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miR-21和miR-93联合检测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行乳腺癌根治的TNBC患者33例,选取同期正常乳腺组织15例。采用RT-PCR方法检测miR-21和miR-93在TNBC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miR-21和miR-93在TNBC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74±0.124和0.764±0.163,而在正常乳腺组织的表达量分别为0.235±0.034和0.183±0.028,TNBC组织中的miR-21和miR-93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均〈0.01)。miR-21和miR-93基因的高表达与年龄、月经状态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或0.01)。组织中miR-21和miR-93的高表达呈正相关(r=0.732,P〈0.01)。结论 miR-21和miR-93参与了TNB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是重要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手术方式,为手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2012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诊治的152例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应用术中B超定位、取环乳晕切口、经乳腺皮下脂肪层手术入路,切除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分析手术切口设计、手术步骤及手术效果.结果 152例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在B超定位下切除.术后1个月和3个月随访时,评价结果医患双方有分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4,P=0.106;0.905,P=0.065),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不论患者还是医学观测者(相关系数为0.946,P<0.001),对胸部外形及瘢痕外观均表示满意(P<0.05).结论 B超定位下环乳晕切口乳腺皮下脂肪层入路能一次彻底切除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美容效果好,缩短了手术时间,远期疗效肯定,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多发良性肿块时的单切口部位选择。方法 :我院420例乳腺多发良性肿块病人,采用微创旋切系统进行肿块切除。根据手术切口部位的不同,分为腋前线下皱襞切口组和乳晕切口组,对肿块数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血肿进行分析。结果:腋前线下皱襞切口组中,每侧乳腺切除的肿块数量为(6.5±2.5)枚,肿块切除时间为(3.5±1.2)min,肿块术中出血量为(5.6±1.6)m L;乳晕切口组中分别为(4.8±1.6)枚、(5.4±1.5)min、(10.3±2.6)m L。两种切口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微创旋切系统经单切口治疗乳腺多发良性肿块,肿块数量较多,建议选择腋前线下皱襞切口。多发肿块位于乳腺上方时,两种切口均可。对乳腺下方肿块,推荐腋前线下皱襞切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对感觉障碍影响的研究.方法 对146例Ⅰ、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保留组(67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保留ICBN,对照组(79例)行腋窝清扫时常规切除ICBN.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腋窝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上臂内侧感觉异常等情况.结果 保留组及对照组术后1、3、6个月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7.9%、74.9%,11.9%、60.7%,7.4%、5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6.78,P<0.001;x2=36.54,P<0.001;x2=42.80,P<0.001).手术时间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到5年期间随访无局部复发.结论 对Ⅰ、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ICBN可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不影响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丁昂  傅少梅 《大众医学》2013,(12):52-52
乳房是女性的象征.也是女性的骄傲。它不仅是哺乳器官,也是体现女性形象美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年来乳房头号杀手--乳腺癌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成为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乳腺增生症、单发与多发(肿瘤个数≥2个)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探讨三者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72例乳腺增生症,203例单发与170例多发乳腺纤维腺瘤光学显微镜下回顾性观察,并对肿瘤组织进行ER、P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多发者中81例患者术后予以三苯氧胺治疗(治疗组)。结果①乳腺多发纤维腺瘤患者的雌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率与单发纤维腺瘤患者及乳腺增生患者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发与多发纤维腺瘤PR阳性表达率及其高强度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组(P0.05);③术后3年,170例多发乳腺纤维腺瘤中治疗组81例有4例复发,非治疗组89例有23例复发;203例单发者中13例复发(P0.05),多发非治疗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多发治疗组和单发组(P0.05)。结论多发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较增生组和单发者更高,多发纤维腺瘤的复发率大于单发者,多发纤维腺瘤术后予以三苯氧胺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乳腺后间隙入路 Mammotome 微创手术行乳腺肿块活检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乳腺科行 Mammotome 微创手术的787例患者应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行乳腺后间隙入路 Mammotome 微创手术385例,乳腺肿块旁入路402例。术后常规随访,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乳腺后间隙入路组和肿块旁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8±6)min 和(52±4)min,肿瘤切除率分别为99.48%(383/385)和99.25%(399/40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3)ml 和(14±6) ml,术后皮下瘀斑发生率分别为2.34%(9/385)和8.71%(35/402),残腔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52%(2/385)和2.74%(11/402),切口数量分别为(1.3±0.6)个和(2.4±0.3)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33,P =0.000,P =0.001,P =0.006),两组患者满意率分别为98.70%(380/385)和89.30%(359/402),乳腺后间隙入路组高于肿块旁入路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4)。结论乳腺后间隙入路 Mammotome 微创活检乳腺肿块较常规乳腺肿块旁入路微创手术方式出血性并发症少,美观效果更佳,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运用微创技术(Mammotome)切除不同分布类型的乳腺多发性肿块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Mammotome手术的1017例患者(单侧乳房肿块数量≥3个,共3 253个乳腺多发肿块),按肿块分布位置分为乳房多发性深部肿块组(A组,320例,997个肿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粗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结果,了解SLNB对于DCIS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疗的DCIS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SLNB结果。结果 CNB诊断为DCIS患者共169例,全部行SLNB。其中纯导管原位癌117例(69.2%),原位癌伴微浸润28例(16.6%),浸润性导管癌24例(14.2%)。保乳29例(17.2%),乳房全切140例(82.8%)。使用14/16g穿刺活检针诊断93例(55%),8 g真空负压活检系统诊断76例(45%)。与纯导管内癌组相比,微浸润/浸润性癌组中肿瘤直径>2 cm(P<0.001),伴有广泛钙化(P<0.001),14/16 g粗针穿刺(P<0.001)、乳房切除术(P=0.03)比例均高于纯导管内癌组。7例(4.1%)患者SLNB为阳性结果,全部为14/16 g穿刺活检针诊断患者,8 g真空负压活检系统和保乳手术患者SLNB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CNB诊断DCIS的SLNB阳性率非常低,大部分患者SLNB可能是不必要的,特别是8 g真空负压活检系统患者和保乳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分析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为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CNB诊断为DCIS的患者115例。根据术后病理情况,分为低估组和未低估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患者年龄、是否可触及肿块、肿瘤直径、有无细小钙化灶、BI-RADS分类、穿刺方法。结果    总的病理低估患者为31例,低估率为27.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可触及、原发肿块直径>20 mm、伴有细小钙化灶、B超的BI-RADS分类高及14/16g穿刺针是DCIS病理低估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块直径>20 mm (OR=0.186,95%CI:0.043~0.810,P=0.025)、伴有细小钙化灶(OR=0.229,95%CI:0.070~0.749,P=0.015)、14/16 g穿刺针(OR=0.171,95%CI:0.043~0.679,P=0.012)是DCIS病理低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较大的肿瘤直径、伴有细小钙化灶、使用14/16 g活检针穿刺容易导致DCIS病理结果被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