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
李彦鹏 《北方药学》2018,15(3):20-21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组精神分裂症(MS)患者来自我院2009年5月~2016年5月的住院患者60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一共60例,采用自制的调查表,收集以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生育情况、吸烟喝酒、病程、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结果:①两组治疗前指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和治疗前对比,治疗后精神分裂症组2hPG、TG、TC、LDL明显更高,HDL明显更低,数据差异显著(P<0.05).但是治疗前后的SBP、DBP无明显差异,P>0.05.③治疗4个月后精神分裂症组2hPG、TG、HDL明显更突出,数据差异显著(P<0.05).④MS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家族史、高龄;TG异常的高危因素包括基线TG水平高、基线SBP水平高;2hPG异常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结论: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糖脂代谢指标产生一定的影响,容易引发糖脂代谢紊乱,尤其是高龄、糖尿病家族病史患者应当谨慎使用利培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化18F-FHBG的合成方法,并评估合成18F-FHBG的质量稳定性。方法 自行设计18F-FHBG自动化合成流程,待前体N2-(对甲氧苯基二苯基甲基)-9-[(4-甲苯磺酰基)-3-对甲氧苯基二苯基甲氧基-甲基丁基]鸟嘌呤与18F-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后,经洗脱、纯化获得18F-FHBG。记录合成时间,评估合成效率,测定产品放射化学纯度及其体外稳定性,观察其生物分布及PET/CT显像特征。结果 18F-FHBG的合成时间为19~25 min,未校正合成效率为(19.00±5.00)%(n>10);室温放置5、30、60、90、120 min及6 h后,放射化学纯度均>97%。生物分布实验结果显示,18F-FHBG主要分布于正常昆明小鼠的肝脏、胃肠道及肾脏,脑组织内摄取较少。PET/CT显像结果显示,对新西兰大白兔注射18F-FHBG后,放射性分布遍及全身较快,注射60 min时显像效果较好。结论 优化的全自动合成方法能快速、高效合成纯度高、稳定性好的18F-FHBG,适用于PET/CT全身显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锝99标记硫胶体(99Tcm-SC) SPECT与CT淋巴管造影(CT lymphography, CT-LG)同机融合显像兔VX2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的价值。方法取20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建立VX2乳腺癌动物模型,分别行CT-LG和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检查显示腋窝SLN,且与常规腋窝SLN活检和淋巴结清扫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20只实验兔建模成功率为95%(19/20),均顺利完成CT-LG和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检查。19只实验兔CT-LG检查和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图像上均清楚显示SLN及其引流淋巴管的百分比为78.9% (15/19)和73.7% (14/19),显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LG检出腋窝SLN16枚,n-SLN7枚,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检出SLN20枚,n-SLN12枚;SLNB手术共21枚SLN,17枚n-SLN,三种方法检出腋窝淋巴结的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97, P=0.454)。结论 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检查可有效检出和准确定位腋窝SLN,可为临床准确识别及定位SLN提供一种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高脂血症人群中CYP3AP1*3等位基因的变异频率,观察CYP3AP1*3基因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高脂血症患者179例,每晚顿服阿托伐他汀20mg,连续用药4周。在给药前及给药4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用给药4周后TC、TG、LDL-C和HDL-C的变化率作为评价阿托伐他汀调脂疗效的标准。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CYP3AP1*3单核苷酸多态性。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将患者分组,观察CYP3AP1*3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阿托伐他汀调脂疗效的差异。结果:YP3AP1*3等位基因在高脂血症人群中的频率为75.4%,等位基因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对血栓性疾病的预测意义。方法:选取68例接受RFCA术的患者,在RFCA术前、心内电生理检查之后、成功消融放电即刻、术后24h,术后第3天和第7天,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凝血物质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platelet-granule membrane glucoprotein,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水平。结果:与穿刺血管之前相比较,血浆中D-二聚体在消融放电即刻达到高峰,于第7天降至穿刺血管之前的水平。GMP-140的浓度在术后第3天增至峰值,为穿刺血管前浓度的1.8倍。TAT呈现两次高峰:术后即刻第1次高峰(42.9±15.8ng/ml),术后3d第2次高峰(20.3±19.2ng/ml)。