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0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测量方法应用于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颌术后颌骨稳定性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术后颌骨的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9年7至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矢状劈开术。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 d(T1)、术后6~12个月(T2)螺旋CT数据,使用3D Slicer建模并导入Geomagic Qualify拟合配准、测量上、下颌骨各标志点三维移动距离。对T1、T2期各标志点坐标值行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并对有明显复发的标志点之间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8~25岁,平均21.3岁。T1与T2期各标志点水平向坐标值比较,仅在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期为(-50.47±4.44) mm,T2期为(-50.06±4.66) mm(t=2.948,P=0.011)。T1与T2期各标志点前后向坐标值比较,上颌骨上牙槽座点、左、右梨状孔点、左、右骨折线中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分别为37.7 %(1.36/3.61)、35.7%(1.15/3.22)、25.4%(0.84/3.31)、26.9%(0.84/3.12)、14.0%(0.41/2.92);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左、右下颌角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分别为36.9%(1.75/4.74)、53.9%(2.45/4.55)、55.5%(2.72/4.90)、61.7%(2.90/4.70)、85.3%(2.20/2.58)、93.4%(2.40/2.57);复发距离与移动距离均显著相关(r值为0.572~0.736,P < 0.05)。T1、T2期垂直向各标志点坐标值比较,上颌骨垂直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骨下牙槽座点、颏前点、颏顶点、颏下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期较T1期发生明显的逆时针旋转。结论三维测量方法可准确反映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双颌术后颌骨的三维变化,术后上、下颌骨在水平向均无明显复发,在前后向均存在复发,与手术距离显著相关,在垂直向仅下颌骨存在旋转移位。  相似文献   
2.
结合实际工作及临床经验,设计了一款可调式CT扫描多功能头托。该头托集角度调整及显示装置、头托升降装置及自锁装置为一体,具有一托多用、方便快捷的优点,可解决头颅CT扫描过程中需不断换用不同头托及调整扫描机架角度等繁琐的操作问题,进而在保证良好CT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节省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设计制作3D打印截骨导板用于赝复体术中修复Brown Ⅱ类缺损,评价其临床应用的精准度。方法 8例因肿瘤致Brown Ⅱ类缺损患者纳入研究,术前设计制作3D打印截骨导板及赝复体,术中在截骨导板引导下完成手术,即刻戴入赝复体修复缺损,将术前虚拟计划与术后CBCT融合,对整体及局部区域行偏差分析评价手术精准度。应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期间8例患者肿瘤均未复发,实际手术与虚拟手术最大偏差为(5.26±0.58)mm,平均偏差(1.10±0.25)mm,整体及局部区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下的Brown Ⅱ类缺损修复术取得较好的手术精准度,为上颌骨同期修复重建提供了保证,赝复体术中修复Brown Ⅱ类缺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结节性硬化综合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各种非神经组织错构瘤及良性肿瘤性病变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除骨骼肌、周围神经及脊髓外,所有分化于3个胚层的组织或器官如脑、皮肤、肾脏、眼、肺、心脏、肝脏、骨骼等均可以累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削薄“L”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完成的22例削薄“L”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病例.分析皮瓣的设计、成活情况、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2例游离皮瓣中,完全成活21例,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危象,1例出现3//4坏死.再造舌体外形、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削薄“L”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效果好,是理想的修复手段.  相似文献   
6.
术中神经定位困难常可增大神经损伤的风险,从而导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如何在涉及神经的手术(如复发性腮腺肿瘤、前列腺等手术)中准确定位神经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术中实时定位神经的方法众多,其中荧光成像技术具有高灵敏、易使用、低成本、无辐射的独特优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该文就荧光成像技术在神经定位中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过程中微循环障碍症状加重原因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13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症状与体征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转归,总结急救经验。结果 13例患者均为颅内大动脉狭窄造成载体动脉封闭穿支所致梗死(颈内动脉系统梗死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5例),溶栓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皮质缺血症状、四肢瘫痪、意识障碍加重;影像学检查显示皮质及分水岭区多发点状新鲜梗死灶,或小脑及脑干梗死灶数目增加。经对症治疗均获得良好预后,溶栓治疗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8.69±3.42)和3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94±0.37)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明显改善。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与体征加重与多种因素有关,栓子"崩解"所致微循环障碍可能为其主要原因。对于溶栓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经积极救治、对症治疗患者仍能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9.
《治疗剂量的阿米卡星致婴幼儿呼吸抑制二例》一文 ,刊登在《临床误诊误治》杂志 2 0 0 1年第 2期 145页。我们认为作者在文中并未真正意识到问题的根源 ,并且有可能误导读者 ,故撰写此文 ,与同道共斟酌。再论 :①国家药典及另一专著规定阿米卡星的正确使用剂量 :儿童 4~ 8mg·kg- 1·d- 1,成人 0 2~0 4g/d ,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1,2 ] 。文中例 1,女 ,6个月 ,体重 7kg ,阿米卡星正确使用剂量为 2 8~ 5 6mg/d ,但是文中第 1次使用 10 0mg/d ,静脉滴注 ,当出现严重反应后 ,改为 70mg/d ,静脉滴注 ,虽然未再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石狮市膝骨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及分级诊治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5年1~12期间选取石狮市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2112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患者的患病等级情况来看,其中包括Ⅱ级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各60例。对研究组的60例患者应用分级诊治的方法,对参照组的60例患者应用口服药方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治疗指标。结果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加其患有膝骨关节炎的几率越大,并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指标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石狮市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调查,能够有效预防患者病情发展,并且将分级诊治方法应用到临床治疗中,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