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研究发现,心房电重构是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与维持的基础,多种离子通道基因表达调控变化及相应离子电流变化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医用生物蛋白胶抑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正中开胸出血和胸骨切口感染裂开的疗效。方法:58例体外循环下正中开胸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成医用生物蛋白胶组和对照组。医用生物蛋白胶组胸骨创面骨髓腔内喷涂及注射生物蛋白胶,对照组常规涂抹医用骨蜡,记录两组术后1d引流量及总引流量、引流液血红蛋白含量、拔引流管时间、切口拆线时间、术后持续发热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胸骨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d引流量和总引流量、引流液血红蛋白含量、拔引流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医用生物蛋白胶组明显减少。两组术后持续发热时间、切口拆线时间、术后胸骨感染裂开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医用生物蛋白胶可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心脏手术围术期危重患者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2006-01至2009-12对83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了IABP,其中术前诊断单纯冠心病62例,冠心病合并瓣膜病6例,冠心病合并室壁瘤2例,瓣膜病8例,法乐四联症2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1例,慢性缩窄性心包炎2例。术前置入球囊6例,术中共置入球囊67例,术后在监护室置入10例。结果:83例置入IABP患者术后30天内总死亡率30.12%(25/83),其中冠心病死亡率27.14%(19/70),非冠心病死亡率46.15%(6/13),非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冠心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术前置入IABP死亡1例,术中置入IABP死亡13例,术后置入IABP死亡5例。结论:IABP能明显改善心脏手术围术期低心排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选择合适的时机应用IABP,能够提高IABP的疗效,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8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需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998年6月~2007年12月我科对16例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现总结其临床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异种生物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应用结果,评价生物瓣膜在心脏外科中的应用效果和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异种生物瓣膜置换术患者206例的临床资料,男157例,女49例;年龄44~79(64.7±13.2)岁。置换生物瓣膜227枚,联合置换机械瓣膜11枚;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51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例。结果术后早期(30 d内)死亡7例。院外随访6个月~5年,平均随访23个月,随访134例,随访率67.3%(134/199)。随访患者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现瓣周漏、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和出血等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提示生物瓣膜功能良好,无明显衰败迹象。结论异种生物瓣膜置换疗效确切,并发症少,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6月至200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63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0例,女173例;年龄10~79岁(41±13岁)。良性肿瘤241例,其中良性粘液瘤240例,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22例,其中恶性粘液瘤7例,恶性间皮瘤4例,血管肉瘤5例,横纹肌肉瘤1例,肺动脉内膜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炎症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滑膜肉瘤1例。手术完整摘除肿瘤252例(恶性肿瘤11例),局部切除肿瘤5例(均为恶性肿瘤),开胸探查取病理活组织检查6例(均为恶性肿瘤)。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5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成形术4例,三尖瓣成形术9例,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根部及肺动脉成形术1例,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人工血管加肺动脉瓣置换术1例,肺动脉切开取栓术1例,经股动脉取瘤栓术5例。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良性粘液瘤6例、恶性粘液瘤1例),其中术中不能停体外循环2例,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心室颤动3例,呼吸、循环衰竭1例,大面积脑出血1例;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47例(良性肿瘤229例,恶性肿瘤18例),随访时间3个月~28年,失访9例(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3例)。随访期间良性粘液瘤复发4例,均再次手术治疗;良性肿瘤患者死亡13例(心源性猝死6例、脑卒中2例、肺癌1例、不明原因4例),其余216例均生存。随访期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15例,术后生存时间为1~4年,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11例,心力衰竭和恶病质各2例。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良性肿瘤手术效果好,恶性肿瘤术中应尽量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的围术期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 年9月至2010年7月692例行不停跳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276例)及非糖尿病组(416例).围术期严密监测患者的血糖,并给予胰岛素严格控制血糖.采用单因素分析糖尿病与CABG术后疗效、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切口并发症分别为5.8%(16/276)与4.3%(18/416),输血量分别为(890.7±520.6)ml与(825.2±518.4)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13.0%与13.5%)、围术期肾功能不全(5.1%与2.4%)以及病死率(2.9%与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组患者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时间[(3.7±1.6)d与(3.5±1.6)d]、呼吸机使用时间[(2.6±1.9)d与(2.4±1.5)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22.0±8.8)d与(20.6±7.6)d,住院费用分别为(8.11±2.40)万元与(7.63±2.20)万元,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2.71,P均<0.05).