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39岁,住院号28784。自幼心悸、气短,伴有头晕、四肢无力,以劳累后为明显,休息后略缓解。近1年上述症状加重,阵发性咳嗽,呼吸困难,有时夜间憋醒,不能平卧,腹胀,尿量略减少。曾在当地医院以“风湿性心脏病”治疗无好转。体检:体温:37℃,脉搏:10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5/11.8kPa。发育瘦小,二尖瓣面容,意识清楚。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出血点,  相似文献   
2.
β受体阻滞剂与钙通道阻滞剂用于控制心绞痛,被认为是治疗的重大突破。但这两类药物应用时必须根据心绞痛的临床的类型选择。劳累型心绞痛是由于冠脉粥样硬化,产生器质性狭窄,在劳累等因素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因心肌氧供需失调而发作。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如心得安能使心率减少10~30%,收缩压下降及心肌收缩力减弱(除非有潜在左室功能不全,一般不会引起心力衰竭)。这些作用能使心肌耗氧量降低。从而可改善心肌氧供需失衡。所以β受体阻滞剂用于劳累型心绞痛的治  相似文献   
3.
<正> 应用心房起搏超速抑制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多经静脉插入导管电极至右心房,需在 X 线透视下进行,是一种有创性治疗方法,因此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我院于1982年始应用经食道心房起搏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15例次,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国内报告不多,现将治疗方法及初步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心律紊乱是心脏导管检查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预防和减少各种心律紊乱的发生,减少或避免致命性后果,特对在心导管检查中发生的各种心律紊乱与电生理学关系进行探讨。心导管检查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监护心脏手术及危重瘸人的病情,研究心脏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的重要方法。近年来经周围动脉逆行插管检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导向气囊导管、心内膜电极起搏导管等,成功地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抢救治疗。心内心音图,希氏束电图,窦房结电图,染料稀释,选择性及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及心内膜活  相似文献   
5.
<正> 绝大多数室上性心动过速(以下简称室上速)可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心房超速起搏终止,但顽固性室上速用上述方法治疗常无效。最近,我们用经食道心房程序刺激法成功地终止了两例顽固性室上速发作,现报告如下: 例1 男性,56岁,农民,住院号214007。因突然心悸、胸闷一小时于1985年5月16日就诊,患者有冠心病、心肌梗塞史,曾有阿斯氏综合征发  相似文献   
6.
<正> 典型病窦的诊断并不困难,窦房结恢复时间(以下简称 SNRT)虽是诊断病窦的有价值的电生理依据,但因病窦轻重程度不同,正常人与病窦之间 SNRT 值较难以某一标准确切分开,由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急症诊治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历摘要: 67岁男患,土诉上愎部疼痛10小时。于昨夜睡眠中无任何诱因,突然上腹部疼痛,较剧烈,尚可忍受,呕吐一次,为少量胃内容物。疼痛持续一夜未缓解,未能入眠。否认胃病史。查体:体温36.6℃,呼吸24次/分,血压136/90mmHg,脉搏84次/分。一般状态尚好,巩膜不黄,无发绀,颈静脉不怒张。胸廓对称,心界不大,心音弱,无杂音,心律规整,心率84次/分,双肺无罗音。腹平  相似文献   
8.
1992年2月10日查房纪要主治医师请住院王医生报告病历住院医师患者,男,55岁,因气短、心前区刺痛、晕厥1周住院。1年前有时劳累后气短、阵发性心前区刺痛、头晕,并晕倒1次,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心动过缓,服用潘生丁、消心痛等治疗,症状有时缓解。1周来,因患感冒,  相似文献   
9.
生物体细胞基因组完整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威胁,包括DNA复制过程中DNA碱基错配、化学物质产生的碱基加合物(adduct formation)和交叉链(cross-links)、紫外线诱导的碱基损伤、电离辐射导致的DNA单链或双链断裂等。DNA双链断裂(DNAdouble-strand break,DSB)被认为是细胞毒性最强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10.
心肌纤维化是心肌梗死后主要的病理过程,特征是细胞外基质合成和降解失衡,而成纤维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替代性纤维化可以减少梗死区域进一步的扩张,维持心室结构完整性,防止心室壁破裂;而非梗死区域的反应性纤维化,则会改变心室顺应性,增加心室壁的硬度,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因此,心肌梗死后理想的治疗是抑制非梗死区域反应性纤维化、诱导梗死区域心肌再生,从而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