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并评价预后。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0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7例GIST病例中,73例(68.2%)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系膜、网膜及后腹膜间质瘤;肿瘤直径0.7~20cm。CD117和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3.2%。10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联合脏器切除14例次。总随访率83.2%,平均随访24.5个月。14例(13.1%)发现复发或转移,其中4例为GIST中度恶性风险者。10例为高度恶性风险者;死亡4例。结论GIST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GIST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效果满意,恶性GIST宜行较大范围的切除术。必要时须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组织学上该肿瘤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组成,呈束状或弥漫性排列;在遗传学上由于GIST存在频发的c—kit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CD117在免疫表型上的过度表达;在临床上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为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有10%-30%的病例表现为不良的生物学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背景:许多肿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蛋白高表达,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然而关于FGF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研究FGF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82例胃癌组织中FGFR4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不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FGFR4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182例胃癌组织标本中,81例(44.5%)FGFR4蛋白表达阳性,FGFR4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神经侵犯、血管侵犯均无关。FGFR4阳性与阴性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在高分化、T1+T2期或伴有远处转移的胃癌中,FGFR4阳性者的预后明显差于FGFR4阴性者(5年生存率:47.0%对62.1%,P=0.036 8;5年生存率:54.5%对78.6%,P=0.041 3;中位生存期:5个月对15个月,P=0.040 5)。结论:FGFR4阳性表达尚不能作为独立指标判断胃癌预后,但在高分化胃癌、T1+T2期胃癌或伴有远处转移的胃癌中,FGFR4阳性表达可能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胃癌合理分期对选择患者的治疗方案、判断疗效以及预后评估等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探讨第6版和第7版胃癌TNM分期标准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955例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胃癌病例,应用第6版和第7版TNM分期标准分别对其预后进行评估,以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这两种标准对胃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按第6版TNM分期标准,Ⅰ期209例(21.9%)、Ⅱ期147例(15.4%)、Ⅲ期300例(31.4%)和Ⅳ期299例(31.3%);按第7版分期标准,Ⅰ期168例(17.6%)、Ⅱ期170例(17.8%)、Ⅲ期569例(59.6%)和Ⅳ期48例(5.0%)。两种分期的Ⅲ、Ⅳ期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显著低于Ⅰ、Ⅱ期(P<0.05)。第6版ⅢA期患者在第7版中分为ⅢA期和ⅢB期,两者之间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版Ⅳ期患者在第7版中分为ⅢB、Ⅲc、Ⅳ期,这三组的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7版分期中,肿瘤侵及邻近结构(T4B)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穿透浆膜层(T4A)的患者明显缩短(P<0.05);N1期和N2期患者生存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6版TNM分期标准相对简易,对胃癌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第7版TNM分期标准进一步细分,更能精确判别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对晚期胃癌患者的准确判断以及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与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免疫表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胃肠道DLBCL63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抗体CD10、Bcl-6和MUM1在胃肠道DLBCL中的表达,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分型.结果 本组63例中CD10表达阳性13例,Bcl-6阳性53例,MUM1阳性52例.根据检测结果将胃肠道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17例(27%),非GCB型46例(73%).GCB型局部淋巴结受累患者的比例(35%)显著低于非GCB型(70%)(P<0.05);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在两种亚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0表达阳性者的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显著长于阴性者(24个月)(P<0.01);GCB型胃肠道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显著长于非GCB型(28个月)(P<0.05);接受CHOP化疗方案的患者中GCB型的中位生存时间(76个月)显著长于非GCB型(24个月)(P<0.05);8例术后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中GCB型和非GCB型各4例,目前均存活(22~47个月).结论 胃肠道DLBCL的免疫表型与局部淋巴结是否受累密切相关;CD10表达阳性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阴性者;胃肠道DLBCL免疫表型分型对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81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J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结直肠等其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172例(95.0%)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53.5%(92/172),CT 34,3%(59/172),超声内镜或胶囊内镜17.4%(30/172)。瘤体长径0.5~30.0cm不等,平均7.0cm。CD117阳性171例(94.5%),CD34阳性156例(86.2%)。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76例,其中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或活检术5例。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像数目、FIetcher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有8例高危患者和3例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结论内镜和CT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用FIetcher分级法来判断GIST的生物学行为和预测预后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遗传学异常,以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3例PXA标本,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分析方法,研究PXA的染色体失衡.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通过CGH分析,在3例PXA中都发现有遗传学异常.其中1例有多条染色体的失衡:2p14-pter、4p15-pter、7p21-qter、11q24-qter、12和15q14-qter的获得,以及8p11.2-pter、9p11-p23、10p12-pter和13q14-qter的丢失.该患者于术后1年死于肿瘤复发.3例肿瘤患者中的2例检测到7号染色体的获得和8号染色体短臂的丢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EGFR在3例PXA中均呈阴性表达.结论研究PXA的遗传学改变对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肺组织结构变化与低氧血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肺组织结构变化与低氧血症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PHPH)、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IHPH)、门腔端侧分流(PCS)和手术对照组(SO).分4个时间点观察IHPH大鼠.各组均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所有大鼠的肺泡细胞无变性坏死,肺泡壁无塌陷,无炎性细胞浸润、水肿、纤维增生和透明膜形成.2.动脉血氧分压IHPH组为(73.9±6.5)mmHg,较PHPH组[(97.4±1.3)mmHg]、PCS组[(95.2±2.2)mmHg]和SO组[(99.1±0.8)mmHg]显著降低.肺泡-动脉氧压力梯度IHPH组为(33.0±6.6)mmHg,较PHPH组[(5.0±1.7)mmHg]、PCS组[(6.5±2.0)mmHg]和SO组[(3.2±0.8)mmHg]显著增大.3.与其他组相比,IHPH组肺泡毛细血管扩大、微血管密度增高、肺泡间隔增宽、肺泡容量减小.结论CCl4诱导的IHPH大鼠具有肝肺综合征特征性的动脉血气变化和肺组织结构改变,是研究肝肺综合征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湖北省肝癌防治研究协作组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肝脏外科学术会议,于2000年10月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涉及肝脏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各个领域,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综合治疗、肝癌切除术后复发与转移机制、肝门部胆管癌的处理、微创技术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及肝脏移植等问题成为讨论的热点。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原发性肝癌仍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绝大多数肝癌病人就诊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属大肝癌或巨大肝癌。因此,早期肝癌的发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分析27例原发性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情况,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7例胃肠道MALT淋巴瘤,其中胃16例,肠11例。对其临床、病理情况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6例胃淋巴瘤中,病变位于胃窦部9例(56%);2个病灶者1例。11例肠淋巴瘤中,病变位于回盲部5例(45.5%);多发病灶4例,其中1例累及全小肠。病灶直径≥5cm者16例。27例病理检查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2例,浸润至肌层8例,全层12例,浆膜外组织5例。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者9例。结论:本病误诊率较高,待确诊时病变多属中晚期。治疗应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