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对比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环状混合痔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对照组行外剥内扎术。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治疗时间短、恢复时间快、痛苦小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明显优于外剥内扎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临床诊断的数学模型。方法:构建感知器神经网络,以癌症诊断为例,对50例非癌症患者和100例癌症患者的腺苷三磷酸酶(ATP酶)和琥珀酸脱氢酶(SDH酶)活性2项指标分组进行训练和仿真诊断。结果:2个检测样本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和97.33%。结论:可以用感知器神经网络建立临床的疾病诊断系统。  相似文献   
3.
PBL教学法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现已普遍运用于临床医学八年制的临床教学中。CP教学法是以临床路径为平台的教学模式。作者在带教本校临床医学八年制胃肠外科见习课程时,尝试将CP教学模式融入到PBL教学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围绕本次PBL-CP联合教学的带教方法及带教后心得体会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粪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数学模型.方法:采用支持向量机的最优二分类方法,构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1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和50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他风湿免疫病患者的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2项指标进行检验和仿真诊断.结果:jackknife检验法和5维交叉验证法检测样本的诊断正确率均为86%.结论:可以用支持向量机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系统.  相似文献   
5.
KNN法在含纤连蛋白域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最近邻(KNN)法在含纤连蛋白(FN)域蛋白质亚细胞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含FN域蛋白质80个(40个细胞外蛋白质和40个细胞内蛋白质),采用KNN法进行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并采用jack—knife检验法和5维交叉验证法检验样本的定位的准确率。结果KNN法定位细胞内蛋白36个,细胞外蛋白35个。jackknife法检验KNN法蛋白质定位准确率为88.75%,5维交叉法验证其定位准确率为82.5%。结论利用KNN法可较准确的预测含FN域蛋白质的亚细胞位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数学模型.方法 基于K最近邻法的最优二分类方法,建立RA诊断的KNN模型.对100例RA患者和50例非RA的风湿免疫病患者的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和类风湿因子(RF)两项指标进行训练和模拟诊断.结果 利用5维交叉验证法和Jackknife检验法检测样本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和91.3%.结论可以用KNN法建立RA的诊断系统.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预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处于特定的亚细胞位置上才能行使其功能,故研究亚细胞定位对了解蛋白质功能非常重要。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蛋白质序列信息增长迅速,而利用实验手段分析蛋白亚细胞定位的不易大规模进行。近年来,通过提取蛋白质的各种特征信息,自动预测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的算法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文拟从蛋白质特征信息的提取、预测算法和预测效果检验等方面,介绍蛋白质亚细胞定位预测领域中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可靠的肿瘤标志物对指导结直肠癌的诊断、监测治疗效果及预测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除了临床应用最早也是最广泛的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外,近年来,结直肠癌相关标志物研究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笔者主要从血浆、组织及粪便蛋白质标志物3个方面,介绍近年来结直肠癌相关蛋白质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一种改良的腹腔镜辅助下的肛提肌外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和常规腹腔镜辅助的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需切除肛门的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差异。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21年6月68位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随机分为APR组和改良ELAPE组,每组34例。APR组患者给予常规APR术,改良ELAPE组患者给予改良的ELAPE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参数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阳性率、术中穿孔、环周切缘阳性率、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腹腔引流量、会阴切口拆线时间、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盆腔出血、肠梗阻、会阴切口感染、会阴切口周围血肿以及其他少见并发症,随访结果项目包括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死亡率。 结果改良ELAPE组手术时间长于AP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90,P=0.000);术中出血量(t=-0.775,P=0.441)、淋巴结阳性率(χ2=0.553,P=0.457)、环周切缘阳性率(χ2=0.863,P=0.353)、穿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ELAPE组排气时间(t=-4.403,P=0.000)、排便时间(t=-2.934,P=0.005)、会阴切口拆线时间(t=-2.490,P=0.015)均早于APR组,腹腔引流量少于APR组(t=3.524,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进食流质食物时间(t=0.593,P=0.555)、盆腔引流管拔除时间(t=1.581,P=0.122)、住院时间(t=-1.465,P=0.148)无明显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盆腔出血(t=4.24,P=0.94)、肠梗阻(t=5.55,P=0.58)、会阴切口感染(t=7.74,P=0.54)、会阴切口周围血肿(t=8.55,P=0.14)以及其他少见并发症(t=3.11,P=0.4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60个月,改良ELAPE组局部复发率(χ2=5.639,P=0.018)、远处转移率(χ2=4.178,P=0.041)均低于AP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1,P=0.107)。 结论改良的腹腔镜辅助的ELAPE手术较传统腹腔镜辅助的APR手术来说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有效减少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体检排队系统的优化模型,实现对受检人员体检排队的定性描述及量化分析,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受检人员等待时间。方法:建立以体检时间、路途时间及排队时间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利用元胞自动机模拟求解。结果:得到每个个体的体检项目、体检顺序及相应时间安排。结论:该算法适用于个人体检排队的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