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评定围术期应用高乌甲素对胆囊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70例择期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高乌甲素组和安慰剂组。高乌甲素组于术前1h静注高乌甲素针4mg ,术后72h内静注高乌甲素4mg/d ;安慰剂组则在相同时间给予匹配的安慰剂。术后2组均应用自控静脉止痛(PCVA) ,由患者控制疼痛于一定舒适水平(VAS 2~4分) ,观察术后2组PCVA的剂量及2 4h内吗啡的用量和术后呕吐、恶心发生率。结果 高乌甲素组术后PCVA总量(10 1.3±2 6 .2 )mL ,术后2 4h吗啡用量(2 .5±4 .0 )mg ,与安慰剂组比较,均明显减少(P <0 .0 5 )。术后呕吐发生率高乌甲素组(6 % )低于安慰剂组(2 6 % ) (P <0 .0 5 )。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高乌甲素可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应用,联合应用PCVA可有效改善胆囊切除术后切口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围术期应用小剂量硝酸甘油对开胸手术后老年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于麻醉诱导前30min持续静脉微泵静注硝酸甘油0.25ug/kg.min,手术结束后30min停止给药。对照组则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1min、5min及拔除气管导管时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于麻醉诱导前和全麻插管后8h分别抽取颈内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浓度。结果:与全麻诱导前比较,气管插管后1、5min及拔除气管导管时,试验组MAP下降,而HR则相应增快,但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全麻诱导前比较,两组病人气管插管后8hCTn-I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气管插管后8hCTn-I浓度明显减低(P<0.01)。结论:围术期应用小剂量硝酸甘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病人血清CTn-I的上升程度,为临床上心肌缺血病人手术麻醉提供一种可行的保护心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何焕钟  周惠芬 《医药导报》2008,27(9):1067-1068
[摘要]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全身麻醉下,经喉罩与传统气管内插管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择期老年患者下肢手术患者40例,年龄65~87岁,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喉罩组(LMA)组和气管导管(EET)组,每组20例,应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麻醉后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AMP)、气道峰压(Peak)、潮气量(VT)、脉博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插、拔管期、术后24 h相关并发症。结果① LMA组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 min,拔管后即刻的MAP和HR较EET组降低(P<0.05或0.01)。②术中所用维库溴铵的量,EET组明显多于LMA组(P<0.01)。③EET组和LMA组患者术中体动发生率分别为45.0%,5.0%。与LMA组相比,EET组体动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拔管时EET组65.0%出现呛咳或挣扎反应,术后24 h咽痛发生率为25.0%,而LMA组均无拔管反应和术后咽痛。结论经喉罩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可在不进行气管插管的情况下确保呼吸道通畅,同时可维护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是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全麻需要监测意识转换、术中知晓和预测苏醒。临床上常用警觉/镇静评估法(OAA/S)进行镇静程度的评分,而术中频繁的唤醒患者来判断镇静程度是不现实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种神经功能监测指标相继引入临床麻醉领域,用于镇静和苏醒判断的检测。其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最具代表性,其中又以采用ARX模式提取得出的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最为常用。作者旨在观察AAI能否作为喉罩通气时静脉复合麻醉下短小手术的麻醉深度量化指标,从而避免由于麻醉过深或过浅而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摘除患者,术后由于膀胱内持续冲洗及膀胱三角区受导尿管气囊刺激迫使膀胱扩张,内压增高,在支配膀胱的植物神经介导下,导致膀胱痉挛性收缩而致剧烈疼痛。硬膜外应用吗啡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膀胱痉挛性疼痛。笔者通过对59例前列腺摘除术患者的研究,探讨硬膜外吗啡超前应用对前列腺摘除术后镇痛的量反应、有效剂量和严重副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进展,老年病人施行胸外科手术逐渐增加,老年病人在胸科手术后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特别是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病人。无创正乐通气(NPPV)是内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后常用的治疗手段,现已被用于外科病人术后的呼吸支持。本文主要报道短期无创正爪通气对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呼吸支持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围术期应用小剂量硝酸甘油对开胸手术后老年患者心肌肌钙蛋白(CTn-Ⅰ)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手术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于麻醉诱导前30min持续静脉微泵静注硝酸甘油0.25ug/kg·min,手术结束后30 min停止给药.对照组则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后1min、5min及拔除气管导管时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于麻醉诱导前和全麻插管后8h分别抽取颈内静脉血测定血清CTn-Ⅰ浓度.结果:与全麻诱导前比较,气管插管后1、5min及拔除气管导管时,试验组MAP下降,而HR则相应增快,但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全麻诱导前比较,两组病人气管插管后8hCTn-Ⅰ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气管插管后8hCTn-Ⅰ浓度明显减低(P<0.01).结论:围术期应用小剂量硝酸甘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病人血清CTn-Ⅰ的上升程度,为临床上心肌缺血病人手术麻醉提供一种可行的保护心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每组24只,后两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分为再灌注后4、12、24 h 3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实验结束检测血BUN、Cr,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变化,对肾小管损害进行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S组和I/R组BUN、Cr均较C组明显升高(P<0.05),再灌注后同时相点比较,12h、24h S组BUN、Cr均明显低于I/R组,4h两组差异不显著;肾小管Paller氏评分,与C组相比,I/R、S组均高于C组(P<0.05),S组各时相点评分较I/R组降低(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收集择期行双孔VATS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PB组和TPVB组。ESPB组在胸5横突与竖脊肌之间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TPVB组在胸5胸椎旁间隙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患者均使用舒芬太尼进行术后自控镇痛。观察记录术后2 h、6 h、8 h、12 h、24 h、48 h静息和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的例数、麻醉后复苏室(PACU)停留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及补救镇痛例数等。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 h、6 h、8 h、12 h、24 h、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24 h及48 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53、-0.12、1.56、0.41、0.18、1.59、-0.89、-0.87、0.23、-0.97、-0.90、-1.34、1.13、1.05,P均>0.05);PACU停留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羟乙基淀粉HES130/0.4(万汶)预扩容对颅脑外伤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颅脑外伤需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HES130/0.4(万汶)组和对照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20 min给予500 mL的万汶和1000 mL平衡液,在输液前(T0)及输液后10 min(T1)、20 min(T2)和颅骨板切开后1 min(T3)、10 min(T4)抽取非输液侧的静脉血2 mL用于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并观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计算血容量(BV)、液体潴留量(FR)及容量扩张效率(VEE);在术前(基础值),预扩容完成时及术毕三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样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凝血因子Ⅷ.结果 预扩容完成后,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无明显差异;颅骨板切开后1、10 min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万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预扩容后20 min,留在血管内的液体百分比对照组平均只有41.7%,而万汶组为91.2%,对照组留在血管内的液体(FR%)明显比万汶组少;术毕时万汶组患者APTT、PT值及FIB和D-D均较基础值延长,并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万汶组术毕后血小板值和Ⅷ因子活性也较基础值有明显下降(P<0.05);而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输注平衡液比较,急诊颅脑外伤患者麻醉前应用500 mL万汶预扩容可维持麻醉诱导及颅骨板切除时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但其对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