第2次高峰与EPS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CA可以引起血浆中凝血物质水平的显著增加,直接影响血凝状态。其致血栓形成可分两阶段,术后即刻的急性阶段和术后3d的延迟阶段。术中及术后监测D-二聚体、GMP-140和TAT浓度,有利于指导抗凝药物的应用和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X线透射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X Computer Tomography,PET-CT)检查中12F-2-氟-2-脱氧-D-葡萄糖(18F-2-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两种注射方法对实际注入剂量准确性和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及注射操作者受辐射时间的差异,探索适宜的注射操作方法,以提高显像质量,做好注射工作的辐射防护。方法选取进行PET-CT检查的患者150例,随机分成两组,检查前注射18F-FDG,剂量(7.2±0.2)mCi,体积0.5ml。实验组采用间接注射法,对照组采用直接注射抽回血再注射法。分别测量注射后注射器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记录注射操作人员完成每例注射直接接触18F-FDG时间。从PET-CT采集图像观察记录受检者皮肤有无放射性污染及皮下血管外漏情况。结果实验组注射操作人员直接接触18F-FDG时间、药物皮下血管外漏和皮肤放射性污染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而注射器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均较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注射法注入剂量精确、方法稳妥,利于显像检查和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8.
1990年至今 ,笔者用胃灵散治疗经胃镜、钡餐确诊的慢性胃炎、反流性食道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1000例 ,并设612例现行西药治疗同类病人为对照组 ,对比观察显示治疗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 1病例选择慢性胃炎的诊断根据1989年在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诊治问题座谈会上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溃疡病则参照1978年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用药组1000例 ,男770例、女230例 ;年龄17~75岁 ,平均年龄33±18岁 ,12~20岁92例 ,21~40岁54例 ,41~60岁256例 ,61~75岁…  相似文献   
9.
李彦鹏 《北方药学》2018,(7):140-141
目的:探讨联用氯吡格雷和质子泵抑制剂的用药分析和合理使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7年4月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接收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氯吡格雷和质子泵抑制剂联用情况,每月随机抽取我院4d(周一至周五)的门诊处方以及住院医嘱,除去周末和节假日,每季度总共10d,每年4个季度总共40d,对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进行用药分析.结果:我院氯吡格雷联用质子泵抑制剂的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数量逐年上升,占30.00%左右,使用科室主要集中在心内科.结论:临床医生已随着治疗指南的更迭调整用药行为,关注到PPI与氯吡格雷药物相互作用会引发的心脏病风险,对重点科室应加强宣传教育,为患者优先选择相互作用影响小的药物,以保证治疗效果及兼顾规避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18 F-FLT联合18F-FDG PET/CT显像对胃癌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间37例经活组织检查证实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8F-FLT和18F-FDG双显像剂PET/CT检查,对显像结果分别进行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应用SPSS 13.0软件分别对不同病理类型原发灶的SUVmax进行两样本t检验,对2种显像方法诊断效能的比较行x2检验.结果 18F-FLT和18F-FDG PET/CT诊断胃癌原发灶的灵敏度分别为89.2% (33/37)和91.9% (34/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58,P>0.05).弥漫型胃癌的18F-FLTSUVmax为6.89±1.38,与肠型胃癌的3.79±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3,P<0.05);而两者的18F-FDG 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3±1.97与6.36±2.32,t=1.066,P>0.05).18 F-FLT和18 F-FDGPET/CT对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4.8% (35/54)、97.6%(246/252)、91.8%(281/306)和88.9% (48/54)、82.9% (209/252)、84.0% (257/3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796、30.948、8.854,均P<0.05);两者联合,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提高至92.6%(50/54)、98.8% (249/252)、97.7% (299/306).结论 18F-FLT是18F-FDG摄取少或不摄取的弥漫型胃癌的补充显像剂;对于胃癌转移淋巴结,18F-FLT比18F-FDG有更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但灵敏度较低,两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