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钧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41-1542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D-二聚体检测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至2016年收治的90例剖宫产术后产妇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D-二聚体检测治疗,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水平及血常规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D-二聚体、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可明显降低产妇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预防肝胆外科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使用血栓预防常规方案,研究其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6例肝胆外科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血栓预防常规护理加肝胆外科常规方案,对照组给予肝胆外科常规护理。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第4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凝血状态。结果术后第4天实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血栓预防常规方案能够降低肝胆外科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程书建 《现代保健》2010,(10):125-12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凝集颗粒法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39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患者33例,阳性率84.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是快速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室指标,并能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动态监测和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值对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及对肿瘤围术期患者预防DVT的处理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行手术的老年肿瘤患者187例,其中男172例,女15例,平均年龄(75±10.1)岁。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当日、术后1、2、3、5、7、10、15、20、30d)测定血浆D-二聚体,并于术前、术后f每隔1周或出现症状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记录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术后使用抗凝药与否及使用抗凝药时机、血栓患者出现血栓的时间及部位。结果187例患者中3例发生下肢DVT。所有患者中术前有71例(38%)血浆D-二聚体值超过0.5mg/L,平均(0.83±1.09)mg/L;所有患者血浆D-二聚体值手术后当日即有明显升高,平均(2.55±3.33)mg/L,术后第5天出现峰值,平均(3.97±3.52)mg/L,术后1个月仍未恢复至术前状态;腺癌、非腺癌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与消化系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部位肿瘤术后血浆D-二聚体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D-二聚体值预测下肢DVT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特异性很低,仍是目前非常重要的监测方法;术后预防性药物抗凝对于预防下肢DVT有一定效果,但要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二聚体临床检测数据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3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均为低能量摔伤.无凝血功能障碍病史及与全身凝血状态异常有关的疾病,经围手术期准备、均行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术前和术后2h、1d、3d、5d、7d、10d、15d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结果 3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入院时常规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未发现血栓.与术前比较,38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术后2h即2000 μg/L以上,其中有3例D-二聚体水平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3d达高峰,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5d仍存在高风险,而其他35例患者D-二聚体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5d,即术后2h和术后1,3,5d血浆D-二聚体水平处于高峰状态,均在2000μg/L以上,术后10d即降至2000 μg/L以下.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3~5d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高,临床应积极进行预防治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苏敏 《现代保健》2010,(18):75-76
目的了解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的含量水平。方法患者于入院后立即采取静脉血2ml,以后分别于第3天、第7天清晨空腹采血;对照组均空腹采血。血标本应用1:9的枸橼酸钠抗凝处理,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h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变化,有可能导致颅脑损伤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栓前状态(PTS)指标在糖尿病肾病(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早期诊断DN提供检测指标。[方法]选择90例T2DM病人,根据UAE分为:无并发症组(30例)、正常白蛋白尿(DMa)组(20例)、微量白蛋白尿(DMb)组(20例)和临床蛋白尿(DMc)组(20例)。此外,还选择了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测定其血栓前状态指标:Von willebrand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血小板γ-颗粒膜蛋白(GMP-140)、蛋白C活性(PC)、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结果]①无并发症组PAI、TAT、PC升高,AT-Ⅲ、t-PA活性降低,并随UAE增加而加重。②TM、GMP-140在正常白蛋白尿组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P均﹤0.01)③TM、GMP-140、TAT、AT-Ⅲ水平在DMa、DMb、DMc组与无并发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Mc组TAT、TM、GMP-140水平依次高于DMb组、DMa组(P﹤0.01);AT-Ⅲ水平DMc组依次低于DMb组、DMa组(P﹤0.01)。④PC、TAT、PAI、TM、GMP-140与病程呈正相关。[结论]①DN早期即存在PTS。②TM、GMP-140、PAI、TAT、AT-Ⅲ可作为早期诊断DN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宫美华 《现代保健》2009,(15):121-122
