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COM.TEC血细胞分离机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中进行治疗性红细胞单采(TRC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PV患者采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红细胞单采,分析去除红细胞前后血液学参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17例PV患者进行红细胞单采平均一次红细胞单采量为(1 016±158)ml,血红蛋白含量(Hb)平均下降为(44±15)g/L,平均采集时间(42±6.0)min,采集后患者的Hb和红细胞压积(HCT)显著下降(P<0.01),而WBC、PLT、凝血参数无明显变化(P>0.05),17例患者采集中出现不良反应1次。结论对PV患者采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进行红细胞单采方法安全可靠,快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 应用自体PBSS移植治疗18例30条糖尿病性下肢缺血。采用主观、客观评价指标对疗效进行观察评定。结果 自体PBSC移植后1个月患者疼痛、冷感、麻木症状明显改善,改善率分别为96.7% (29/30)、100%(30/30)、95.8% (23/24);间歇性跛行明显缓解,总有效率为76.9% (10/13)。3个月后踝肱指数(ABI)升高,由术前的0.60±0.11增加到术后的0.7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2,P<0.01)。93.3%(28/30)的患者皮氧分压不同程度地升高;同时患者的足部感染得到控制,溃疡或足趾坏疽好转或愈合。移植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自体PBSC移植治疗糖尿病性下肢缺血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期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组均常规应用5~10μg/(k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d后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这是否为最佳的动员时间和采集时机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分析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提高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对备行干细胞移植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并检测干细胞动员前后、采集前后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观察患者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的凝血指标在动员和采集前后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计数在动员前后无变化,但在采集后有显著下降;18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发生轻度骨头酸痛,1例出现发热,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且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期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组均常规应用5~10 μg/(k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 d后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这是否为最佳的动员时间和采集时机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分析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提高该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对备行干细胞移植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并检测干细胞动员前后、采集前后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观察患者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的凝血指标在动员和采集前后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计数在动员前后无变化,但在采集后有显著下降;18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发生轻度骨头酸痛,1例出现发热,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且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期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组均常规应用5~10 μg/(k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 d后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这是否为最佳的动员时间和采集时机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提高该方法的安全性。 方法:对备行干细胞移植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并检测干细胞动员前后、采集前后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观察患者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的凝血指标在动员和采集前后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计数在动员前后无变化,但在采集后有显著下降;18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发生轻度骨头酸痛,1例出现发热,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且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背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期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组均常规应用5~10 μg/(k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 d后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这是否为最佳的动员时间和采集时机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提高该方法的安全性。 方法:对备行干细胞移植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并检测干细胞动员前后、采集前后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观察患者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的凝血指标在动员和采集前后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计数在动员前后无变化,但在采集后有显著下降;18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发生轻度骨头酸痛,1例出现发热,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且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FOCUS-PDCA管理模式下的临床护理路径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肿瘤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PICC置管行化疗的14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FOCUS-PDCA管理模式下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管理。比较2组的PICC置管时间、患者依从性、非计划拔管率、护理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PICC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感染、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OCUS-PDCA管理模式下的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延长行化疗肿瘤患者的PICC导管留置时间,降低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依从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