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MSI)和杂合性缺失(LOH)与人食管癌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30例人食管癌中MSI及LOH阳性情况进行研究,术后随访5年,了解预后。结果D3S1067位点MSI发生检出频率较高,为26.7%;D18S58位点MSI阳性率为20%。MSI的发生在食管小细胞癌中较食管鳞癌为高(P〉0.05);MSI、LOH与肿瘤的病理分级、PTNM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结论食管癌在3p和18q染色体位点均存在微卫星不稳定现象;D3S1067和D18S58二个位点上MSI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类型均相关;研究未发现这两个位点MSI、LOH与食管癌的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等参数相关;3p位点基因的改变在食管鳞癌发生过程中具有较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方法 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7-10月收治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患者6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并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取石.结果 6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成功,并放置T型管引流,术后3~4周胆道造影,切未发现胆道残余结石,后拔出T型管,治愈.结论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并胆总管切开,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GCG对雨蛙素诱导的小鼠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的治疗作用.方法:balb/c小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各组又分为造模后8、12、24h(各6只).模型组采用腹腔注射雨蛙素(50 μg/kg),7次,建立小鼠AP型.治疗组在造模后1、3、6h腹腔注射EGCG(25 mg/kg).造模成功后8、12、24 h处死小鼠,切取胰腺,测定血清中AMY、TNF-α、IL-6、MDA的含量,测定胰腺组织NF-κB水平及胰腺组织学观察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结果:小鼠血清淀粉酶、IL-6、TNF-α、MDA、胰腺组织NF-κB表达、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的结果,模型组相应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组应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相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EGCG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下调TNF-a、IL6表达和提高对氧自由基清除,从而减轻实验室小鼠胰腺炎胰腺组织损伤及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弹力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特报导如下:桡骨远端骨折,亦为常见骨折之一,好发于成年和老年,儿童多属骨骺分离。常因骨折复位或固定不当,可出现骨折畸形愈合而影响腕关节的伸屈和旋转活动,亦有因固定过紧或时间过长出现严重的手部肿胀,而引起手部关节强直骨质疏松以致病废,这些教训不能不引起我们医生注意。目前对桡骨远端骨折的固定方法很多,现代医学仍用石膏固定,这种方法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患者采取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300例DUB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150例。观察组于腰麻下采取TCRE治疗,对照组采取左炔诺孕酮缓释系统(LNG-IUS)治疗。随访6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月经改善情况及贫血改善情况,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月经改善共144例(96.0%),对照组月经改善共115例(76.7%),观察组月经改善优于对照组(χ2=8.46,P<0.01)。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年龄<40岁、宫腔深度≥7 cm、子宫内膜厚度≥3 mm、有子宫腺肌症为影响DUB患者TCRE治疗预后的不利因素(P均<0.05)。结论 TCRE治疗对DUB具有较好效果。临床上应注意患者年龄、宫腔深度、子宫内膜厚度、是否合并子宫腺肌症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胆囊切除术后胆漏致严重胆汁性腹水四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腹腔内胆汁通常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在少数情况下,患者临床并无严重腹膜炎的表现,仅有因腹腔内大量液体所引起的轻微腹胀,有的甚至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我院自1985~2 0 0 3年共收治4例,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均为女性,年龄30~6 1岁,开腹胆囊切除术后1例,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3例。术前均未行胆系造影,术中均未行胆总管探查,关腹时均未放置引流。4例分别于术后第5、7、8、11天腹胀,无恶心、呕吐及发热,大小便正常。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正常,腹部明显膨隆,腹壁静脉轻度曲张,全腹软,肝脾未触及,除右上腹轻度压痛外,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7.
人体踝关节损伤是骨伤科常见病,这里主要介绍踝关节外翻型骨折合并距骨向外侧移位的病例。此病多见于20~40岁之间。几年来,我院采用骨牵引和手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30例,复位容易,固定牢靠,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在30例踝部骨折病例中,都兼有距骨向外移位,其中男25例,占33.3%,女5例,占16.7%。20~30岁27例,占90%;30~40岁3例,占10%。右踝骨折26例,占86.7%,左踝骨折4例,占13.3%,单外踝骨折6例,占20%,双踝骨折24例,占80%。二、临床表现和诊断踝关节肿胀、外翻畸形,有明显骨擦音,踝周围均有压痛,皮下淤斑,关节功能障碍。 X片显示:外踝或者内外踝有骨折线,骨折远端均向外移位,距骨向外侧移位,踝穴间隙不相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提供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应用于门静脉癌栓病例中的经验,初步探讨其在门静脉癌栓病例治疗中的价值和进一步发展方向.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15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例应用于门静脉癌栓的ALPPS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患者基本信息、术前门静脉癌栓分型、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试验结果、预留肝体积、预留肝体积增长率、两期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生存情况等关键临床数据,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完成ALPPS手术.根据门静脉癌栓的程树群分型,Ⅱ型1例,Ⅲ型2例.一期术前肝功能均为Child-Pugh A级,ICG R15平均为7.3%(4.2%~11.0%),平均预留肝体积387 ml(333 ~484 ml).两期手术平均间隔时间为24.7 d(9~50 d),平均预留肝体积的增长率为50.3% (24.4% ~ 82.3%).术后Clavien-DindoⅢ级以上的并发症1例,未出现死亡患者.截至2017年2月,2例患者因肿瘤复发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效果良好.所有患者均生存情况良好.解剖二期手术标本,均见癌栓坏死.结论 对于门静脉癌栓Ⅱ型和Ⅲ型的低预留肝体积患者,ALPPS是一种能够有效控制癌栓、提高根治性切除率的有价值的手术方式,结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等治疗方式有望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特定位点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缺失(LOH)与人甲状腺癌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THRA1、D2S123、D11S912、BAT-26四个位点,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60例人甲状腺癌患者的MSI及LOH表达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THRA1位点MSI检出频率为43.3%,D2S123为36.7%;甲状腺滤泡癌中D2S123检出率为100%,未检测到BAT-26;D18S58的检出率为26.7%;BAT-26在甲状腺癌中检出率为6.7%;LOH 的检出率分别为33.3%、26.7%、23.3%和16.7%.术后随访5年,MSI/LOH阳性的甲状腺癌较阴性者生存期更长(P<0.05). 结论 在2号和18号染色体中检测到微卫星阳性率较高;D2S123位点MSI与滤泡型甲状腺癌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D18S58位点MSI的阳性率与高龄患者、晚期肿瘤密切相关;BAT-26在甲状腺癌中检出率最低.MSI/LOH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在甲状腺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MSI/LOH阳性的甲状腺癌患者较阴性者生存期更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性粒细胞(PMNs)表面CD11b和CD18抗原的表达及其吞噬功能及其与AP感染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2年间收治的发病24 h内入院的AP患者,分为轻型组(MAP)和重型组(SAP)分别观察,另设对照组对比。入院第1,3,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PMNs表面CD11b和CD18的表达以及其吞噬功能。结果:AP患者在发病后第1天PMNs表面CD11b和CD18表达增强,MAP组和SAP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组和SAP组DHR荧光强度均减弱,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时MAP组PMNs表面CD11b表达恢复正常,DHR增强;而在SAP组PMNs表面CD11b表达持续增强,至第7天CD11b表达恢复正常,DHR荧光强度却进一步减弱,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P时PMNs表面CD11b和CD18表达持续增强,但DHR表达反而下降,表明PMNs吞噬功能降低,这可能是SAP易发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