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患有直肠癌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150例患有直肠癌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75例。采用传统直肠癌根治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直肠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患有直肠癌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报道指出石墨碳纳米颗粒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只要尽可能将其控制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石墨碳纳米颗粒会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增敏效应。 目的:观察石墨碳纳米颗粒对体外培养细胞的生长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材料学体外实验,于2007-01/2008-12在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石墨碳纳米颗粒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自制。人肝细胞(L02)、人肝细胞(Hl7702)、小鼠细胞(3T3)、人肝癌细胞(HepG2)购自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公司。 方法:取石墨碳纳米颗粒母液,稀释10倍后,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观察石墨碳纳米颗粒的大小及Zeta电位。取含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设立11瓶,分别加入适量石墨碳纳米颗粒母液,使其含石墨碳纳米颗粒的浓度分别为100,75,50,25,20,15,12.5,10,7.5,5,0 mg/L。将L02细胞、Hl7702细胞、3T3细胞、HepG2细胞密度均调整为1× 109 L-1,接种后置37 ℃、体积分数为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取处于指数生长期的细胞用于各项指标测定。 主要观察指标: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数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计算细胞凋亡率。 结果:石墨碳纳米颗粒的粒径约20 nm,带有负电荷,其电位值为-14.8 mV。与未加石墨碳纳米颗粒的空白对照组比较,除人肝癌细胞(HepG2)外,不同浓度的石墨碳纳米颗粒对其余3株细胞增殖均有促进作用,且浓度为7.5 mg/L时促细胞增殖作用最强。在石墨碳纳米颗粒浓度为7.5 mg/L条件下,4株细胞的凋亡率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石墨碳纳米颗粒作用24 h的L02肝细胞周期发生改变,G0期细胞数减少,更多的细胞进入到S期和G2期。 结论:石墨碳纳米颗粒能进入体外培养细胞内,并对细胞生长、增殖产生促进作用,不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强度与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MAGE-3-HSP70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疫苗诱导的抗肿瘤CD8+T细胞反应被认为在增加机体对肿瘤抵抗力方面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抗原递呈细胞摄取热休克蛋白70与肿瘤相关抗原的融合蛋白,并在MHC I类分子上处理提呈有此热休克蛋白为伴侣的肽后,会启动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 目的:构建黑色素瘤抗原3(MAGE-3)、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6/12在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pcDNA3.1(-) Vector为BD公司产品,pINCY /MAGE-3,pOTB7/HSP70为Open Biosystems公司产品,DH5α由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保存。 方法:设计含Xho Ⅰ酶切位点MAGE-3引物及含Kpn Ⅰ酶切位点人热休克蛋白70引物,以pINCY/MAGE-3 和pOTB7/HSP70为模板扩增黑色素瘤抗原3和人热休克蛋白70基因片段,以基因片段为模板,采用MAGE-3上游引物(含Xho Ⅰ酶切位点)及人热休克蛋白70下游引物(含Kpn Ⅰ酶切位点),PCR扩增MAGE-3-HSP70融合基因片段,KpnⅠ和Xho Ⅰ双酶切并连接至pcDNA3.1(-),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获得阳性克隆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 主要观察指标: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AGE-3-HSP70的鉴定。 结果:测序结果显示黑色素瘤抗原3与Gene Bank上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 人热休克蛋白70有3处同义突变。 结论:成功构建MAGE-3-HSP70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4.
