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患者多为中年人,多因劳累或受寒湿所致。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酸困不适,可扪及痛性结节及条索状物,拨之有弹响感。自1998年以来,笔者采用走罐配合针刺治疗该病5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皆为门诊患者,男22例,女36例;年龄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穴位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探寻较佳治疗方法。方法:40例观察病例随机分为近部选穴组和常规针刺组,前组取肾俞、膀胱俞、白环俞,长针深刺后通电针进行低频率强刺激,后组采用常规取穴电针治疗,连续治疗5次。结果:近部选穴组治愈率(60%)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2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肾俞、膀胱俞、白环俞治疗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胡黄连苷Ⅱ治疗大鼠脑缺血损伤的最佳剂量和时间窗。方法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前脑缺血模型,按照正交试验设计分组,经腹腔注射胡黄连苷Ⅱ干预治疗。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硝酸还原酶法和光化学法,分别测定血清和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结果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最佳效果,根据血清MDA、NO和H2O2含量分析,分别为脑缺血1.5 h腹腔注射10、20、10 mg/kg体质量。根据脑组织MDA、NO和H2O2含量分析,分别为脑缺血1.5 h腹腔注射10、20、20 mg/kg体质量。结论从用药剂量最小化和治疗时间窗最大化的角度综合评价,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治疗时间窗和剂量最佳组合为脑缺血1.5 h腹腔注射10~20 mg/kg体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导管“O”型环绕二次固定法在普外科术后切口周围引流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月阳江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术后留置引流管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改良组,各80例。常规组采用高举平台二次固定法,改良组采用导管“O”型环绕二次固定法。比较固定两组的引流固定效果(导管折叠受压发生率、皮肤切口因牵拉出血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导管累计再次固定次数、更换固定材料间隔天数及平均住院时间;采用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价两组舒适性;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满意度。结果:改良组导管折叠受压发生率、皮肤切口因牵拉出血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导管累计再次固定次数少于常规组,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更换固定材料间隔天数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环境及GCQ总分,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O”型环绕二次固定法在普外科术后切口周围引流管固定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固定导管,且避免导管直接...  相似文献   
5.
正假性球麻痹(pseudobulbar paralysis,PBP),也称假性延髓麻痹,临床表现以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及情感障碍(强哭强笑)等为特征,其中吞咽困难为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率高达51%~73%,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一般认为,PBP是由脑卒中后双侧皮质脑干束病变所引起,也有学者  相似文献   
6.
咀嚼肌功能紊乱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病之一,是颞颌关节紊乱病的一种,指咀嚼肌疼痛、触痛,张口痛性受限,下颌运动不协调,弹响,咀嚼无力等一系列症状综合征。发病因素为咬合异常,下颌的过度运动,近期内情绪精神刺激史,偏侧咀嚼习惯,严重的神经衰弱等。自1998年以来,笔者共收治本病112例,随机分组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均来自本院神经科门诊。诊断标准: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眨眼功能丧失,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鼓腮漏气,喝水时口角流水,进食物时食物留存在颊部不能裹出,舌前2/3味觉减退,排除中枢性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面瘫。按随机分类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3-57岁;病程2-10d。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16-51岁。病程7-10d。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关节腔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A)与类固醇治疗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46例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超声引导下行关节腔注射,治疗组注射A型肉毒毒素和利多卡因,对照组注射曲安耐德和利多卡因。治疗前、治疗后即刻、1周后、4周后对患者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上肢部分;肩关节屈、外展、外旋被动关节活动度(ROM)。结果:治疗后即刻和1周后,两组VAS降低,与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周后治疗组仍有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无差异。两组的Fugl-M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在治疗后即刻和1周后均无改善,4周后两组评分均提高,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即刻,两组外旋ROM改善,与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4周后仍有差异(P0.05),对照组1周后和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1周后,对照组屈曲ROM改善,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周后治疗组屈曲ROM改善,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无差异。两组外展ROM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结论:关节腔注射BTA能减轻卒中后肩痛的疼痛程度,并改善肩关节ROM,疗效可能优于曲安耐德。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PBP)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脑卒中后PBP所致吞咽困难患者75例分为对照组、普针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处理、吞咽功能训练,普针组患者另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额中线、廉泉、夹廉泉加用针刺运动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6周后采用X线透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胡黄连苷Ⅱ治疗大鼠脑缺血损伤的最佳剂量和时间窗。方法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BCCAO)建立大鼠前脑缺血模型,按照正交试验设计分组,经腹腔注射胡黄连苷Ⅱ干预治疗,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和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最佳效果,根据血清和脑组织MDA含量分析,均为脑缺血1.5h腹腔注射10mg/kg体质量。根据血清和脑组织SOD活性分析,均为脑缺血1.5h腹腔注射20mg/kg体质量。结论从用药剂量最小化和治疗时间窗最大化的角度综合评价,胡黄连苷Ⅱ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为脑缺血1.5 h腹腔注射10-20mg/kg体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