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小儿喉乳突状瘤围术期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对28例小儿喉乳突状瘤患儿密切观察病情赢得抢救时机,进行有效围术期护理,包括观察与预防并发症,气管切开后管道护理,出院指导等。结果:28例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小儿喉乳突状瘤围术期经密切观察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患沟通的有效方法,以提高患者与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主要从患者的不同需要、心理、年龄以及护患沟通的必要性、分析沟通的方式、方法等角度展开讨论,结果发现,良好的护患沟通能有效提升满意率、降低护患纠纷的、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护患沟通能提高护士交流的基本知识,使护士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能使患者感到情切与体贴,建立互相信任的感情基础,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大大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wbosis,ASMVT)病人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影响因素,为改善病人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6年收治的67例ASMVT病人的基线资料,比较不同治疗方式与累及部位病人之间的临床特点,根据病人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67例ASMVT病人死亡8例,存活59例,死亡率11.94%;孤立型ASMVT组腹膜刺激征、开腹手术、肠坏死比例明显高于联合型ASMVT组,脾切除术比例低于联合型ASMVT组(P < 0.05~P < 0.01);开腹手术组孤立型ASMVT比例、死亡比例均明显高于介入治疗组(P < 0.01);介入治疗组发病至治疗时间均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P < 0.01);脾切除术、肝硬化脾亢、重症胰腺炎、静脉血栓史、发病至治疗时间、抗凝治疗时间 < 6个月、累及部位、肠坏死对ASMVT病人预后有明显影响(P < 0.05~P < 0.01);脾切除术、肝硬化脾亢、重症胰腺炎、抗凝治疗时间 < 6个月为ASMVT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脾切除术后容易出现联合型ASMVT,孤立型ASMVT病人开腹手术、肠坏死以及腹膜刺激征比例较高;脾切除术、肝硬化脾亢、重症胰腺炎、抗凝治疗时间 < 6个月是影响ASMVT病人近期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李任重  余培  张鹏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12):1599-1602
目的:探讨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xt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ELAPE)对低位直肠癌病人近期预后影响,为改善低位直肠癌病人近期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低位直肠癌病人67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E)组(n=31)和ELAPE组(n=36)。比较2组病人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ELAPE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APE组,术中出血量、环周切缘阳性率均显著低于APE组(P<0.05~P<0.01);2组病人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中穿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APE组会阴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高于APE组(P<0.05);2组病人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流质时间、会阴引流量、住院时间、会阴伤口拆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ELAPE组远处转移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APE组(P<0.01和P<0.05),2组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APE比较,ELAPE减少了低位直肠癌病人术中出血量,并降低了环周切缘阳性、远处转移及死亡发生率,明显改善了病人近期预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分析广东地区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探讨个性化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的方法,为口腔临床咬合重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体检人群中招募60名广东地区正常青年志愿者[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2.1±2.0)岁(18~26岁)],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行锥形束CT扫描,对锥形束CT数据行三维重建,对重建后模型进行定点、描图和测量,采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的差异。结果60名正常青年Monson球面半径为(100.72±4.89)mm,男性和女性Monson球面半径分别为(103.48±4.19)和(97.97±3.93)mm,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锥形束CT可准确测量Monson球面半径,结果可为平面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腔灌洗引流(LPLD)治疗重症胰腺炎(SAP)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治疗的80例SAP患者,分为LPLD组38例和常规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LPLD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LPLD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两组间年龄、APACHE-Ⅱ评分、血尿淀粉酶、CRP及住院指标采用(x珋±s)表示,比较使用t检验;并发症比较使用χ~2检验。检验水准=0.05。结果 LPLD组治疗后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和C反应蛋白分别为(79.8±21.2)U/L、(343.0±90.2)U/L和(38.9±14.5)U/L,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LPLD组临床症状消失的天数、自主排便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3.0±1.2)d、(2.1±0.9)d和(11.3±2.4)d,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LPLD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7.9%和2.6%,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LPLD治疗SAP有较好的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肝叶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研究,筛选进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和进行开腹手术的患者分别纳入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比较两组应激反应程度、肝损伤程度以及Nrf2-ARE信号通路功能。结果:T1、T2时间点时,两组应激指标、Nrf2-ARE信号通路功能无差异;T3、T4时间点时,腹腔镜组血糖、皮质醇以及血管紧张素水平较低,而胰岛素水平以及Nrf2、ARE含量较高;T4时间点时,腹腔镜组8-OhdG、PCO、CYP1A、CYP3A含量较低。结论: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有助于缓解应激反应、保护肝细胞免受损失、增强Nrf2-ARE信号通路功能,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初学者运用ACR TI RADS分类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法 收集2018年7月~2020年1月在我院行甲状腺超声检查(有完整、合格的影像学资料)、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抽吸活检(FNA)细胞学检查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通过符合要求的影像学资料对初学者进行循环式的测试-训练-再测试,记录并比较各个阶段的评估结果。结果 在各时间点上,高年资医生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0%、84.0%和88.0%;三位初学者与高年资医生诊断结果的kappa一致性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呈升高趋势;三位初学者在第3个时点上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Kappa一致性系数均高于第1时点。在两个不同时点上对同批结节的诊断结果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03、0.926和0.872,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学者经过短期的训练学习后,能够熟练掌握ACR TI-RADS分类,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牙科氧化锆陶瓷表面粗糙度对微生物附着的影响. 方法 使用碳化硅砂纸将氧化锆陶瓷表面逐级打磨为粗糙、中等粗糙和平滑表面,使用原子力显微镜和光学接触角测量仪测定表面粗糙度、形态及接触角,通过使用变异链球菌UA159处理的探针检测其与不同粗糙度氧化锆陶瓷表面的粘附力;并将氧化锆陶瓷与变异链球菌共培养,通过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 结果 不同粗糙度表面的氧化锆陶瓷,由粗糙到平滑,接触角逐渐减小,表面能逐渐增大,表面生物膜厚度逐渐减小,变异链球菌与氧化锆陶瓷表面的粘附力减小,但生物膜细菌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随着氧化锆表面粗糙度增加,变异链球菌的粘附力增加;随着粗糙度减小,生物膜厚度与微生物数量相应减小,但表面粗糙度减小至一定数值后,生物膜厚度与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22年河南省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对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采集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血液,应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核酸,对分离到的病毒株扩增S片段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该起疫情共涉及病例6例,2例死亡,病死率为33.33%。首发病例3月12日发病,3月20日死亡,3月28日至4月4日参与丧事的4名亲属和1名邻居陆续发病,潜伏期为8~14 d。首发病例死亡后,5例续发病例均直接接触过首发病例血液。暴露于血液组和非暴露于血液组的罹患率分别为83.33%(5/6)和0.0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病例从发病至诊断的时间间隔为2~8 d,中位数为4.5 d。所有病例SFTS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分离到的3株病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9%~10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均属于A基因型。结论 该起SFTS聚集性疫情是由SFTSV A基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