摘要 背景:壳聚糖是生物可降解性天然多糖,其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无毒,故而在基因成为基因传递方面展现巨大潜力。 目的: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包裹pcDNA3.1(-)/MAGE-3-HSP70壳聚糖纳米粒,观察研究其相关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9-02/2009-08在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pcDNA3.1(-)/MAGE-3-HSP70由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构建,壳聚糖 (批号060306,上海伯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脱乙酰度>90.0%,粘度<100cps) ,B16细胞由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惠赠。 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包裹pcDNA3.1(-)/MAGE-3-HSP70壳聚糖纳米粒,将壳聚糖基因纳米粒转染B16细胞,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体外转染效果;应用噻唑蓝(MTT)评价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 主要观察指标:激光粒度仪测定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径、Zeta电位;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包封率;凝胶阻滞实验观察壳聚糖和质粒DNA的聚合;DNaseⅠ的保护试验分析壳聚糖基因纳米粒抗核酸酶降解能力。 结果:壳聚糖基因纳米粒的平均粒径约为223 nm,zeta电位为16mV; DNA包封率为92.3%,B16细胞转染实验显示其效率与Lipofectamine 2000相近, 而其毒性远低于Lipofectamine 2000。 结论:壳聚糖纳米粒子可高效装载质粒DNA转染B16细胞,而且对细胞基本无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去铁胺联合5-氨基酮戊酸体外诱导大肠癌细胞原卟啉Ⅸ积聚的特性。方法SW480细胞用6孔培养板分A、B、C、D4组分别用:含DFO0.1mmol/mL、含0.1mmol/mLDFO+2mmol/mL5-ALA、含5-ALA2mmol/mL、不含DFO、5-ALA的RPMI1640培养液常规培养10h,荧光显微镜观察SW480细胞内原卟啉Ⅸ的荧光分布及强度,高效液像色谱-荧光检测器定量分析SW480细胞内原卟啉Ⅸ的含量。结果B组、C组细胞质内可见不同强度的红色荧光,B组细胞内原卟啉Ⅸ的荧光强度明显强于C组,高强度荧光细胞计数分别占(57.67±2.49)%和(20.07±2.05)%,差异有显著性(P<0.001);4组之间SW480细胞内原卟啉Ⅸ的含量有明显差异:A组相似文献   
6.
背景:有报道指出石墨碳纳米颗粒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只要尽可能将其控制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石墨碳纳米颗粒会具有很好的细胞相容性及增敏效应.目的:了解石墨碳纳米颗粒的形态特征,观察石墨碳纳米颗粒其对体外培养细胞增殖与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取石墨碳纳米颗粒0.5 g,加100 mL三蒸水,振荡后微孔过滤,即为石墨碳纳米颗粒母液.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L02细胞、H17702细胞、3T3细胞,调整密度为5×10~(-7)L~(-1)接种于6孔板,0.5 mL/孔,加入含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1.5 mL,培养24 h后弃去旧液,设1~5号孔为实验组,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25,10,7.5,5,0.25 mg/L石墨碳纳米颗粒培养液2.0 mL,设6号孔为空白对照组,不加石墨碳纳米颗粒溶液,继续培养24 h后终止培养.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石墨碳纳米颗粒的粒径,电子显微镜观察石墨碳纳米颗粒的形态特征;用细胞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不同浓度石墨碳纳米颗粒对细胞数量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7.5 mg/L石墨碳纳米颗粒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石墨碳纳米颗粒呈球形微粒,粒径约20 nm.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浓度石墨碳纳米颗粒培养液组除HepG2细胞外,其余3种细胞数量基本都有所增加,其中7.5 mg/L石墨碳纳米颗粒培养液对L02细胞、H17702细胞、3T3细胞、HepG2细胞数量的影响最为显著(P<0.05).对7.5 mg/L石墨碳纳米颗粒作用后的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石墨碳纳米颗粒分布于细胞内部,如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中,未见亚细胞结构受损及细胞凋亡坏死现象发生.证实石墨碳纳米颗粒对体外培养的细胞无损伤不良反应,且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其作用强度与质量浓度有关,7.5 mg/L为较佳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7.
背景:疫苗诱导的抗肿瘤CD8+T细胞反应被认为在增加机体对肿瘤抵抗力方面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抗原递呈细胞摄取热休克蛋白70与肿瘤相关抗原的融合蛋白,并在MHC Ⅰ类分子上处理提呈有此热休克蛋白为伴侣的肽后,会启动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目的:构建黑色素瘤抗原3(MAGE-3)、人热休克蛋白70(HSP70)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6/12在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pcDNA3.1(-)Vector为BD公司产品,pINCY/MAGE-3,pOTB7/HSP70为Open Biosystems公司产品,DH5α由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保存.方法:设计含Xho Ⅰ酶切位点MAGE-3引物及含Kpn Ⅰ酶切位点人热休克蛋白70引物,以pINCY/MAGE-3和pOTB7/HSP70为模板扩增黑色素瘤抗原3和人热休克蛋白70基因片段,以基因片段为模板,采用MAGE-3上游引物(含Xho Ⅰ酶切位点)及人热休克蛋白70下游引物(含Kpn Ⅰ酶切位点),PCR扩增MAGE-3-HSP70融合基因片段,Kpn Ⅰ和Xho Ⅰ双酶切并连接至pcDNA3.1(-),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获得阳性克隆进行双酶切和测序鉴定.主要观察指标: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MAGE-3+HSP70的鉴定.结果:测序结果显示黑色素瘤抗原3与Gene Bank上公布的序列完全一致,人热休克蛋白70有3处同义突变.结论:成功构建MAGE-3-HSP70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8.
