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64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兔角膜基质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传代过程中,细胞增殖能力和胞外基质表达水平的改变。方法 取体外培养兔角膜基质细胞,由光镜对各代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测。通过对各代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得出其各自的群体倍增时间;MTT法比较各代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RT-PCR和Western杂交检测各代细胞中Ⅰ、Ⅲ型胶原表达水平的改变;爱茜蓝法检测糖胺聚糖(GAG)的含量。结果 体外培养兔角膜基质细胞随着传代的进程,逐渐显现衰老的形态特征。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由第7代起显著延长(P<0.01);MTT比色法的结果亦显示,第7代细胞的增殖能力开始大幅下降(P<0.01)。第9-11代时,Ⅰ、Ⅲ型胶原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都有明显减少(P<0.01),降至第1代细胞的30%左右;GAG的含量也降至40%左右。结论 兔角膜基质细胞经历长期体外培养后,细胞增殖能力和胞外基质表达水平显著下降,逐渐丧失原有的功能。但作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的种子细胞,在它的生物学特性未发生改变之前,经3次传代培养,获取的细胞量达到组织块消化所得细胞的240倍左右,已足以用于构建之用。  相似文献   
2.
目 的研究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的差异。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方法检测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及相关细胞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成纤维细胞中的亚细胞分布状况。结果 FGFR1阳性细胞主要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汗腺、皮脂腺、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细胞爬片观察到阳性颗粒主要位于细胞核,细胞浆中不如细胞核中明显。FGFR1在单个细胞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 FGFR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表达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2010至2011年上海市医院实验室常规化学项目飞行检查结果,为上海市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至2011年上海市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验室参加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2次飞行检查常规化学项目结果,计算实验室的合格率,并分别比较20个常规化学项目的全部参加实验室、三级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和通过认可实验室检测结果间的离散度,用基于允许误差和生物学变异的分析变异质量标准评价每个项目的达标情况。结果上海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验室间离散度分析,电解质[钾(K)、钠(Na)、氯(Cl)]3项和尿酸(UA)<3.0%,且Na≤1.6%;白蛋白(Alb)、钙(Ca)、肌酐(Cr)、总胆固醇(TC)、葡萄糖(Glu)、总蛋白(TP)均<5.0%;磷(P)、甘油三酯(TG)、尿素(Ure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9%;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总胆红素(TBil)离散度≤11.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最大,术17.9%。认可实验室的Alb、ALT、AST、Ca、TC、TG、TP和CK检测质量相对优于其他组;全部医院、二级甲等医院、三级医院和认可实验室组间的均值基本无差异。ALT、CK和TG是20项常规化学检测中可达到较高质量标准的项目;其次为AST、K、TBil、UA和Urea;然后为Alb、Ca、Cr、Glu、P、TC和TP;Na、Cl、HDL-C、LDH和GGT为达到最低质量标准的项目。结论通过开展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建立检测项目参考体系,开展中国人群基础数据研究,加强质控管理,以此为基础,逐步达到检测结果的互认,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载脂蛋白(apo) C-Ⅰ、C-Ⅱ和C-Ⅲ的酶解效率,为其准确定量检测提供依据。方法对不同apo C含量的混合人血清样品进行变性、还原、烷基化等前处理,经胰蛋白酶酶解,用LC-MS/MS定量检测目标肽段;分析多肽释放图谱和样品间多肽释放的相关性。结果肽段TP(apo C-Ⅰ)、TY(apo C-Ⅱ)和GW(apo C-Ⅲ)的响应值较高。酶解1 h时,肽段ES和DA即达释放峰值; 3 h时,TY释放最充分;而TP、GW和EF的释放速率相对较慢,在8 h达最高值。TP、TY和GW达峰值后,峰面积随酶解时间延长而逐步下降。apo C-Ⅰ释放出的2条肽段EF和TP在5份样品之间一致,相关系数(r)=0.993 9(3 h)和0.992 9(20 h); apo C-Ⅱ(ES和TY肽段)和apo C-Ⅲ(DA和GW肽段)的r值介于0.976 1~0.997 3。结论 apo C-Ⅰ、apo C-Ⅱ和apo C-Ⅲ肽段的酶解效率受肽段自身特性和酶解环境影响,合适地选择代表性肽段和酶解条件将有助于其准确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冠心病诊断的患者7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长多态性技术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中C1562T基因多态性,比较各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和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T、CT TT基因型频率以及T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或0.01),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562T位点CT/TT基因型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者(P<0.01).结论 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C1562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1562T等位基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磁共振扫描弥散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MR-DWI)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中的评估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复制义齿技术进行颌位关系的转移方法和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需要进行颌位关系转移的患者10名,采用传统方法制作对照组义齿,同时制作基于复制义齿技术进行颌位关系转移的复制组义齿。分别对2组义齿进行对比观察及初戴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试戴时间方面,复制组参考对照组修改后可明显减少试戴时间(P〈0.05),而在美观、固位、稳定、咬合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复制义齿技术进行颌位关系的转移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牙重度磨耗患者咬合抬高后对咀嚼肌表面肌电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北京航空总医院口腔诊疗中心就诊的,伴有双侧后牙重度磨耗的患者40名为受试对象,其中男性23名,女性17名,年龄40-50岁,治疗前及咬合抬高不同距离后分别进行咬肌及颞肌的肌电检查,并对结果采用多样本均数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切牙区颌间距离增加1mm时,双侧咬肌,双侧颞肌肌电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牙区颌间距离增加2mm时,左侧咬肌,右侧咬肌,左侧颞肌肌电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颞肌肌电值有所增加(17.08±3.27 VS 24.66±3.18,P〈0.05)。切牙区颌间距离增加3mm时,除右侧咬肌肌电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22.35±3.14 VS 27.74±4.26,P〉0.05),左侧咬肌,左侧颞肌,右侧颞肌肌电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切牙区颌间距离增加4mm时,双侧咬肌,颞肌肌电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牙区颌间距离增加2mm时对咬肌和颞肌肌电值影响不大,切牙区颌间距离增加3mm会对咬肌和颞肌肌电值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