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12 0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SAH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DSA检查 ,部分病因明确病例进行栓塞治疗。回顾性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者 8例 (6 .7% ) ,阳性者 112例 (93.3% ) ,其中颅内动脉瘤 79例(70 .5 % )、血管畸形 17例 (15 .2 % )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 16例 (14 .3% ) ,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并能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3.
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选择性插管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8例患者于发病12h内在DSA监视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置入6F导管鞘后.按病人体重数的2/3的肝素毫克数进行首次抗凝.并每过1h追加半量。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将导管置于梗塞供血血管,给予尿激酶50万U加生理盐水50ml.用微量泵以60ml/h的速度推注,0.5h后以相同条件和体位造影观察血管溶通情况。未通或部分再通者,追加尿激酶25万U,生理盐水25ml。结果本组病人除5例为椎动脉系外。其余均为颈内动脉系闭塞,溶栓后即刻完全再通10例,部分再通16例。未通12例。神经系统功能除2例意识障碍无明显改善,余均有较明显改善。其中并发脑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选择性动脉内溶栓安全可靠,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是各种原因所致脑部供血动脉发生急性阻塞,使相应部位脑组织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一系列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据Sudlow等的研究,在工业化国家的45~84a人群中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300~500/10万.其中80%以上是缺血性脑卒中.而在远东地区(包括中国和日本)这种发病率更高。由于临床上缺乏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以往的内科和外科治疗有时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因些,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手段及效果一直受到医疗界的关注。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动脉血管内溶栓技术被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脑血管狭窄的脑梗塞患者,近年来在不断探索溶栓治疗的同时行血管内成形术或放置血管内支架等,以提高再通率,进一步提高疗效。现就急性脑梗塞的动脉内溶栓治疗及血管内支架治疗结合国内外文献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冷循环微波刀治疗转移性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36例转移性肝癌患者接受冷循环微波刀治疗,观察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肿瘤标记物及肝功能的变化,通过CT比较转移性肝癌大小及血流情况。以及术后1、2、3年生存率。结果肝功能于术后1周呈现一过性异常,1个月内获得改善。术前肿瘤直径为38.5±10.1mm,术后1个月减为27.6±7.6mmP〈0.05;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1%,43.8%,20.0%。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发生。结论冷循环微波刀治疗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符合微创治疗的理念,是手术不可切除转移性肝癌的理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肺部肿块是临床常见的X线征象,也是多种疾病在肺部的表现,明确病变性质有其重要临床价值。近10多年来,随着CT检查的广泛应用以及穿刺器械的不断完善.肺部周围型肿块在X线、痰细胞学及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仍不能及时确诊的情况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项简便、创伤性小的诊断技术.可为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组织细胞学依据,其敏感性及准确性较高,且并发症相对较低。现将我中心2002年9月-2004年3月资料完整的363例经皮隧道式肺穿刺活检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分辨率CT 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直性脊柱炎(AnRylosingspondylylitisAS)为临床常见病,致残率高,早期治疗能控制病性发展,因此,AS的早期诊作者单位453100河南卫辉新乡医学院一附院放射科(孙凤霞,王清华,孙建明,李奋保);河南滑县计划生育宣传技术站(张怀...  相似文献   
8.
单纯覆膜内支架治疗高龄食管癌性狭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管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高发病之一 ,其年发病率约在 75 0 /10万左右。晚期食管癌使约 5 0 %的病人失去手术机会[1~ 3 ] 。食管癌是吞咽困难、严重影响营养摄入、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金属内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狭窄梗阻 ,近年来国内外已广泛开展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 9] 。现将我院于 1996-0 6~ 2 0 0 0 -0 6成功治疗的 3 6例单纯应用覆膜内支架资料完整的高龄患者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本组 3 6例 ,男 2 7例 ,女 9例。年龄 80~ 92岁 ,平均 84岁 ,均为X线、胃镜、病理证实而家属不同意外科手术及放、化疗的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冷循环微波刀序贯治疗对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肝癌患者接受治疗,瘤块体积均大于5cm。其中仅27例瘤块为单个,其余33例为多个,但均不超过6个。所有病例均经过全面评价,均失去最佳手术切除时机。化疗栓塞采用经皮经肝动脉插管,1周后常规复查CT观察碘油沉积情况,如果肿瘤被栓塞不完全充分,则予冷循环微波刀治疗。结果中位随访期12个月(6~18个月),CT随访显示,128个肿瘤结节中,108个病灶(占84.3%)为完全坏死,16个病灶(占12.76%)为不完全坏死,4个(3.1%)病灶为部分坏死。其中44个原发癌灶中36完全坏死(占80.3%),16个转移癌灶中12个完全坏死(占75%)。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冷循环微波刀序贯治疗肝癌效果良好,能明显使肿瘤缩小甚至消失,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4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所有患者在DSA下行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了解主动脉真、假腔,夹层裂口及其与重要血管分支位置关系。腹股沟区纵切口显露股动脉,送入人工血管输送器至病变处,准确定位后,释放人工血管进行腔内修复。术后复查造影,观察真、假腔血液动力学变化,内脏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结果48例患者一次性成功置入人工血管支架,2例支架未能完全封堵漏口,内漏明显,手术成功率95.8%。支架置入后假腔血压下降,机体脏器缺血状况改善,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支架性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可行、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