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6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02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70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25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16篇
内科学   199篇
皮肤病学   61篇
神经病学   137篇
特种医学   10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26篇
综合类   713篇
预防医学   225篇
眼科学   77篇
药学   213篇
中国医学   214篇
肿瘤学   10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以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设一班、三班共74名学生为实验组,二班38名学生为对照组。选择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为教学内容,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并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互动交流;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两组学生课前和课后分别进行微测试、不记名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统一进行期末考试,其中包含病例分析题,记录并分析每组学生期末考试和病例分析题成绩。所有数据用SPSS 20.0处理,行t 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 实验组学生的课后微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38);期末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P=0.046),且期末考试中病例分析题得分高于对照组(P=0.026)。课前问卷调查显示,在学习内容了解程度和预习情况的评价上,实验组选择“良”的学生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课后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在学习兴趣的评价中选择“优”“良”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自学能力评价中选择“良”的学生比例、临床思维能力和教学满意度评价中选择“优”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在所有项目评价中选择“优”“良”的学生总体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课后实验组学习兴趣评价中选择“优”“良”的学生总体比例高于课前(P<0.01)。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可行且有效,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针药并用治疗突发性耳聋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耳聋,临床上多数是由精神高度紧张、心情极度悲衰而发病。我们在几年间治疗2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癌形成过程中明胶酶表达(蛋白及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索明胶酶在肝癌生长浸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明胶酶谱法和RT-PCR法对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各期明胶酶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及肝硬化组织内明胶酶有表达,肝癌形成后主要在癌细胞内表达;明胶酶原在正常肝组织中有低表达,诱癌过程中呈持续增高趋势;明胶酶-2mRNA与其酶蛋白表达趋向一致。结论:在肝癌形成过程中明胶酶转录和翻译水平均呈持续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4.
加强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保健水平的逐步提高 ,现今由感染、营养等因素导致的疾病明显减少 ,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极显著的变化 ,由遗传因素导致的疾病日渐得到重视。遗传性疾病种类繁多 ,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CBI)出版的《在线孟德尔人类遗传学》收录的遗传性疾病从 196 5年的 10 0 0余种上升到 1998年底的 10 0 0 0种 ,至 2 0 0 2年 3月初更达 13434种 ,其中常染色体遗传病 12 5 78种、X连锁遗传病 75 7种、Y连锁遗传病 4 0种、线粒体遗传病 5 9种 ;995 8种已明确了其致病基因定位。新的遗传性疾病及其突变基因仍在被不断发现。遗传性…  相似文献   
5.
将猪的甲状腺球蛋白(pTG)100μg/只分别于第0d,第14d皮下注入CBA小鼠体内,制作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的动物模型。免免疫干预组从0-28d,治疗组从10-38d单独或者联合应用环孢菌素A(CsA,10mg/kg)灌胃和(或)1,25(OH)2D3(0.2μg/kg)腹腔注射,pTG免疫后第28d,第38d处死小鼠,取甲状腺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并检测血清中猪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pTGAb)、猪的甲状腺微粒体抗体(pTMAb)。免疫干预组和治疗组联合应用小剂量CsA和1,25(OH)2D3分别使EAT发病率降低44.44%和37.50%。严重病例分别降低71.43%和60.32%,免疫干预组的血清pTGAb,pTMAb的值均降低。提示:小剂量免疫抑制剂CsA和1,25(OH)2D2联合防治EAT有效,并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心脾综合征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心脾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分析其心脏伴随畸形漏诊及误诊原因,提高对心脾综合征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本文总结了221例心脾综合征患儿的超声检测结果,并与其心血管造影或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心脾综合征与心导管或磁共振结论符合者199例(占90.0%),诊断不符合者22例(占10.0%)。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以较准确地诊断心脾综合征,但对其心脏伴随畸形检出的准确率尚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颈椎髓核成形术(percutaneous cervical nucleoplasty,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2005年6月因颈椎间盘突出症住院行PCN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间隙分为两组:单间隙组(A组)34例,多间隙组(B组)30例。临床效果评价采用JOA评分标准(17分制并计算改善率),颈椎稳定性评价采用Katsumi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及颈椎稳定性。结果:随访6~24个月,A组平均14.1±3.7个月,B组平均13.9±3.8个月,A组术前JOA评分为9.19±2.64分,术后为14.37±1.42分,改善率为66.3%;B组术前JOA评分为8.89±2.31分,术后为14.33±1.28分,改善率为67.1%,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稳定性与术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N治疗多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优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不会造成颈椎失稳。  相似文献   
8.
在护理专业教学改革中,把人体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局部解剖学三门课程合并成一门人体形态学,并且把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现代医学人才,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为先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依托.对人体形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整体改革,在实践中逐步构建和完善利用多媒体的理论课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网络自主学习三者有机结合的现代人体形态学课程网络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围产期窒息、感染和产伤等因素对小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本文对89例智能落后小儿的母孕史、生产史、以往疾病史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排除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基础上,对89例智能落后儿童全部进行了脑 CT 扫描检查,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PH切除术后前列腺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9例BPH切除术后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前列腺癌发病距BPH手术时间为0.5~8年,平均4.6年。患者BPH术后主要因尿频、排尿困难、肉眼血尿或骨痛而再次就诊。血清PSA异常8例,前列腺结节5例,同位素扫描(ECT)骨转移1例。9例均行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1例骨痛者行辅助放疗。结果:7例获随访0.5~8年,其中死亡2例,病变稳定4例,病变进展1例。结论:BPH切除术后的病例仍有发生前列腺癌可能,术后应定期随访,及早发现术后前列腺癌。血清PSA、直肠指检及前列腺穿刺活检是BPH术后前列腺癌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可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晚期或转移者则以内分泌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