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调查北京市东城区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现状和临床护士的培训及指导需求。方法 :便利选取北京市22所医疗机构的护理管理者和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0.0%的医疗机构采用三级护理质量管理组织架构体系,90.9%的医疗机构已成立护理管理委员会或小组,但仅59.1%的医疗机构有多部门共同参与;90.9%的医疗机构具备基础护理和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仅63.6%的医疗机构具备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72.7%的医疗机构制定了鼓励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的激励机制,63.6%的医疗机构对预警案例进行分析;81.8%的医疗机构督导结果与绩效挂钩。临床护士多需要专科护理操作(60.3%)和护理急救技术(62.1%)等内容的培训,培训频率多为每季度1次(43.0%),培训方式主要为线上授课(89.9%)。结论 :北京市各级医疗机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发展,管理者需要在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不良事件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并了解临床护士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督导方法,以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
PICC导管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PICC导管作为静脉输液的安全通道已在临床广泛使用,患者在留置导管期间发生的感染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针对引起感染的药物因素、患者因素、导管因素、操作因素和护理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最大限度降低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藻酸钙敷料对肿瘤患者PICC穿刺点止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肿瘤患者208例,按置入PICC顺序号奇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 PICC置入成功后,对照组使用无菌纱布放置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3M透明敷料,并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24h。观察组使用藻酸钙敷料放置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3M透明敷料,无需弹力绷带加压固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入PICC 48 h末穿刺点出血程度、72 h末渗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入PICC 48 h 末穿刺点出血程度低于对照组(Z=8.796,P=0.000);观察组置入 PICC 72 h末渗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94.540, P=0.000)。结论肿瘤患者PICC穿刺点处使用藻酸钙敷料止血,无需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固定,止血效果好,有效促进穿刺点愈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肺癌合并衰弱综合征(FS)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FS患者的短期预后和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住院的老年(≥60岁)肺癌患者324例,根据是否合并FS分为FS组(91例)和非FS组(233例),比较两组基线和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FS的危险因素。结果 324例老年肺癌患者中,男性172例(53.1%),女性152例(46.9%);年龄范围60~90岁,年龄(76.4±5.7)岁。较非FS组,FS组患者的年龄较大、体质指数低、红细胞、血红蛋白、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低、易合并共病、多重用药、且营养差、日常活动能力低(P均0.05)。住院期间,4例FS组患者和5例非FS组患者因严重呼吸衰竭死亡,两组的病死率相似(P0.05),但FS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9.3±4.7) d比(7.7±5.1)d,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低清蛋白和营养状况差(MNA-SF较低)是FS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肺癌并发FS患者年龄大、体质指数低、营养差、日常活动能力低,多有共病和多重用药。高龄、低蛋白血症和营养状况差是F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健康服务领域研究成果应用的整合性行动促进(i-PARIHS)框架为指导, 将无创机械通气患者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 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采用非同期前后对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北京医院7个病区进行无创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57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 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602例患者纳入干预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干预组应用无创机械通气相关面部压力性损伤预防方案, 比较2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分别在实施干预方案前后对7个病区的护士进行调查, 比较方案应用前后护士面部压力性损伤知识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男354例, 女221例, 年龄(77.13 ± 14.49)岁;干预组患者男392例, 女210例, 年龄(75.60 ± 14.27)岁。干预组患者面部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2期及以上面部压力性损伤共计11例, 其中2期5例、3期及以上6例;干预组面部压力性损伤共计9例, 其中2期8例...  相似文献   
6.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普及应用[1].在我国,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不断扩大,涉及到家庭及社区[2].它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减少护士工作量、减少患者痛苦等优点[3],在临床上深受护患欢迎.然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效果受到患者的合作程度、疾病因素、血管因素、护士的操作因素、护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其留置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说法不一.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美国BD公司对于静脉留置针的合理留置时间不断进行探索.本文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和影响因素及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为了探讨留置PICC并发症的处理,增强护理人员的维护意识,对256例肿瘤患者留置PICC的护理进行总结。本组PICC穿刺中及后期维护中遇到的护理问题主要为:心律失常1例,置管不成功9例,穿刺口渗血3例,静脉炎16例,导管异位3例,皮肤过敏样反应8例,导管脱出8例,堵管3例,静脉血栓形成1例,拔管困难1例。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原因并制定了相应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80岁以上高龄住院患者留置PICC过程中出现导管异位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采用回顾分析调查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4年11月肿瘤病房和干部病房住院的110例80岁以上高龄置管患者的导管异位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完全卧床不能配合操作患者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33.33%;穿刺侧肢体有深静脉置管史患者异位率为55.56%;B超联合床旁数字化X光机拍片检查导管异位纠正率100.00%,B超+X光片导管异位纠正率37.50%。结论 80岁以上高龄卧床患者留置PICC出现导管异位率高,应加强穿刺前病史和深静脉置管史评估,合理选择静脉,穿刺过程中调整患者体位等,降低患者留置PICC导管异位率。  相似文献   
9.
肿瘤患者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ariphl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是静脉输液的安全通道,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已经广泛应用.随着PICC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更加关注留置PICC并发症的处理.静脉血栓是不容忽视的并发症,有研究 [1] 显示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性比普通人高7倍,其中血液肿瘤的危险性最高,其次为肺癌和胃肠道肿瘤患者.  相似文献   
10.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国家普及应用。在我国,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不断扩大,涉及到家庭及社区。它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刺激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减少护士工作量、减少患者痛苦等优点,在临床上深受护患欢迎。然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效果受到患者的合作程度、疾病因素、血管因素、护士的操作因素、护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