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8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四味藏木香汤散系藏族验方,藏医典籍<四部医典>和<月王药诊>都有记载,由藏木香、悬钩木、宽筋藤、干姜组成,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1册,功用解表、发汗;用于瘟病初期、流感初期、恶寒头痛、关节酸痛、类风湿关节炎、发烧[1].  相似文献   
2.
藏医药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藏医药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辨证施护的效果.方法 对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用藏药浴及口服,同时辨证施护.结果 显效48例(80.0%),有效8例(13.3%),无效4例(6.7%).总有效率93.3%.结论 辨证施护能促进藏医药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从1984年—1996年治疗十二指肠损伤19例,其中并发十二指肠瘘5例,胃大部切除或穿孔修补术后并发的十二指肠瘘7例,共计26例。认为:①早期诊断、早期十二指肠减压或转流是预防十二指肠瘘的关键;②术中不仔细探查十二指肠各段和后腹膜是误诊和漏诊的主要原因;③控制感染,通畅的引流和有效的营养支持是肠瘘愈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性疾病vWF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藏族医(简称藏医)“方-药-量-性”关系复杂而共性关联突出,难以揭示隐形特异性藏医药临床用药规律等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方法 该研究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收载184首藏医临床常用方剂的“方-药-量-性”关系。结果 方-药关系分析发现诃子、红花等11个最大共有属性组方,是分类配伍的关键组方,可以有效分类治疗隆病、赤巴病、血热病等8类方剂,在方剂中三果汤散、六味良药散等调节三因和辅助脏腑功能类组方药物的共有性最强。药-量关系分析发现,诃子、红花、石榴子、余甘子等用量最高,表明这些组方药物一般以君药形式入药,而豆蔻、草果等六味良药散组方药物虽频次较高,但剂量较低,主要起着调节方剂整体药性和保护脏腑的作用,而麝香、牛黄、渣驯等藏医特效药物,频次虽高但剂量很低,具有增强药性,引药患处的作用。量-性关系分析发现属于凉性方剂较多,占75.6%,发现有67首方剂因其组方剂量不同而产生药性与功效不相符的现象。结论 藏医方剂中存在很多共性组方和共性用法,如不对这些共性关联加以处理,会出现任何疾病均以这些共性关联为核心的结果,却无法解开隐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方-药-量-性”等多维层面同时注重敏感性和特异性规律,才能更有效地揭示藏医临床用药思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总结损害控制性(DC)策略救治高海拔地区严重肝损伤的治疗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近3年来救治的来自海拔2 260m~4 000m的青海省内严重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47例在入院时即给予行损害控制性复苏(DCR),在液体复苏急救处理的同时,均行损害控制性外科(DCS)手术,即初期采用大纱垫填塞控制出血后关腹,ICU内继续复苏后,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应形式的Ⅱ期计划性手术。结果:痊愈34例,死亡13例。再次手术术后出现膈下感染1例,肝脓肿、胆瘘各2例(各为4.3%),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DC策略更加适用于高海拔地区严重肝脏损伤病人的救治,对符合DCS指征的严重肝脏损伤要尽快、尽早实施DCS,在围手术期及手术过程中的抢救复苏,要积极采用DCR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血隆病与非血隆病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测定18例高血压病血隆病与18例高血压病非血隆病患者的红细胞参数,观察其与血隆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血隆病与非血隆病患者TK,RE,HB和ηb四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病血隆病与非血隆病患者的TK,RE,HB和ηb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藏药鉴别史以及应用在藏药研究中的现代鉴别技术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血瘀证是传统中医药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1〕,血隆病又称血隆上雍病〔2〕,是藏医药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都是由于体内血液失于正常流动而致的疾病,本文就基本理论、病因病机、症状体征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以冀有助于民族医药的进步和发展。1理论剖析中医学《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瘀血”作为一种单独病症进行辨治,但对血瘀之概念无明确之界定。唯《血证论》中指出:“其离经而未吐出者,是为瘀血。”由斯可见,关于血瘀的概念,尚无统一的认识。历代文献中,隋·巢元方将“血瘀”高度概括为“血行失度”…  相似文献   
10.
麻疹历来是兴海县常见的呼吸道多发病之一,对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由于儿童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有计划的冷链运转,使麻疹在我县的发病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为使兴海县的麻疹发病率保持在低水平,以至达到控制目标,为全县计划免疫工作的评估提供依据,我们于1996年10月,对我县部分地区的201名不同年龄的健康人群进行了麻疹血凝抑制抗体水平血清学测定,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各地区选择1~5岁、6~10岁、11~15岁、16~35岁四个年龄段健康人若干名,各年龄段采集耳垂血40~60人份,分离血清,使用北京生物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