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脑瘫患儿屈光状态和斜弱视情况及特点,制定多学科的综合康复计划,促进患儿的视力能康复。方法对4~14岁的122例(244眼)脑瘫患儿进行眼部常规检查,眼位检查,散瞳验光等检查,并记录详细的既往病史。结果本组脑瘫患儿中屈光不正220眼,发生率90.2%,其中80%经屈光矫正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并以复性远视散光、远视和混合散光为主。屈光不正状态在痉挛型和其他类型脑瘫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患儿中斜弱视发生率13.1%,其中痉挛型脑瘫占50%,主要病因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结论重视脑瘫患儿的屈光矫正,特别是复性远视散光和混合散光。痉挛型是斜弱视脑瘫患儿最主要的脑瘫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眼眶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导1例侵袭性眼眶纤维瘤病,结合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形态进行探讨。结果:1例21岁女性患,眼眶肿瘤侵入颅内损伤嗅神经及视交叉,引起嗅觉及视力下降。肿物质韧,光镜下为胶原纤维结缔组织,可见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及断裂,间质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结论:眼眶侵袭性纤维瘤病为一种罕见的良性瘤样病变,但有明显类似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早发现、早手术,彻底切除肿物是预防本病术后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角膜地形图检查初步探讨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中出现镜片偏位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6个月的OK镜治疗患者84例162眼,平均年龄(15.59±3.29)岁,原始平均等效球镜度(-4.18±1.48)D,平均角膜水平屈光力(43.23±1.30)D。根据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和试戴情况,选配DK值为58,HDS材料的一副OK镜片,连续夜戴6个月以上。定期给予包括角膜地形图在内的常规眼科检查,数据资料录入电脑,采用SPSS10.0中χ2检验及SAS中的单变量方差分析,分析镜片偏位的原因。结果:对治疗前角膜地形图资料分析发现角膜颞侧与鼻侧的水平屈光力有较明显的不对称,即鼻侧平,颞侧陡,且越向周边相差越明显。治疗6个月后,原角膜前表面屈光力颞侧比鼻侧大的66眼中有38眼出现镜片颞侧偏位(占57.58%),颞侧与鼻侧基本对称的93眼中有17眼出现颞侧偏位(占18.2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而鼻侧比颞侧屈光力大的3眼中有2眼出现镜片鼻侧偏位,因病例数少未列入统计学分析。结论:治疗中镜片易向陡区偏位,角膜前表面的水平屈光力颞侧高于鼻侧的不对称性可能是造成角...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电子针灸感应器对眼部治疗的安全性及其对视疲劳的保健治疗效果.方法采用BCS-EAP-Ⅱ电子针灸感应器治疗视疲劳患者52例,作治疗前、治疗第1次结束和第1个疗程结束后的视力和眼压比较观察,并作问卷了解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及结论52例治疗前、治疗1次后和治疗1个疗程后的裸眼视力分别为06(0.06~1.5)、0.7(0.06~1.5)、0.7(0.06~1 5),前者分别与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2例治疗前、治疗1次后和治疗1个疗程后的眼压(kPa )分别为(16±7)、(16±8)、(16±7),前者分别与后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52例治疗1次后和治疗1个疗程后的视疲劳症状好转或缓解分别占69%(36/52)、92%(48/52),无效分别占31%(16/52)、8%(4/52).提示BCS-EAP-Ⅱ电子针灸感应器对眼视疲劳病例有较显著的保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辅助药物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NAION的48例患者4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有出血性疾病、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肢体有血栓性静脉炎或感染病灶及不能控制的严重高血压等EECP治疗禁忌的32例32只眼行单纯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无EECP治疗禁忌的16例16只眼在扩张血管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行EECP治疗(EECP治疗组).两组患者性别(x2=0.000)、年龄(t=1.096)、病程(t=1.613)及视力(x2=0.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CP1次/d,1 h/次,每周治疗5d.EECP治疗组患者中,行12次治疗者14例,行36次治疗者2例.观察EECP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全身及眼部副作用的发生情况.治疗后所有患者行矫正视力检查,对比分析EECP治疗6、12次时,药物治疗组与EECP治疗组患者视力恢复程度的差异以及所有患者视力恢复程度与病程、治疗前视力的相关性.其中,以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提高≥3级为显效,视力较治疗前提高≤2级为有效,视力较治疗前无进步甚至下降为无效.结果 EECP治疗6次时,EECP治疗组16只患眼中,视力显效2只眼,有效5只眼,无效9只眼;药物治疗组32只患眼中,视力显效3只眼,有效8只眼,无效21只眼.两组视力恢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4,P>0.05).EECP治疗12次时,EECP治疗组16只患眼中,视力显效6只眼,有效9只眼,无效1只眼;药物治疗组32只患眼中,视力显效4只眼,有效10只眼,无效18只眼.