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内源性和肺外源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肺内源性和肺外源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时的肺保护性策略。方法通过25例呼吸衰竭中12例肺内源性和13例肺外源性机械通气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两组呼吸力学差异时对通气模式选择、参数设置和调节的影响,以及肺保护的实施方法。结果在两组APACHE-Ⅱ评分、平均年龄和Vt设置无差异的条件(P>005)下,肺内源性组PEEP/CPAP、PSV、f的需设值均明显高于肺外源性组(P<001)。肺内源性组Pplat、PIP、Raw的监测结果大于肺外源性组,而Crs小于肺外源性组(P<001)。肺内源性组417%和肺外源性组154%因MOF而死亡(APACHE-Ⅱ评分均>20分),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肺内源性和肺外源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时,实施肺保护的方法不同。前者应首选压力预置通气模式,后者可首选容量预置通气模式。以设置中、小Vt为原则,按个体化的通气需求而设置f和加用恰当的PSV、CPAP/PEEP对减少VILI、病死率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2.
常见内分泌危象昏迷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分泌系统在维持神经中枢的细胞功能完整性方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某个内分泌腺功能严重受损 (亢进危象或减退危象 )时 ,使网状结构细胞的功能紊乱 ,即可引起意识障碍、昏迷。因此 ,熟悉常见内分泌危象的临床特点 ,有助于昏迷的病因诊断。1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危象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者可因一些重要的调节机体代谢功能的激素分泌不足 ,使机体对各种应激的反应能力下降 ,因而容易在感染、腹泻、手术、饥饿、脱水等情况下发生危象 ,引起昏迷。国内资料表明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出现昏迷者占2 4 %~ 36 .5 %。产后大出血或严重感染是引起垂…  相似文献   
3.
心肺脑复苏 ( CPCR)是一个广泛的慨念 ,要求以各种治疗手段挽救突然心搏呼吸停止病人的生命。CPCR中惟一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建立通畅的气道。气道一旦建立 ,就必须让病人有充分的通气。围心肺脑复苏期即为心肺复苏开始至脑复苏这段时间。在这段可常可短 (短则数分钟 ,长则可达数月 )的时间里 ,呼吸道管理是 CPCR最关键、最具时间性、最易被忽视的问题 ;同时呼吸道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CPCR成功与否和病人的生死存亡。1 建立通畅的气道CPCR开始即应着手解决的第一件事 ,就是建立通畅的气道。复苏初期的病人很容易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呼…  相似文献   
4.
适时序贯组合模式机械通气在危重病人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在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应用适时序贯组合模式机械通气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235例次危重病人采用机械通气救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120例次序贯组合模式组与115例次单一通气模式组进行比较,建立在此类病人进行机械通气时具有肺保护作用的模式组合、参数设置及其适时序贯调节的方法。结果两组危重病人的APACHEⅡ评分和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合模式组64.2%和单一通气模式组52.2%均达到通气目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前组35.8%和后组47.8%因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而死亡(APACHEⅡ评分均>29分),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序贯组合模式组Vt 7.15±1.12 mL/kg、PSV 8.5±2.1 cmH2O、PEEP/CPAP5.16±1.05 cmH2OP、plat 18.5±2.5 cmH2OP、IP 23.5±3.6 cmH2O均低于单一通气模式组(P<0.01)。前组f 20±2.5次/min高于后组(P<0.05)。结论在各种类型危重病人的救治中,应用A/CV+PEEP、SIMV+PSV+PEEP、CPAP+PSV和PSV的适时序贯组合模式通气,采用动态的线性撤机过程,能提高通气达标率和降低病死率,并具有肺保护作用。参数的设置和调节宜在动脉血气指标的量化控制下,应用小Vt、小PSV、小PEEP/CPAP和适当f。  相似文献   
5.
非侵入性面罩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面罩机械通气方法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机制、上机和脱机指征以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采用非侵入性面罩方法,在自主呼吸条件下联合应用压力支持通气(PSV)、呼气末正压(PEEP)和持续气流(BiasFlow)通气模式治疗了9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结果:非侵入性面罩机械通气方法对此组患者的临床征象有显著改善,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各种生理多功能监测指标和动脉血气在治疗前后也有明显差异(P均<0.01)。结论:非侵入性面罩机械通气方法是一种在重症支气管哮喘危及生命情况下可供选择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为进一步专科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减少病死率等均有重要意义。非侵入性面罩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较经鼻气管插管方法有易于操作、不损害上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少误吸及无创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及TNF—α的动态变化,探讨AOPP引发MODS的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2例AOPP伴MODS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OPP患者血清IL-6、IL—10及TNF—α水平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OPP可导致细胞因子失调,细胞因子参与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向MOD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乌司他丁干预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干预在防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引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降低其病死率方面的作用。方法 45例重症AOPP患者随机分为鸟司他丁干预组(n=23)和非乌司他丁干预组(n=2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全血胆碱酯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动脉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肺及肺外器官功能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ICU病死率度其死亡的原因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全血胆碱酯酶和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干预组对重症AOPP患者的全血胆碱酯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动脉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均优于对照组,肺及肺外器官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相关肺炎(VAP)、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均明显下降;乌司他丁干预组因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ICU病死率为4.35%,明显优于对照组(27.27%,P〈0.05),使重症AOPP患者ICU救治的痊愈率从72.73%提高到95.65%(P〈0.05)。结论 乌司他丁干预能改善重症AOPP患者全血胆碱酯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动脉血气及血流动力学,降低VAP、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防治AOPP引发的MODS及降低其病死率方面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痰热清注射液对机械通气患者肺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痰热清注射液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探讨中成药在防治机械通气相关肺损伤(VILI)和相关性肺炎(VAP)以及降低患者病死率的作用。方法:5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机械通气组(对照组,25例)和机械通气痰热清干预组(试验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动脉血气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肺及肺外器官功能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室(ICU)病死率及其死亡的原因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试验组对患者的呼吸力学、动脉血气的影响均优于对照组;其肺及肺外器官功能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VILI、VAP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试验组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的ICU病死率为1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8%(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经痰热清干预能改善其呼吸力学和动脉血气,并降低VILI、VAP的发生率,降低MODS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王春利  姜兴权 《吉林医学》1992,13(6):370-370,372
<正> 本文分析1987年~1989年经我院门诊的51例肺结核误诊为肺部其他各种疾病的临床经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分析病历中男性29例(56.9%),女性22例(43.1%),年龄最小2岁,最大67岁,小于10岁3例,11岁~20岁之间5例,21岁~30岁之间14例,31~40岁之间15例,41~50岁之间8例,51~60岁之间6例,住院天数最短30天,最长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