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4篇
口腔科学   73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6篇
综合类   138篇
预防医学   2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0篇
  2篇
中国医学   68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黄连提取物四个萃取部位对红色毛癣菌体外抗真菌活性实验,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值(MIC),确定对红色毛癣菌敏感的黄连提取物最佳萃取部位。方法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方案测定四种黄连萃取物对红色毛癣菌的MIC。结果 黄连石油醚萃取物对红色毛癣菌的MIC范围为500~1000μg·m L~(-1)、MIC均数为833μg·m L~(-1),氯仿萃取物对其MIC范围为500~1000μg·m L~(-1)、MIC均数为667μg·m L~(-1),正丁醇萃取物对其MIC范围为125~250μg·m L~(-1)、MIC均数为167μg·m L~(-1),水萃取物对其MIC范围为250~1000μg·m L~(-1)、MIC均数为583μg·m L~(-1),阳性药特比萘芬对其MIC范围为0.01~0.02μg·m L~(-1)、MIC均数为0.01μg·m L~(-1)。结论 黄连提取物经石油醚、氯仿、正丁醇、水萃取后对红色毛癣菌的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正丁醇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49例新生儿胃穿孔病例。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情况及预后等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1)49例患儿中,男29例(59.2%),女20例(40.8%);早产儿30例(61.2%),足月儿19例(38.8%);体重(2450±700)g,范围为1010~5000 g。29例(59.2%)为低出生体重儿。11例(22.4%)有围产期不良事件;17例(34.7%)术前合并感染性休克;6例(12.2%)合并其他消化道畸形。2例(4.1%)有生后窒息复苏史,2例(4.1%)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12例(24.5%)有留置胃管或洗胃史。(2)49例患儿的发病时间为(3.8±2.0)d,47例(95.9%)于生后1周内发病,其中36例于生后≤4 d发病;25例(51.0%)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3)首发症状以单纯腹胀最常见[69.4%(34/49)],12例(24.5%)腹胀伴呕吐,39例(79.6%)患儿术前腹部立位X射线片可见膈下大量游离气体,肝脏受压下移,胃泡影减小或消失。(4)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急诊行开腹探查、胃壁一期修补术。术中见27例(55.1%)穿孔位于胃大弯,5例(10.2%)位于胃小弯,14例(28.6%)位于胃前壁,3例(6.1%)位于胃后壁。33例(67.3%)穿孔长径≥3 cm。术后3例(6.1%)发生切口感染,2例(4.1%)吻合口漏;1例术后48 h发现大量气液胸,再次手术证实为食道重复并食道穿孔。(5)49例中,35例(71.4%)的病因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4例(8.2%)为损伤,10例(20.4%)为自发性穿孔。(6)49例中,8例(16.3%)死亡,36例(73.5%)存活,5例(10.2%)术后放弃治疗。剔除5例放弃治疗的患儿后,存活组中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及穿孔长径<3 cm患儿的比例高于死亡组[61.1%(22/36)与1/8,χ^2=4.404;41.7%(15/36)与0/8];死亡组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存活组[6/8与22.2%(8/36),χ^2=6.147](P值均<0.05)。结论新生儿胃穿孔病死率较高,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新生儿胃穿孔的病理基础和主要病因,突然出现的腹胀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尽早手术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芷酒炖前后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白芷酒炖前后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白芷生品中初步检测出53个峰,鉴定出36个成分;从白芷酒炖中检测出32个峰,鉴定出26个成分;与生品成分比较,酒炖白芷中有22种成分未测到,但新增了12种成分,表明酒炖白芷中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结论白芷酒炖后由于受热及辅料黄酒的作用使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存在成分转化,本研究为白芷酒炖的炮制机理及其在都梁丸中应用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畸患者是否需要拔牙及拔牙牙位的选择,一直是正畸医生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拔牙设计还是不拔牙设计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从Angle主张的不拔牙矫治到Tweed支持的拔牙矫治,再到近年来不拔牙矫治的呼声渐高。说明在拔牙与不拔牙问题上,正畸医生仍存在很大的困扰。复习近20年的文献,归纳总结了拔牙设计及拔牙牙位选择的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减少自体脂肪颗粒隆乳术后移植脂肪吸收及提高隆乳效果的方法;总结30例施行脂肪抽吸减肥术联合脂肪颗粒注射隆乳术的手术方法及要点.方法 脂肪抽吸采用国内已普遍推行的肿胀法,抽出脂肪500~3 250 ml.将经过处理后的脂肪颗粒,注射于乳腺后间隙隆乳.其方法为以乳房下皱襞正中部或腋前线为注射进针点,行局部浸润麻醉,左手捏起乳房,将针头穿入乳腺后与胸大肌表面之间的间隙,右手用力将吸入注射器内的脂肪颗粒缓缓推入间隙内,在注射过程中不断变换方向,以利于乳房塑形.结果 脂肪抽吸部位减肥明显,效果满意;隆乳30例,随访6~10个月,乳房外形好,吸收少.结论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隆乳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本院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病历资料,通过对病人的基本情况、监测科室、临床诊断、病原学检查及血药谷浓度值等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结果 共统计到1378例患者使用万古霉素,其中有143例患者进行了237例次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平均谷浓度为(24.46±17.44) mg/L,其中36.3%的监测结果在治疗窗内,低于治疗窗和高于治疗窗比例分别为14.8%、48.9%;监测比例占10.38%。监测例次排名前五位送检科室分别是肾脏内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感染科。143例患者的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90.91%,其中阳性率为71.54%。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四组,每组血药浓度均值均超出治疗窗范围,其中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占比最高的是<18岁组。结论 本院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比例和监测达标率均较低,临床药师应积极推广、宣传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手段,参与临床万古霉素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进而提高抗感染疗效,避免出现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牙期早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特点及其优越性。方法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23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不拔牙矫治。监控牙齿替换,利用替牙间隙调整关系。结果经对照16项头影测量指标,10项指标矫治前后的差别有显著性,其中ANB、  相似文献   
9.
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7年.中国是亚洲的重要药品消费国,药品销售额将达到100亿美、元,这是一个潜在的市场份额.同时对制药企业来讲.将面临全球化大趋势下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全国已通过GSP、GMP认证的医药企业所占比例不到企业总量的50%。截止到2004年6月  相似文献   
10.
刺五加组织培养与细胞工程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邢朝斌  陈正恒  曹蕾  郭鑫 《中草药》2005,36(12):1896-1899
综述了国内外对刺五加组织培养与细胞工程研究的现状。分别从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影响因素外植体的发育程度和类型、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浓度以及作用特点、体细胞胚胎的形态发生过程与解剖学和人工种子的包埋与萌发;茎尖外植体的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对愈伤组织和新生体胚的遗化转化;毛状根培养生产刺五加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