两组视力恢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21,P<0.05).所有患者视力恢复程度与病程呈负相关(r=-0.860,P<0.05),与治疗前视力呈正相关(r=1.380,P<0.05).EECP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皮肤擦伤、血肿、新的视网膜出血等副作用.结论 多次EECP辅助药物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更有助于提高NAION患者视力恢复.但需要一定次数的重复治疗;未见局部及全身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先天性单眼上睑下垂儿童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2000~2007)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0例病例资料。【结果】误诊为先天单纯性上睑下垂的6例,误诊率20%[其中2例为重症肌无力、1例为下颌瞬目综合征(Marcus Gunn综合征)、3例为垂直肌麻痹导致的假性上睑下垂]。根据患者的不同诊断进行相应的治疗,除1例出院随诊外,治愈21例,好转8例,治愈率70%。【结论】经过认真的检查能减少误诊,有助于儿童获得良好的视功能和心理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学龄儿童屈光矫正前后非斜视性双眼视功能异常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门诊156名6-12岁屈光不正患儿,经双眼视觉各项检查,根据Morgan正常值及Sheard Percival准则,综合分析判定其双眼视功能。结果 ①屈光矫正后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检出率明显低于矫正前。②屈光矫正后,远、近视组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检出率相近,但近视组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恢复率较远视组高。结论 ①未经标准屈光矫正的患儿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检出率高,其恢复率与屈光状态相关,戴镜矫正是防治屈光不正儿童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的有效方法。②在配镜矫正前应全面了解,并根据其调节、双眼视功能状况确定配镜处方,对治疗非斜视性双眼视异常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治愈后立体视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治愈后的立体视觉恢复状况及其与不同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用颜氏和Titmus立体图检查法对治疗后的234例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中度弱视患儿和100例同龄正常儿童进行近立体视觉检测;用同视机对弱视患儿作远立体视觉定性检查。【结果】弱视治愈组的近立体视锐度比未治愈组好,但仍比正常对照组差(均为P<0.01)。弱视治愈近视组的近立体视觉最好,远视组次之,其次是混合性散光组,屈光参差组最差(P<0.05)。治愈组中具远立体视者47例(48%),未治愈组为49例(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愈组开始治疗年龄较未治愈组小(P<0.05)。【结论】弱视治愈后患儿的立体视觉比未治愈患儿好,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仍未完善。弱视儿童应尽早行相关治疗,并应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双眼视功能检查和训练,以促进其立体视功能的进一步提高。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治愈后近立体视觉因为屈光状态的不同其恢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高危新生儿眼底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高危新生儿眼底出血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早产或有窒息史、其母有高危分娩史的860例出生后1~5 d高危新生儿纳入研究.其中,经阴道分娩498例,剖宫产362例.经阴道分娩的498例新生儿中,顺产407例,产钳助产91例;产程正常298例,阴道产中滞产102例,急产98例.均散瞳后进行眼底检查,观察眼底出血发生情况,并将出血程度分为Ⅰ、Ⅱ、Ⅲ3种.根据Apgar评分观察眼底出血者的窒息发生情况及窒息程度.分析眼底出血与分娩方式、产程的关系,眼底出血程度与窒息程度的关系.结果 860例高危新生儿中,眼底出血202例,占23.5%.202例眼底出血者中,Ⅰ度眼底出血75例,占37.1%;Ⅱ度眼底出血75例,占37.1%;Ⅲ度眼底出血52例,占25.8%.202例眼底出血者中,曾发生窒息172例,占85.1%.172例曾发生窒息者中,轻度窒息119例,占69.2%;重度窒息53例,占30.8%.轻重度窒息高危新生儿发生眼底出血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61,P<0.01).经阴道分娩者眼底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73,P<0.01).顺产者眼底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产钳助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8,P<0.01).阴道产中滞产、急产者眼底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产程正常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 2 =45.86、71.51,P<0.01).窒息、分娩方式、急产、滞产均是眼底出血的危险因素(r=7.46、4.87、15.03、6.47,P<0.01).结论 高危新生儿眼底出血的发生率为23.5%.窒息、分娩方式、急产、滞产是导致眼底出血的可能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