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 ,自 2 0 0 2年以来我们使用微波治疗仪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 6 0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6 0例中 ,男 30例 ,女 30例 ,年龄 15~ 6 5岁 ,平均年龄 35岁 ;病程 6个月~ 10年。全部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鼻涕、头痛等症状。鼻腔内见粘脓性分泌物 ,用 1%麻黄素收敛后 ,肿胀的鼻甲无明显缩小。1.2 治疗方法 采用HBS -A型多功能微波手术治疗仪 (华贝电子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 ,微波输出功率 4 0~ 4 5W ,时限 2~ 5s ,脚踏开关控制。患者取坐…  相似文献   
2.
不同肝病患者外周血CD25+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周血CD25+细胞含量与肝病患者病情转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155例肝病患者及50名正常人外周血CD25+细胞进行检测,并对68例治疗好转患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各种肝病患者外周血CD25+细胞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其下降程度依次为肝癌患者〉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68例肝病患者治疗后CD25+细胞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  相似文献   
3.
机体发生肿瘤时免疫系统能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其中细胞免疫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许多肿瘤仍能在机体内继续生长。甚至使人体死亡。肿瘤细胞如何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或是通过何种机制影响机体不能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机制相当复杂,涉及到肿瘤细胞本身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8例)和未并发MODS(20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对两组患者血小板进行常规检测并比较,检测两组患者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前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a、CD42a、CD61、CD62p)的阳性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MFI),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MODS组与非MODS组ADP诱导前比较,血小板的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P>0.05),但平均体积偏大(t=6.417,P<0.01),血小板分布宽度大(t =9.664,P<0.01);MODS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率和MFI较非MODS组患者显著增高(CD41a:t=14.486和49.419,P<0.01;CD42a:t =41.693和58.160,P<0.01;CD61:t=15.452和19.251,P<0.01;CD62p:t 18.230和24.258,P<0.05);经ADP诱导活化处理后MODS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率和MFI未出现明显变化(CD41a:t=1.364和1.237,P>0.05;CD42a:t=1.247和1.448,P>0.05; CD61:t=1.258和1.354,P> 0.05;CD62p:t=1.213和1.147,P>0.05),而非MODS组患者经ADP诱导活化处理后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率和MFI均明显升高(CD41a:t=15.891和18.417,P<0.01;CD42a:t=54.367和14.217,P<0.01;CD61:t=16.257和21.348,P<0.01;CD62p:t =58.268和18.145,P<0.01).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并发MODS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率和MFI较轻症患者高,而且持续活化表达能力极低,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检测可以作为判断新布尼亚病毒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肺癌组织CD44、CD71的检测及与病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肺癌组织CD44、CD71的表达与病理学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53例肺癌患者癌组织的CD44、CD71进行检测,并与其组织细胞学分类、分型,年龄,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分析。结果CD44、CD71在低分化肿瘤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中、高分化肿瘤细胞;肺肿瘤发生淋巴转移时,其CD44的表达明显增高,60岁以下患者CD71表达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上的患者。结论肺癌组织CD44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CD71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患者的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血小板经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后膜糖蛋白的变化。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及CD41a、CD41b、CD42a、CD61、CD62 p、PAC 1单克隆抗体对 2 1份机采血小板前后的膜糖蛋白表达率和平均荧光强度 (meanfluores cenceintension ,MFI)进行检测。结果 血小板经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后 ,CD41a、CD41b、CD42a的阳性表达率和MFI、CD61的阳性表达率和CD62 p、PAC 1的MFI与采集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均为P >0 .0 5 ) ;CD6 2 p、PAC 1的阳性表达率增高 (均为P <0 .0 5 ) ,CD61的MFI降低 (P <0 .0 1)。结论 血小板经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后仍保存了膜糖蛋白的完整性 ,虽有一定比率的血小板活化 ,但MFI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及切缘组织CD71表达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和切缘组织CD71 表达率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FCM对179例癌组织、切缘组织和15例正常组织CD71 表达率和DNA分析。 结果 肿瘤组织、切缘组织和正常组织CD71 表达率分别为(53.04±23.82) %、(34.03±23.64) %和(11.16±7.27) % ,各组间比较p<0.001。在各肿瘤组中CD71表达率以乳房癌组为最高 ,与胃癌、大肠癌、食道癌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分别为<0.01、<0.05、<0.05)。各切缘组织组CD71 表达率以肝癌组最高 ,但与其它组比较 ,这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A分析有无异倍体之间CD71 表达率和S期细胞的比例 ,异倍体组均高于整倍体组(p<0.05和<0.001)。各类肿瘤 ,无论有无转移其CD71表达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利用FCM检测CD71表达率可以定量、快速了解肿瘤的增殖情况 ,对肿瘤的诊断、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活化(CD62p)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血球计数仪及血小板聚集仪分别对89例CHD和60名健康人的CD62p、血小板四项参数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进行测定.结果 CHD CD62p、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PAG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血小板数(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血小板压积(PCT)两组差异无显著性.CHD患者CD62p与PAGM、MPV均有正相关关系,而与PLT、PDW及PCT无相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CD62p、MPV明显高于心绞痛(AP)组(P<0.001),而PLT明显降低(P<0.001)结论检测CD62p、血小板四项参数及PAGM可较全面地反映不同类型的CHD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功能和活化状态,对疾病的预防、疗效观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舟山海岛地区急性白血病表面抗原表达和免疫亚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CD25侧散射(SSC)设门方法对94例白血病患者进行白血病细胞表面分化抗原分析。结果94例急性白血病分型可分为3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占31.91%(3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占65.96%(62例),急性杂合型白血病占2.13%(2例)。在62例AML中CD13和/或CD33最常见,有20例表达淋系标记:30例ALL中CD3、CD19最常见,有15例表达髓系标记。结论免疫分型能提高急性白血病诊断的准确性,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在多发伤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创伤严重程度等级(ISS)评分16分为界,将49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和重伤组(ISS〉16分),并以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胶体金法及仪器法检测了正常人和多发伤患者受伤第1、2及3天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多发伤后血浆D-二聚体明显增高,且重伤组高于轻伤组(均P〈0.01),第2、3天明显低于第1天(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纤维蛋白原重伤组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重伤组(P〈0.01)。伤后第2、3天均嘎显高于第1天(P〈0.01),并且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第1、2、3天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与D-二聚体呈负相关(r=-0.591,r=0.548,r=-0.470,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与病情、病程密切相关。重型多发伤初期纤维蛋白原不增高与纤溶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