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采用大视野高分辨力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 MRV)进行头颈静脉成像时的对比剂注入方法。方法 对37例无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影像学无异常发现的门诊患者及2名健康志愿者行大视野高分辨力头颈静脉3D CE MRV,根据对比剂注入方法分为单相团注组(A组)和双相团注组(B组),分析两组图像整体质量、伪影情况、动脉干扰评分差异和动静脉信号比值、背景组织与静脉信号强度比值,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3D CE MRV成像的图像总体质量评分、伪影情况评分、动脉信号干扰评分、背景组织与静脉信号强度比值、颅内动静脉信号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颈部动静脉信号比值高于A组(P<0.05)。结论 3.0T场强下3D CE MRV头颈静脉联合成像中,应用单相团注单倍(0.1 mmol/kg体质量)剂量对比剂即可获得高质量静脉血管增强影像,完整显示头颈静脉系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MRI定位的最佳扫描序列。方法选择2004年7月-2006年3月行伽玛刀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伽玛刀术前上头架定位,然后对3组分别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 Spin Echo,TSE)、增强三维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enhanced three-dimensiunal fast low angle shot,enhanced3D-FLASH)、三维结构干涉稳态序列(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in steady state,3D-CISS)进行扫描,观察三叉神经及周围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①TSE扫描20例三叉神经,14例显示优,血管显示一般。②增强3D-FLASH扫描三叉神经,18例显示优,2例显示良,周围血管显示优。③3D-CISS扫描三叉神经,20例均显示优,周围血管显示良。结论 3D-CISS和增强3D-FLASH序列的融合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根及周围血管,有利于伽玛刀的精确定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常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编码极相对桥脑区弥散加权成像(DWI)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21例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就诊行常规颅脑磁共振检查患者,同时行前后、后前两相位编码方向DWI扫描,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和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相位编码对桥脑区图像对诊断主观评分的影响,并分析伪影类型对该评分影响。结果对于桥脑区DWI,采用前后相位编码方向的诊断评分优于后前相位编码方向(Z=-6.959,P0.001),拉伸伪影的评分优于压缩伪影(Z=-6.223,P0.001),后前相位编码方向图像中伴有伪高信号者的诊断评分趋于更低(Z=-9.567,P0.001)。结论桥脑区前后相位编码方向DWI磁敏感伪影对诊断的干扰小于后前相位编码方向。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三维双回波磁共振动静脉成像(3D双回波MRAV)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30例拟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前行三维时间飞跃(3D TOF)序列和3D双回波MRAV序列成像,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动、静脉压迫三叉神经的一致性和效能。结果 3D双回波MRAV成像的SNR和CNR低于3D TOF法(t=4.50、7.43,P均<0.001)。3D双回波MRAV诊断压迫三叉神经的动脉、静脉责任血管的敏感度为97.22%(35/36),特异度为83.33%(20/24),准确率91.67%(55/60),与手术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82);3D TOF诊断动脉、静脉压迫三叉神经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9.44%(25/36)、95.83%(23/24),准确率为80.00%(48/60),一致性低于3D双回波MRAV(Kappa=0.61)。结论 3D双回波MRAV序列可显示三叉神经根部与动、静脉位置关系,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1例70岁老年男性自发性低颅压(SIH), 主要表现为体位性头痛, 头增强磁共振符合SIH表现, 但脊髓影像学检查未见脑脊液(CSF)漏, 最终数字减影脊髓造影(DSM)发现CSF静脉瘘(CVF), 经保守治疗, 头痛缓解, 随访11个月头痛未复发。本例患者的临床经过提示SIH患者常规检查无法找到CSF漏时, 应警惕CVF。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带宽的调整对于3.0T MR腹部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3.0T上腹部MRI检查患者38例,同时进行常规带宽和高带宽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轴位脂肪抑制T2WI成像,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两组图像整体成像质量进行评分,采用wilcon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图像的信号噪声比(SNR)和图像整体质量评分差异。结果高带宽组图像的SNR较之常规带宽组有所下降,但图像总体质量评分显著提高(P值均<0.001);同时,高带宽组SNR和图像总体质量评分较之常规带宽组的比率中位数、平均绝对值离差、离散系数、变异系数分别为87.40%和115.50%、0.12和0.16、0.13和0.14、19.50%和17.80%,数据离散程度较小,比率变异较小,整体比率趋于集中。结论使用高带宽在有限牺牲部分SNR情况下可有效减弱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I轴位图像的呼吸运动伪影干扰、改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磁共振静脉成像矢状位二维时间飞跃法(2D TOF)、冠状位2D TOF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3D CE MRV)对颅内静脉窦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门诊疑有脑静脉系统异常的患者13例,均同时行矢状位和冠状位2D TOF、3D CE MRV扫描,运用最大信号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诊断结果与DSA对照。计算单独矢状位2D TOF、单独冠状位2D TOF、矢状位联合冠状位2D TOF和3D CE MRV法检测的8个主要静脉结构(上矢状窦、直窦、双侧横窦、双侧乙状窦、双侧横窦与乙状窦的连接)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值等。结果①单独使用矢状位或冠状位TOF法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与DSA诊断的结果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将两法结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M=1.500,P〉0.05)。②以DSA为金标准,3D CE MRV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最高(Kappa=0.933),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4%、98.8%、94.4%和98.8%。冠状位联合矢状位2D TOF诊断结果与DSA结果的一致性高于单独的矢状位或冠状位2D TOF,Kappa值分别为0.815、0.608、0.635。结论单独应用冠状位2D TOF或矢状位2D TOF诊断颅内静脉窦疾病困难时,应增加另一方向的2D TOF序列,二者协同诊断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3D CE MRV诊断与DSA呈高度一致性,可作为诊断脑静脉窦疾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正>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种新型磁共振成像对比技术,采用高分辨三维梯度回波序列进行扫描,并应用完全流动补偿、射频脉冲扰相等技术,在对其生成的磁矩图像及相位图像进行相应处理后,可明显增强静脉的显示,其强调的是不同组织和物质的磁敏感性差异,对于静脉血管内的脱氧血红蛋白和血管外血液成分极其敏感[1]。SWI技术早期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多站式三维动态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 CE MRA)应用于下肢动脉病变检查,可获得高信噪比及高分辩率的下肢血管图像,并具有无辐射、无创性、无肾毒性等优点,成为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广阔临床前景。本文对下肢3D CE MRA的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