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97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0株MRSA菌消毒剂及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国外学者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耐消毒剂的菌株。为了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耐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状况 ,我们收集了 2 0 0 3年 12月~ 2 0 0 4年 5月苏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分离到的 2 0株MRSA菌和解放军 98医院分离到的 2 0株MRSA菌 ,共 4 0株。对其进行了耐消毒剂基因 (qacA)和 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 (mecA、TEM)、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 [aac(6′) /aph(2″)、aph(3′) Ⅲ、ant(3″) Ⅰ、ant(2″) Ⅰ、ant(6 ) Ⅰ ]、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 (tetM)、红霉素耐药相关基因 (erm )、万古霉素耐药相…  相似文献   
2.
大肠杆菌为临床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由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其耐药性亦不断发生变迁,给患者治疗带来极大困难。我们测定了大肠杆菌44102等5株细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突变频率。用亚MIC(最低抑菌浓度)连续递增式传代培养筛选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高度耐药株,探讨了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及与其它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大肠杆菌41102由北京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013,018,027,064为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敏感株。1.2抗生素:环丙沙星(CPI。X…  相似文献   
3.
MRSA菌20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MRSA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进行研究。方法对20株MRSA菌的耐药性和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mecA、TEM)、氨基糖甙类耐药相关基因(aac(6’)/aph(2”)、aph(3’)-Ⅲ、ant(3”)-Ⅰ、ant(2”)-Ⅰ、ant(6)-Ⅰ)、四环素耐药相关基因(tetM)等主要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20株MRSA药敏试验除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外,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环丙沙星等均耐药。20株MRSA菌均检出mecA、TEM、aac(6’)/aph(2”)、tetM等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红霉素类耐药相关基因,其中6株还同时检出aph(3’)-Ⅲ基因。结论全部菌株均已携带β内酰胺类、氨基糖甙类、四环素类耐药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4.
5.
传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操作繁琐、周期较长,且特异性不高,难以满足临床诊疗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们开发了多种快速、准确、可靠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本文除回顾传统的培养鉴定技术及免疫学方法的发展外,也重点介绍了分子生物学、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质谱等一些最新的检测技术,并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特性及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表达。方法 用Phoenix^TM-100系统鉴定细菌和药敏试验。用琼脂扩散法检测2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4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4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修饰酶基因,并使用DNA测序加以证实。结果 19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氯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耐药率最高,均为98.9%;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5.3%和6.8%。从20株菌中检出aac(6′)-Ⅰ、aac(6′)-Ⅱ和ant(2″)-Ⅰ3种修饰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60%和65%,未发现ant(3″)-Ⅰ基因。20株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5.0%、90.0%、70.0%、60.0%。结论 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与修饰酶基因的传播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毒力基因阳性情况,分析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与毒力基因阳性模式的关系。方法收集67株鲍曼不动杆菌,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采用比浊法及氧化还原指示剂显色法进行药敏试验。聚类分析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同源性。PCR检测细菌外膜蛋白(ompA)、生物膜形成(adeH、csuA、pgaA)、铁摄取系统(basJ)、磷脂酶D(plcD)、荚膜阳性表型(ptk)和群体感应系统调节(abaI)8种毒力基因,并测序验证。分析鲍曼不动杆菌毒力基因与其耐药性关系。结果毒力基因ompA、adeH、csuA、pgaA、abaI、basJ、ptk和plcD的检出率分别为94%、100%、94%、99%、93%、96%、82%和99%。67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同时检出3种基因的1株(1.5%)、5种基因的2株(3.0%)、6种基因的2株(3.0%)、7种基因14株(20.9%)和8种基因的48株(71.6%)。8种毒力基因阳性48株,多黏菌素耐药率仅为2.1%,四环素为58.2%,哌拉西林等其余13种的抗菌药物耐药率80%;7种毒力基因阳性14株,对除多黏菌素、四环素以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78%。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7株鲍曼不动杆菌共分为A、B 2个基因型,A型41株,B型26株。A型可分为A1(27株)、A2 2个亚型(14株),A1亚型主要来自神经外科(7株)、ICU(5株)和呼吸科(3株)等科室,A2亚型则主要来自呼吸科(3株)、心胸外科(3株)、ICU(2株)、神经外科(2株)等科室。B型可分为B1亚型(19株)、B2亚型(7株),B1亚型主要来自ICU(7株)、神经外科(4株)和呼吸科(3株)等科室,B2亚型主要来自ICU(2株)、呼吸科(3株)等科室。结论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可能存在交叉感染。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毒力基因阳性模式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株肺炎克雷伯菌(KPN)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产生状况.方法:对20株KPN菌进行了16种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CTX-M-1群、CTX-M-2群、CTX-M-9群、OXA-1群、OXA-2群、OXA-10群、PER、GES、VEB、CARB、DHA、ACT-1)检测.结果:20株KPN菌检出TEM、SHV、CTX-M-1群、CTX-M-9群、OXA-1群、DHA等6种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5%、25%、25%、20%、25%、70%.20株KPN菌中有19株至少检出1种β-内酰胺酶基因,最多同时检出6种β-内酰胺酶基因.并在国内首次发现CTX-M-55型.结论:该20株KPN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与产β-内酰胺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耐消毒剂基因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23  
目的了解浙江湖州解放军第98医院临床分离的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中,耐消毒剂基因qacE△1存在状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47株革兰阴性杆菌(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63株、铜绿假单胞菌30株、阴沟肠杆菌2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9株、黄杆菌属细菌15株)中qacE△1基因.结果147株革兰阴性杆菌qacE△1基因阳性96株,总阳性率为65.3%;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黄杆菌属细菌qacE△1基因阳性株数分别为17(85.0%)、25(83.3%)、52(82.5%)、2(10.5%)、0.结论临床分离的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中,耐消毒剂基因qacE△1携带率比较高,应引起我国医院消毒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史伟峰  陈同钰  鲁常青  谈敏  谈炎  张学光 《肿瘤》2002,22(4):289-290,293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gelsolin分子表达与癌组织浸润转移的关系 ,以及其与C erbB 2、PCN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 (Envision法 )对 4 2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乳腺癌组织进行回顾性研究 ,并且选择 15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Gelsolin、C erbB 2和PC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2 8.6 %、5 9.5 %和 4 7.6 % ,与乳腺纤维腺瘤组相比 ,差异具显著性 (P <0 .0 0 1或P <0 .0 1)。Gelsolin、C erbB 2和PCNA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P <0 .0 0 1和P <0 .0 1) ;gelsolin在乳腺癌的表达减少 ,而C erbB 2和PCNA表达明显增加 ,两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细胞恶变后 ,胞浆中的gelsolin分子表达明显减少 ,因此可根据其表达程度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指导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