结论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行CABG的围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无明显影响,但对患者的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影响较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iabetes o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in peroperative patient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692 CABG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retrospectively from Sep. 2006 to Jul. 2010. The CABG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diabetic group (n = 276) and nondiabetic group (n = 416) according to with the status of diabetes or not before operation. Blood glucose was dynamicaly monitored and treated with insulin to control blood glucose in perioperativeperiod. The postoperative effect,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 and inhospital case fatalit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diabetes were analyzed using un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regarding the incision complications (5. 8%vs. 4. 3 % , P > 0. 05). The volume of blood transfusion was (890. 7 ± 520. 6) ml in the diabetes group, which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825. 2 ±518. 4)mlin the non-diabetes group (P>0. 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on cardiac arrhythmia (13.0% vs. 13. 5%),renal function insufficient (5. 1% vs. 2.4%)and case fatality (2. 9% and 1. 9%) between the diabetes and non-diabetes group (Ps >0. 05). In the diabetes group and non-diabetes group, the duration of IABP (3.7 ± 1. 6) d vs (3.5 ± 1.6)d, use of ventilator (2. 6 ± 1.9)d vs. (2. 4±1.5)d were not sigfnificantly different (Ps >0.05).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cost were (22. 0 ±8. 8)d and (8. 11 ±2. 40) thousand RMB in the diabetes group,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20. 6 ±7. 6)d and (7. 63 ±2. 20) thousand RMB in the non-diabeties group (t =2. 22 and 2. 71 ,Ps <0.05) . Conclusion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operative case fatality 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without nondiabetes. However,diabetes increases hospital stay and expense.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手术方法的选择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24例TAPV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50d至14岁,其中6个月以下10例,占41.7% (10/24);体质量(9.30±3.96)kg,10.00 kg以下8例,占33.3% (8/24).心上型16例(66.7%,16/24):经右心房、房间隔切开径路矫治5例,经左心房顶部径路吻合11例;心内型6例(25.0%)采用右心房切口切除冠状静脉窦隔,用心包补片将冠状静脉窦开口隔入左心房侧.心下型2例(8.30%):将心脏往右上抬起,将左房后壁和汇总静脉吻合,垂直静脉结扎.结果 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1例术后2d因肺静脉梗阻导致肺水肿不能脱机再次手术,发现吻合口狭窄,将吻合口向左心房侧延伸后改善;术后心律失常7例(29.2%,7/24),其中结性心律失常3例(12.5%,3/24),房性心律失常4例(16.7%,4/24).术后随访4~24个月,所有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活动耐力较前明显改善,X线胸片示肺纹理清晰,无充血.结论 对TAPVC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和手术方法,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防止术后并发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骨骼化左乳内动脉(LIMA)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1~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纯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2例,其中男77例、女45例,年龄41~76(62.8±10.5)岁。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60例,使用骨骼化LIMA;B组,62例,使用带蒂LIMA,LIMA均吻合到前降支上。结果术中获取LIMA过程中,A、B组各有1例失败而改为大隐静脉移植,被排除在外。术后A组和B组的其余病例分别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2例(3.4%)和3例(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各死亡1例,死亡率分别为1.7%和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纵隔感染,B组有1例纵隔感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游离LIMA时间长于B组[(30.7±7.2)min vs(17.2±5.6)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10个月,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CT显示A、B两组LIMA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6.8%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合适的技术获取骨骼化LIMA作为血管材料进行CABG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9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预测死亡风险和实际手术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评价OPCAB对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1290例中男762例,女528例。21~88岁,平均(63.2±9.1)岁。病例分为1998~2003年和2004~2009年两组。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完成OPCAB手术456例,男302例,女154例,平均年龄(58.1±6.9)岁。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OPCAB手术834例,男492例,女342例,平均年龄(64.3±8.5)岁。统计两组病例的手术死亡率、远端吻合口数目、欧洲心脏手术危险评估系统(EuroSCORE)分值的平均分、并发症率(包括围术期心梗、脑卒中、新发房颤、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不全等)、ICU时间、带气管插管时间,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全组病例远端吻合口人均(3.28±0.81)个, ICU时间(68.8±5.14)h,带气管插管时间(16.3±4.5)h,并发症率11.3%,手术死亡率4.42%,EuroSCORE平均值(4.68±2.57)。两组在手术死亡率、远端吻合口数目、EuroSCORE平均值、并发症率、ICU时间、带气管插管时间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EuroSCORE平均值从1998年的1.7上升到2009年的7.2,手术死亡率由8.6%下降至3.13%。结论 EuroSCORE在预测OPCAB的死亡风险中具有重要作用。预测死亡风险显著升高而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与OPCAB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严密的围术期监护和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