背景:裸质粒DNA在基因治疗中因带负电荷,易被体内核酸酶降解,故无法实现有效转染,壳聚糖是自然界存在的可降解性阳离子多聚糖,能有效防止DNA被核酸酶降解,提高转染效率.目的: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包裹pcDNA3.1(-)/MAGE-3-HSP70壳聚糖纳米粒,观察其相关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9-02/08在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pCDNA3.1(-)/MAGE-3-HSP70由国家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构建,壳聚糖(批号060306,脱乙酰度>90.0%,黏度<100 mPa·s)由上海伯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B16细胞由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惠赠.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包裹pcDNA3.1(-)/MAGE-3-HSP70壳聚糖纳米粒,将壳聚糖基因纳米粒转染B16细胞,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体外转染效果;应用噻唑蓝评价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主要观察指标:激光粒度仪测定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径、Zeta电位;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包封率;凝胶阻滞实验观察壳聚糖和质粒DNA的聚合;DNase I的保护试验分析壳聚糖基因纳米粒抗核酸酶降解能力.结果:壳聚糖基因纳米粒的平均粒径约为223 nm,Zeta电位为16 mV;DNA包封率为92.3%,B16细胞转染实验显示其效率与Lipofectamine 2000相近,而其毒性远低于Lipofectamine 2000.结论:壳聚糖纳米粒子可高效装载质粒DNA转染B16细胞,而且对细胞基本无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合分析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应用三七总皂苷联合雷公藤多苷对其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及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建立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模型,将50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灌胃方法,10只)、三七总皂苷组(应用三七总皂苷灌胃方法,10只)、联合组(应用三七总皂苷联合雷公藤多苷灌胃方法,10只)、雷公藤多苷组(应用雷公藤多苷灌胃方法,10只)、甲氨喋呤组(应用甲氨喋呤灌胃方法,10只);采用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检测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的TNF-α、IL-1β表达水平和白细胞介素-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量。结果三七总皂苷组、联合组、雷公藤多苷组、甲氨喋呤组的TNF-α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大鼠组(P0.05);联合组TNF-α表达水平低于三七总皂苷组、雷公藤多苷组以及甲氨喋呤组(P0.05);三七总皂苷组、联合组、雷公藤多苷组、甲氨喋呤组的IL-1β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联合组IL-1β表达水平低于三七总皂苷组、雷公藤多苷组以及甲氨喋呤组(P0.05);5组大鼠白细胞介素-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联合雷公藤多苷成分配伍可以有效调节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的IL-1β、TNF-α表达水平,抑制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 -β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为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病例-对照(case-control)研究方法,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1 533例确诊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作为病例组(男980例,女553例),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 445例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飞行时间质谱仪(TOF-MS)检测TGF-β1基因6个SNP位点rs2317130、rs17516265、rs8110090、rs3087453、rs2278422、rs1800469基因型,通过比较两组间SNP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初步筛选出与结核病易感性相关联的SNP位点。用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刺激不同基因型的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s),ELISA检测上清中TGF-β1含量,进一步验证TGF-β1基因SNP位点与结核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在6个SNP位点中发现仅 rs2317130 C>T 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活动性结核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核病患者rs2317130 C>T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增高(OR=1.14;95%CI=1.03~1.26;P<0.01),其他5个SNP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ELISA实验结果表明,rs2317130 SNP位点CC纯合子基因型的患者TGF-β1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CT杂合子和TT纯合子基因型),TGF-β1表达量上调可加速结核病发展,进一步证实rs2317130位点C等位基因为结核易感基因。结论 TGF-β1基因rs2317130 C>T位点与结核易感性相关,其C等位基因为结核易感基因,即携带C等位基因人群患结核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