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对比研究损伤血管内、外膜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信号转导的机制.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高脂喂养两周后,剔除血脂不高者,分别采用胶原酶消化颈动脉内膜和外膜的方法 建立相应的血管损伤模型.将造模后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未损伤对照组和内、外膜损伤组.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Western印迹法,观察颈动脉内、外膜损伤对内膜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以及P38、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核因子-кB(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1周时,外膜损伤组内膜/中膜面积比(IMR)为0.38±0.02,显著高于内膜损伤组(0.17±0.01,P<0.05);8周后,内膜损伤组的IMR为0.75±0.05,反而显著高于外膜损伤组(0.64±0.03,P<0.05).血管损伤造膜8周后,内、外膜损伤组血管组织中P38、NF-кB的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未损伤对照组(P值均<0.05),仅内膜损伤组ERK1的表达显著高于未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内、外膜损伤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除激活共同的P38以及NF-кB信号通路外,对ERK1/2表达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兔颈动脉外膜损伤后血管粥样硬化(AS)程度与动脉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及交感神经密度的关系,并分析通心络对AS的作用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Ⅰ型胶原酶局部损伤兔颈动脉外膜结合高脂喂养的方法,制备颈动脉外膜损伤致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2组:外膜损伤组、通心络治疗组;组内对左侧颈动脉行外膜损伤,右侧作为自身对照。分别于术后1、3、7 d、2、4、8周取血及双侧颈动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兔血清及动脉壁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外膜交感神经密度。结果 外膜损伤组左侧颈动脉内膜增生面积明显大于右侧,内膜增生面积与神经染色强度及局部动脉壁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呈正相关(r=0.94,P<0.05;r=0.90,P<0.05);与外膜损伤组相比,通心络能够明显减轻外膜损伤后血管内粥样斑块面积\[IMR(48±2)% vs (70±3)%,P<0.01\],降低动脉壁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83.76±3.3) ng/g vs (74.25±2.1) ng/g,P<0.05\]及血管的交感神经密度(P<0.05)。结论 外膜损伤可加重高脂饮食诱导的AS病变程度,部分可能与其促进局部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有关,通心络能够拮抗外膜损伤诱导的AS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预激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对6例有显性房室旁道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单纯药物治疗的12例扩张型心肌病作为对照组。术后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进行随访,术前及术后6个月使用二维多普勒彩超测量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测定血浆中B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全部治疗组病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LVDd、LVEF、BNP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预激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心脏再同步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127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998年3月至2005年3月,我们用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127例,治疗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例1,女,17岁。因半年来不明原因出现心悸、胸闷、乏力,伴双下肢水肿、少尿、气促,加重1个月于2004年12月20日入院。入院查体:患者巩膜黄染,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扩大,心率95次/min,律不齐。肝右肋下4横指,脾可触及,腹部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水肿。入院化验检查未见异常。胸部X线片示右房、右室增大,心影呈普大型。心电图示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轴心右偏,右室大,全导联呈低电压趋势,ST-T改变。心脏彩超示三尖瓣前后瓣位置正常,无增厚,瓣环明显增大,瓣膜几乎无启闭运动,隔瓣位置明显下移,短缩增厚,距二尖瓣前瓣附着点6.0cm,右…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代人工机械瓣膜应用于临床,低强度抗凝治疗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抗凝标准尚无统一的认识。为探讨国产CL人工机械瓣膜术后抗凝治疗的标准,我们对107例CL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病人进行了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与方法2000年2月—2005年2月,我们对107例CL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林行抗凝治疗的病人进行随访,随访时间2~58个月,平均(29.8±12.0)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询问病史、临床体检、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部分病例行心脏B超、胸部X线、头部CT,MRI等检查。ACL200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采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