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声像图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某些鼠类携带传播汉坦病毒属中的一些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理复杂,症状严重,病死率高。临床成功救治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而肾脏及其他声像图改变的特异性决定了超声在HFRS诊断中的地位。我们对128例患者进行了腹部超声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腹部CT改变及临床分析.方法 对120例HFRS患者行腹部CT检查,记录各脏器损害情况及胸腹腔积液情况.结果 主要为肾脏损害,表现为:1)双肾肿大57.5%.2)肾实质增厚,肾盂腔缩小67.5%.3)肾破裂出血6.6%.4)肾周渗出性改变46.6%.此外还包括肝胆脾各脏器损害及胸腔、腹腔积液.结论 HFRS于病程早期行CT检查能快速准确了解相关脏器改变情况,对临床及时诊断、鉴别诊断、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量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脂肪变肝脏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值(IBS),并与病理对照,探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定量评价大鼠肝脏脂肪变的价值。方法测量正常大鼠及四氯化碳作用下的大鼠肝脏近场及远场IBS参数:平均值(AII)、离散度(SDI)及校正AII(AII%)。同时取病理且按照病理诊断将测量结果分组为:正常无脂肪变组(对照组)、轻度脂肪变组(组1)、中度脂肪变组(组2)、重度脂肪变组(组3)。结果(1)各病例组AII、AII%均高于对照组,同时病例组的AII、AII%值随脂肪变的不断加重而逐渐增大,且差异显著(P<0.01);(2)各病例组AII%值与病理脂肪变程度之间密切相关(r=0.63,P<0.01)。结论超声背向散射技术能定量评价脂肪肝,且能判断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1例支气管囊肿误诊为肺癌病例,通过分析误诊原因及复习相关鉴别诊断,加深对支气管囊肿影像特征的认识,提高对本病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超声改变及临床分析。方法 对128例HFRS患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记录各脏器损害情况及胸腹腔积液情况。结果 HFRS超声改变分为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①双。肾肿大62.5%;②双肾皮质回声增强86.7%;③肾锥体肿胀46%;④。肾周暗带17.2%。间接征象:腹水48.4%;胸水14.8%;脾肿大76.6%;胆囊壁增厚38.3%。结论 HFRS超声改变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且对临床判断。肾脏病变程度及病程、估计预后、指导治疗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囊误诊为肝脓肿 ,此例病人经过经皮穿刺证实 ,回顾B超、CT扫描结果及结合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 ,男 ,6 8岁。发热、右上腹痛 1个月余 ,尿黄、目黄 10天。体检 :神志清楚、体温 38.5℃ ,皮肤巩膜轻度黄染 ,肝区扣击痛阳性 ,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及酶谱 :总蛋白 6 1.4g/L ,白蛋白 2 7.8g/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5 2 μ/L(正常值0~ 30 μ/L) ,胆红素 82 .4μmol/L ,(正常值 1.71~ 17.1μmol/L) ,碱性磷酸酶 415 μK(正常值 30~ 90 μK) ,血常规 :白细胞 10 .1× 10 9/L ,淋巴细胞 0 .15…  相似文献   
7.
病例男,2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既往无其他病史,因肝区不适半年入院抗病毒治疗,住院1周后行肝穿刺活检,次日有发热,自觉右上腹痛,进行性加重。查体:见巩膜及全身皮肤轻度黄染,腹部略膨隆,右上腹压痛反跳痛,  相似文献   
8.
流行性乙型脑炎CT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深对流行性乙型脑炎CT改变的认识,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27例乙型脑炎的临床资料,普通型4例,重型19例,极重型4例,经头部CT扫描,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病变多为大脑皮质、丘脑、基底节区低密度灶,1例位于脑干,1例伴病灶内出血。结论:本组病例符合乙型脑炎病理改变,CT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在乙型脑炎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肾综合征出血热所致肾脏损害的CT、超声影像诊断水平,分析二者图像的影像特点,提出CT在诊断肾破裂出血的影像特异性,使临床医生能主动掌握病情。方法:63例临床确诊病例进行了肾脏CT、超声观察,总结出肾脏改变的5点影像征象,从不同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脏改变影像特征:①双肾脏呈球形对称性增大。②肾小盏聚集,肾盂腔缩小。③肾实质密度不均匀,肾皮质呈低密度,肾髓质呈稍高密度。④肾破裂出血表现为肾实质、肾周间隙及肾包膜下的血肿,血肿形态早期呈团状及不均匀性高密度影像,以后逐渐密度下降,超声呈混合密度影像。⑤CT增强扫描肾髓质密度增高,肾小盏界限模糊。本文分析了肾脏影像改变与出血热患者在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中肾脏改变和病情的关系。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起病急,以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要征象,肾脏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疑有肾破裂出血做CT扫描,具有特异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HCC的CT增强征象与病理特征及VEGF、PLGF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期加深对HCC影像改变的认识。资料与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9例HCC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统计各CT征象与VEGF、PLGF及MVD表达的关系。结果肝动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少血供型分别占64.10%、23.08%、12.82%;VEGF、PLGF及MVD阳性表达率在动脉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双重供血型与少供血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CC假包膜的显示与VEGF阳性表达相关(P<0.05);其浸润转移组的PLGF、MVD高于无转移组(P均<0.05);HCC大小与MVD相关(P<0.05)。结论通过CT影像与病理的对比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HCC的生物学特性、侵袭转移及血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