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深圳献血员HBsAg阴性HBVDNA阳性的追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酶联检测结果阴性NAT筛查为HBVDNA阳性标本8份中的6份进行HBVDNA定量追踪分析,以期发现血清转换期标本.方法采用国产及进口试剂同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爱滋病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对各项结果均为阴性者进行核酸检测(HAT)筛查,对HBVDNA阳性献血员进行核酸定量追踪.结果从1 651 2人份标本中筛出8份HBVDNA阳性,其中7例HBVDNA定量检测均能检测出HBVDNA的拷贝数,1例因HBVDNA含量过低不能检出拷贝数;随后追踪标本中HBVDNA含量均无显著性变化,未发现血清转换期献血员.结论所用酶联检测试剂及NAT筛查试剂均有较高灵敏度,核酸定量检测试剂定量较准确,HBVDNA定性检测结果为阳性并不一定说明体内有较高含量的HBVDNA拷贝数;应加大核酸筛查力度,才能发现血清转换期标本,从而为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动态浊度法在血站细菌内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32孔动态浊度试管仪在血站细菌内毒素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血站原辅材料进行抽检,使用动态浊度试管仪测定值做标准曲线,并检测其细菌内毒素含量.结果 标准曲线显示该方法线性关系好,实验稳定,灵敏度高;原辅材料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均小于药典的规定限,结果合格.结论 32孔动态浊度试管仪在血站原辅材料细菌内毒素检测中的应用良好,使用的原辅材料质量优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无偿捐血者近年来梅毒感染状况,控制梅毒经血液传播,降低输血风险,为捐血者的招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捐血者进行梅毒抗体筛查,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确认。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保障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结果 2006~2008年深圳市筛查无偿捐血者共156 652例,经TPPA确证梅毒抗体阳性626例,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40%。2006年、2007年、2008年阳性率分别为0.43%、0.40%、0.38%,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年龄、职业、学历和捐血次数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梅毒抗体阳性率在深圳市捐血人群中呈逐年下降趋势,年龄、职业、学历、捐血次数与梅毒抗体阳性率有关。  相似文献   
4.
血液混样HCV/HIV-1 RNA全自动提取方法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献血者全自动核酸检测方法,探讨在我国血液筛查中引进全自动核酸筛查的可行性。方法:选用STAR2000加样仪进行血样汇集(24人份),在COBAS AMPLICOR进行扩增和检测分析结果,从灵敏度及抗干扰能力方面进行评价。结果:用国际标准核酸质控品考评及常规应用,表明全自动汇集、全自动核酸提取及扩增和检测95%的检出限量HCV RNA和HIV-1 RNA分别为17.4IU/ml和20.6cp/ml,20mg/ml胆红素、1g/dl血色素及中等程度的脂血对结果无影响。通过对16512个样本共688汇集池分析,HCVRNA阳性1例(ELISA亦阳性),HIV-1 RNA未检出阳性。结论:血液混样MPLC全自动核酸提取方法可应用于血液HCV RNA和HIV-1 RNA的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5.
HCV核心抗原作为“窗口期”HC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缩短献血者HCV感染检测的“窗口期”。方法 采用HCV核心区抗原ELISA试剂盒检测商业PANEL系列血样和健康无偿献血者标本 ,对初复检均为阳性的标本 ,采用HCV中和试验及HCVRNAPCR定性及定量确认结果。结果  1 74 9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 ,1 8份标本初检阳性 ,复检后仍有 2份阳性 ,经HCV核心区抗原中和试验 ,HCVRNAPCR定性及定量结果均为阴性 ,HCV核心区抗原ELISA试剂的特异性为 99.88%。对PANEL 1 4份系列样本的检测显示 ,HCV核心抗原比第 3代丙肝抗体早 4 6d检出 ,与PANEL生产厂家所提供的数据几乎完全相同。结论 HCV核心抗原的检测可明显缩短献血者HCV感染检测的“窗口期” ,进一步降低输血后HCV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免疫筛查阴性献血者血样病毒核酸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3,他引:21  
目的了解二次酶联免疫筛查献血者血样漏检的原因。方法将二次酶联免疫筛查阴性的献血者血样在加样仪上实现血液样本汇集,用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提取样本核酸,以核酸扩增检测仪做HBV、HCV和HIV自动扩增检测。对HBsAg阴性、HBVDNA阳性献血者用核酸筛查试剂定量检测HBV,并每隔2周对其跟踪采血,做HBV两对半免疫检测和HBsAgV3的确认试验。结果16320份二次酶联免疫筛查阴性的合格献血者血样中,8份HBVDNA阳性(漏检率0.49‰),未发现HCV和HIV1RNA阳性。8份HBVDNA阳性献血者乙肝两对半免疫检测HBsAg、HBsAb和HBeAg均为阴性,HBcAb均为阳性,3份HBeAb为阳性。6例HBsAg阴性HBVDNA阳性献血者血样的病毒滴度在(76~1490)copies/ml,2例病毒滴度过低,未定量检测到病毒。跟踪6名HBVDNA阳性献血者,1例18周时HBsAg确认试验阳性,其余5例仍为阴性。结论现行的二次酶联免疫技术的血液筛查存在HBV漏检,原因可能是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应重视血液筛查工作中HBV的漏检及输血传播,并在现有的血液筛查模式中或增加HBcAb检测,或增加病毒核酸筛查。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献血人群丙肝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大力宣传无偿献血,提倡低危献血人群定期献血和加强采血前筛查,降低抗-HCV的阳性率。有效地提高血源质量,降低输血风险。方法 通过对不同献血人群中抗-HCV的阳性率的比较分析,找出降低输血风险的有效方法。结果 检测表明,深圳市献血人群抗-HCV的阳性率从1996年的2.67%降到2003年0.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采血前筛查和提高无偿献血员定期、多次献血比例,深圳市无偿献血人群抗-HCV阳性率逐年下降。结论 无偿献血可降低人群丙肝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病毒核酸检测系统追踪抗-HIV ELISA初筛阳性结果的献血者。方法 献血初次抗-HIV ELISA阳性结果者均进行PA硒标法及ELISA复检,Western Blot确认及病毒核酸检测,对Western Blot结果有条带者,3个月后追踪采血,进行上述检测。结果 81份初次抗-HIV ELISA结果阳性标本,66份复检结果为阴性且无条带,9份复检结果为阳性但无条带,6份Western Blot检测有条带者,3个月后再进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无条带,上述标本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有必要建立病毒核酸检测系统对抗-HIV ELISA阳性结果进行追踪,以尽可能确保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2孔动态浊度试管仪在血站细菌内毒素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对血站原辅材料进行抽检,使用动态浊度试管仪测定值做标准曲线,并检测其细菌内毒素含量。结果标准曲线显示该方法线性关系好,实验稳定,灵敏度高;原辅材料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均小于药典的规定限,结果合格。结论 32孔动态浊度试管仪在血站原辅材料细菌内毒素检测中的应用良好,使用的原辅材料质量优良。  相似文献   
10.
2001-2004年深圳经血传播病毒残余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经血传播的残余风险进行评估,为输血安全与血液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深圳市2001—2004年献血员的病毒检测筛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现有的模型对HBV、HCV和H1V经血传播的残余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2001—2004年深圳经血传播HBV、HCV、H1V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7698,1:34128和1:1373064即每百万单位血有130.0单位感染HBV,每百万单位血有29.0单位感染HCV和每百万单位血有0.73单位感染HIV。结论 与西方国家情况相比,深圳经血传播HBV、HCV的残余风除比较高,但经血传播HIV的残余风险与西方国家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