目的检测心绞痛、腑血栓患者止血与凝血的分子标志物,探讨其止血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42例心绞痛和40例脑血栓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浆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和脑血栓患者以上指标均显著升高(t=2.17,2.32,P〈0.0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TAT和D—D较稳定型明显升高(t=2.41,2.38,P〈0.05);脑血栓患者急性期以TAT升高为主,而亚急性期D—D含量明显高于急性期和慢性期(稳定期)(t=2.24,2.28,P〈0.05)。结论心绞痛、脑血栓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继发性纤溶亢进及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干预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调节蛋白(TM)及骨保护素(OPG)的表达。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兔50只,激素造模后随机处死2只验证造模成功,其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24只和冲击波治疗组(B组)24只。干预前,两组随机选取8只兔耳动脉采血测血浆GMP-140、TM、OPG含量;ESWT干预第2、4、8周时A、B组各随机选取8只兔,耳动脉采血后处死,测血浆GMP-140、TM、OPG含量;留取股骨头标本行HE染色观察大体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股骨头中OPG阳性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ESWT干预2、4、8周后,B组血浆中的GMP-140、TM含量较A组均降低(P〈0.05);ESWT干预4周、8周时B组血浆中OPG含量较A组均升高(P〈0.05)。ESWT干预2、4、8周时B组股骨头中的OPG阳性表达较A组均升高(P〈0.05)。结论: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ESWT干预可使血浆中OPG含量增高,GMP-140、TM含量降低,局部坏死区OPG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Sysmex CA-1500凝血仪D-二聚体进行性能评价,探讨D-二聚体在老年性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术后诱发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参考CLSI EP5-A2方案对D-二聚体性能进行评价。收集临床诊断为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7例,对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清中D-二聚体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D-二聚体的准确度、不精密度、线性范围、携带污染率、临床可报告范围均符合厂家要求。在37例患者中术后即刻与术后2周D-二聚检测值较高,处于临床血栓高风险状态;围术期内不同时间D-二聚体检测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性腰椎退变性疾病以D-二聚体作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和诊断手段,其灵敏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社区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控制情况及与血浆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本社区90例自愿接受社区干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1级、2级、3级各30例,分别检测社区干预前后的血压值及血浆D-二聚体,分析社区干预对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控制情况、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两者的关系。结果:社区干预后各组血压有效控制率分别为76.67%、63.33%、40.00%;2级和3级高血压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控制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级高血压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控制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社区干预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与血压变化无直线回归关系。结论:社区干预能够有效的控制高血压,降低血浆D-二聚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测定45例RA患者,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他RA相关实验室指标RF、ESR、CRP。结果: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RF,ESR,CRP有相关性。结论:RA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有助于判断RA疾病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8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中稳定期患者43例(COPD组),急性加重期患者46例(AECOPD组),选取同期4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采集静脉血进行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观察比较三组的观察指标含量及阳性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OPD组、AECOPD组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增高,且AECOPD组更为显著,而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AECOPD组的血浆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ECOPD组明显高于CO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COPD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病情评估及预后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双歧杆菌黏附素对大鼠肠黏膜核因子-κB (NF-κB)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48只实验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应激组、黏附素组,每组24只,以束缚为应激条件建立应激模型,造模后持续实验8d.两组大鼠肠内营养供给量为热量125.4 kJ/(kg·d),氮量0.2 g/(kg·d).黏附素组大鼠喂养肠内营养加双歧杆菌黏附素5 mg/(kg·d),应激组大鼠喂养肠内营养加等量的生理盐水5 mg/(kg·d).测定造模前、造模后、实验第3天和第8天两组大鼠肠黏膜NF-κB定性表达结果以及肠黏膜和血浆NF-κB、白细胞介素-10 (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定量表达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学变化.结果 (1) NF-κB的表达:造模前、造模后、实验第3天、实验第8天应激组肠黏膜NF-κ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O、79.2% (19/24)、63.5%(15/24)、66.7% (16/24),黏附素组分别为O、68.4% (17/24)、55.7% (14/24)、45.8% (11/24);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两组肠黏膜NF-κB表达明显上调(均P=0.000),实验第3天和实验第8天,两组肠黏膜细胞核NF-κB表达阳性率仍明显高于造模前(均P=0.000),与造模后和应激组比较,实验第8天黏附素组肠黏膜NF-κB表达明显下调(P值分别为0.015、0.021).