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回顾性临床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改善伴发2型糖尿病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1].本研究通过检验二甲双胍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细胞凋亡、热休克蛋白90 (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表达等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材料与实验试剂 乳腺癌细胞系SK-BR-3(ER-/PR-/Her-2+++)由复旦大学乳腺癌研究所提供.DMEM培养液、胎牛血清由Gibco公司生产.MTT、二甲双胍由Sigma公司生产,Annexin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由南京凯基生物公司提供,产品编号:KGA105,鼠HSP90一抗由Abcam公司生产,鼠GAPDH一抗及鼠抗兔二抗由SANTA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2.
腹部损伤非计划再剖腹手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部损伤非计划再剖腹手术的原因,减少非计划再剖腹手术。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1996年4月—2007年2月收治的腹部损伤非计划再剖腹手术病例的资料。结果 本组13例行非计划再剖腹手术,处置失误4例, 手术后并发症6例,漏诊1例,其他2例。结论 重视剖腹术中的全面探查后,术中处置失误和手术后近期并发症成为目前非计划再剖腹手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靶向抑制CXCR7基因表达对人结肠癌荷瘤裸鼠瘤体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人结肠癌荷瘤鼠模型。将人结肠癌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瘤体内注射LV-CXCR7shRNA 50μl;阴性对照组:瘤体内注射LV-shRNA negative control 50μl;空白对照组:瘤体内注射PBS 50μl。24天后测量瘤体的体积;处死动物,剥离瘤体,测量其重量。采用Westrn Blotting方法测定瘤体组织中CXCR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治疗组瘤体体积显著缩小(P〈0.05)、重量显著减轻(P〈0.05)。治疗组瘤体组织中CXCR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靶向抑制CXCR7基因的表达能显著抑制人结肠癌荷瘤裸鼠的瘤体生长,CXCR7是人结肠癌治疗潜在的分子靶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1997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2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2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4%、76.4%、73.2%;中位生存期为53个月.阳性淋巴结数目>4个的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低于阳性淋巴结数目≤4个者(77.8%、64.8%、38.9%比90.7%、86.7%、86.7%,P=0.015).乳腺癌根治术后病理切片发现原发灶组3、5、10年总生存率低于未发现原发灶组(60.0%、40.0%、40.0%比92.0%、83.6%、79.2%,P=0.023).有复发转移组总生存率低于无复发转移组(63.5%、28.6%、19.0%比97.1%、97.1%、97.1%,P=0.000).结论 隐匿性乳腺癌预后与阳性淋巴结数、乳腺病理切片能否发现原发灶以及有无复发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逆转乳腺癌细胞内分泌耐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高浓度短时间冲击法建立三苯氧胺(tamoxifen,TAM)耐药细胞株(MCF-7Ca/TAM-R)。根据槲皮素给药浓度将实验组MCF-7Ca/TAM-R细胞分为实验1组(10μmol/L)、实验2组(25μmol/L)和实验3组(50μmol/L),各浓度组再分成2个亚组:槲皮素+OHT(4-hydroxytamoxifen,4-OH-TAM)同时干预组、槲皮素干预12 h后加入OHT序贯干预组;阴性对照组加入OHT;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噻唑蓝法(MTT)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结果高浓度短时间冲击法成功建立人乳腺癌三苯氧胺耐药细胞株。各实验组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殖抑制和凋亡(P=0.000),该效应随槲皮素诱导剂量的递增而增强(P=0.000);低剂量(10μmol/L)用药对耐药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无显著影响(P>0.05和P>0.002),槲皮素和三苯氧胺同时或序贯给药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02)。结论在槲皮素诱导下,三苯氧胺对耐药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效应随槲皮素诱导剂量的增加而增强,提示槲皮素可能具有逆转乳腺癌细胞对三苯氧胺的耐药性,该效应与槲皮素和三苯氧胺同时或序贯给药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8月~2012年7月52例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手术均成功,其中甲状腺腺瘤切除术11例,单侧甲状腺部分或大部分切除术33例,双侧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8例.平均手术时间95m in(75~130m in),术中出血量25 mL(15~40 mL),术后住院时间6d(5~7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52例随访1~6个月,无复发,所有患者对美体效果满意.结论 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XCR7-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靶向抑制CXCR7的表达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人结肠癌细胞HT-29分为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加入CXCR7-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阴性对照组加入CXCR7-shRNA慢病毒阴性对照;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Westrn blot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Ki67表达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疗效的关系。方法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接受NACT、化疗后可手术的52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ACT前后乳腺癌组织中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Miler and Payne(MP)治疗反应评价方法评价术后乳腺癌组织的病理治疗反应水平,统计学分析二者间关系。结果Ki67高表达组NACT后病理有效率(67.74%)高于低表达组(23.81%),Ki67表达明显下降组(65.52%)病理有效率高于轻度下降组(2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Ki67表达水平可以作为乳腺癌NACT的敏感性预测指标,NACT前后Ki67表达下降水平可作为评价化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对内分泌耐药乳腺癌三苯氧胺(TAM)治疗的增敏作用。方法:用大剂量TAM冲击法构建TAM耐药乳腺癌细胞株MCF-7/TAM-R并移植裸鼠后,将荷瘤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溶媒(对照组)、QUE 50 mg/kg 1次/2 d(QUE组)、TAM 5 mg/kg 1次/d(TAM组)、QUE 50 mg/kg 1次/2 d+TAM 5 mg/kg 1次/d(QUE+TAM组)处理,动态观测各组荷瘤鼠的一般情况与瘤体体积的变化,于给药21 d后,处死各组荷瘤鼠,检测瘤体质量及瘤组织ERα、HER-2、pMAPK、MAPK、pAkt、Akt蛋白的表达。结果:给药过程中,QUE+TAM组和QUE组裸鼠摄食减少、体质量减轻,对照组与TAM组裸鼠无明显异常;至第12天开始,QUE+TAM组瘤体生长呈下降趋势,且第21天明显下降(P0.05),其余各组瘤体均呈持续增长。与对照组比较,QUE+TAM组瘤体质量明显减轻(P0.05),而其余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QUE+TAM组和QUE组瘤组织中ERα蛋白高表达,HER-2、pMAPK、pAkt蛋白低表达,而TAM组上述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各组非磷酸化的MAPK、Akt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结论:QUE能恢复内分泌耐药乳腺癌对TAM的敏感性,可能与其下调HER-2及其下游信号pMAPK、pAkt的表达,并上调ERα的表达有关;QUE有潜在的毒副作用,其安全范围及有效剂量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腹部严重创伤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30例腹部严重创伤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EN组术后第一天起经鼻饲管输注能全力,剂量由500mL/天递增至1500mL/天。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8天测定血生化、血清蛋白、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①术后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②经PN和EN支持后,各项指标恢复到术前水平,EN组部分升高明显,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③EN组肛门排气时间较PN组显著缩短(P<0. 05)。结论腹部严重创伤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在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方面,其作用优于肠外营养;同时可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