOCS3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发生情况,直接测序法检测MPN患者JAK2V617F、MPLW515L/K基因突变情况。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化学诱导MPN细胞生长不同时间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SOCS1、SOCS3 mRNA及其蛋白表达情况。同时,加入去甲基化试剂培养MPN细胞不同时间后,实时定量PCR法检测SOCS1、SOCS3 mRNA表达情况。结果 MPN患者中44例(20.0%)存在SOCS1基因超甲基化,90例(40.9%)存在SOCS3基因超甲基化,156例(70.9%)JAK2V617F突变阳性,3例JAK2V617F未突变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检测到MPLW515突变(其中2例为MPLW515L,1例为MPLW515K),2例JAK2V617F未突变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检测到MPLW515L突变;SOCS1、SOCS3基因超甲基化组与未甲基化组相比,其SOCS1、SOCS3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JAK2V617突变组与无突变组相比,其SOCS1、SOCS3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SOCS1、SOCS3基因超甲基化组,加入去甲基化试剂后SOCS1、SOCS3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MPN患者中存在高频率的JAK2V617F基因突变和低频率的MPL基因突变以及SOCS基因启动子区CpG岛超甲基化;SOCS超甲基化和JAK2V617F突变导致SOCS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异常激活JAK/STAT信号传导通路,引起细胞代谢失常而最终影响MPN的发生、发展;SOCS超甲基化是一种潜在的MPN诊断生物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