(2) TNF-α、IFN-γ与IL-10的定量表达: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应激组与黏附素组大鼠肠黏膜TNF-α[应激组:(154.63±17.52)、(198.72±26.59) pg/g,黏附素组:(154.63±17.52)、(201.45±28.16) pg/g]、IFN-γ[应激组:(39.47±5.76)、(55.32±5.93) pg/g,黏附素组:(39.47±5.76)、(60.75±7.68)pg/g]浓度量和血浆TNF-α[应激组:(83.31±9.78)、(117.64±15.37) ng/L,黏附素组:(83.31±9.78)、(114.82±13.78) ng/L]、IFN-γ[(应激组:(17.35±2.62)、(28.73±4.17) ng/L,黏附素组:(17.35±2.62)、(30.56±4.85) ng/L]浓度明显升高(均P<0.05);实验第3天和第8天,应激组大鼠肠黏膜IFN-γ[(58.16±7.38)、(56.37 ±7.29) pg/g]、TNF-α[(215.76±31.54)、(211.83±33.61) pg/g]浓度和血浆IFN-γ[(29.35±4.76)、(30.25±3.67) ng/L]、TNF-α浓度[(125.71±17.38)、(141.26±19.65) ng/L]明显高于造模前(P均<0.05);实验第3天和第8天,黏附素组大鼠肠黏膜TNF-α[(165.43±24.58)、(171.57±26.87) pg/g]、IFN-γ[(42.35±4.92)、(40.58±4.65) pg/g]和血浆TNF-α[(103.96±13.68)、(94.53±12.66) ng/L]、IFN-γ[(20.78±2.84)、(19.65±2.45) ng/L]水平明显低于造模后(P均<0.05),而IL-10[肠黏膜:(62.82±8.34)、(75.16±9.65) pg/g,血浆:(43.32±5.28)、(55.64±6.87) ng/L]水平明显高于造模后(P均<0.05);与应激组比较,实验第3天和第8天,黏附素组大鼠肠黏膜TNF-α、IFN-γ和血浆IFN-γ、TNF-tα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而IL-10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3)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第8天,在电镜下可见黏附素组较造模后和应激组回肠绒毛、隐窝结构显著恢复.应激组较造模后肠黏膜绒毛、隐窝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固有膜水肿,膜内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双歧杆菌黏附素通过调节肠黏膜炎性递质和细胞因子释放,对应激后肠黏膜损伤修复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系.方法 将18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是否发生DIC分为DIC组(36例)和非DIC组(152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采用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定量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结果 DIC组和非DIC组休克后1d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8.69±296.34) mg/L比(1108.45±226.23) mg/L,P>0.05];DIC组休克后3、5、7d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1468.95±448.78) mg/L比(967.76±214.32) mg/L、(1702.12±578.40) mg/L比(886.57±187.22) mg/L、(1924.21±796.76) mg/L比(821.46±178.3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为303 mg/L,以血清D-二聚体水平≥1203μg/L来判断感染性休克后发生DIC的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76.3%.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不仅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还与患者是否发生DIC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测定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道  李静波 《现代保健》2009,(34):25-27
目的探讨宫缩对血浆内皮素-1水平和血压的影响。方法将30例正常待产妇分为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检测宫缩期和宫缩间歇期的血浆内皮素-1水平(放射免疫法)和血压,并对检测资料行t检验。结果(1)正常待产妇宫缩期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分别是(141±10.46)mmHg、(91.63±11.07)mmHg、(108.12±9.71)mmHg;它与宫缩间歇期的(116.05±10.86)mmHg、(73.9±7.87)mmHg、(87.87±7.97)mmHg相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30,t〉2.750,P〈0.01)。(2)试验Ⅱ组:宫缩期血浆内皮素-1水平(46.97±9.95)ng/L与其宫缩间歇期的(38.23±8.75)mg/L相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21,t=3.0242〉2.831,P〈0.01)。结论正常待产妇的宫缩有升高血浆ET-1水平和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ω-3鱼油脂肪乳对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8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分为两组,肝部分切除术后给予两组患者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5d.鱼油组的脂肪乳中含80%的中长链脂肪乳和20%的ω-3(鱼油)脂肪乳;对照组的脂肪乳为中长链脂肪乳.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反应、凝血功能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第3天鱼油组和对照组的C反应蛋白分别为(97.1 ±46.1)和(119.6±57.3) mg/L (P=0.016),术后第6天分别为(40.7±21.8)和(54.9±26.1) mg/L (P=0.018);术后第3天鱼油组和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3.4±1.1)和(4.1±1.3) g/L (P<0.001),术后第6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3.3±0.9)和(3.8±1.2) g/L (P<0.001),术后第3、6天时,鱼油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对照组和鱼油组的吲哚氰绿15 min滞留率分别为8.6%±4.9%和9.2%±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9).术后随访半年,鱼油组和对照组的肿瘤复发率(40.63%比44.12%,x2 =0.082,P=0.774)及生存率(90.62%比88.24%,x2 <0.001,P=1.00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ω-3鱼油脂肪乳可能具有减轻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炎症反应及一定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银屑病(PSG)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CD14及血浆可溶性CD14表达的临床意义分析。方法:选择36例寻常性PSG患者(PSG组)和52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外周血白细胞mCD14及sCD14表达水平。结果:PSG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联mCDl4的表达水平为(6.20±2.20)%,其中进行期、静止期分别为(7.30±2.40)%、(4.70±2.20)%,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PSG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膜sCD14的浓度平均为(1.39±0.38)μg/mL,其中进行期、静止期分别为(1.42±0.39)μg/mL、(1.21±0.44)μg/mL,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膜CD14及血浆可溶性CD14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等均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助有于进一步探讨PSG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